下面我们用理论来总结一下:一,在一开始接触时,互动的学生和老师双方无从判断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谁都想在互动中占据优势,掌控局面,因此,存在着试探和对试探的回应,对试探给予什么样的回应,决定了对方对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何判断,也决定到你们的互动是谁掌控局面;二,老师和学生关系并不天然地会出现在你们的互动之中并自动发挥作用,而是必须通过你的行为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你在和学生第一次互动时,就必须定义好这样的情境:在这里,你是老师,他是学生,你是老大,他必须规矩;三,在博弈中,存在着对情境定义的争夺,哪一方都想对自己有利,你有对你有利的情境定义,而别人也有对他有利的情境定义,他会想办法用他的情境定义来颠覆你的情境定义,因此,如果你不想定义你的情境,或做不到,那么,他的情境定义就会成为优势,从而使博弈局面有利于他。如果老师不能在学生面前定义好你们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必须规矩,那么,学生就会颠覆你们的这种关系,你名义上虽然是老师,但实际上并不是,而只是一个被侮辱的对象。
所以,在一开始,你就必须造成一种有利于你的印象。印象一经形成就容易成型,因为它已经进入他人的心理结构。而在你造成的印象不利于自己时,想挽救是很难的,因为这意味着要改变他人的心理结构。
日期:2009-12-26 21:31:16
下面举一个装13失败的例子,间接说明一下装13的一个原理:你的表演,不仅在表现上,而且在外表上一定要想办法对应某种社会角色、身份。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在你和某个人第一次接触时,为了掌控局面,你必须让他知道你是谁。也就是说,你必须定义有利于你的情境。学生要想让老师尊敬,觉得你亲切,第一步是树立让他们敬畏的权威,第二步才是亲切,如果你第一步没做到就表现得和他们很亲切,你永远无法让他们尊敬你。
领导和员工接触,遵循的也是同一个原理。领导如何利用他的权力装13,以后我会详细讲到。
这些装13是通过行为体现的,但还有很多装13,是通过外在的服饰、神态、语气、身份的证明(可能是虚假或夸大其词的)等来体现的。
有必要记住的是:尽管“人不可貌相”是一个真理,但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以貌取人的,在临时性互动而不作进一步交往的场合尤其如此。
因为,这个世界的人有两个弱点:一是浅薄,他们关心的只是一个人看上去像什么,而不是他事实上是什么;二是一个人的信息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黑箱,他们只能从外表上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个什么人。
所以装13的一个要诀是:要做到看上去像什么人。
日期:2009-12-26 21:38:15
假如你看到一个人,外表白净斯文、戴着眼镜,你的第一感觉恐怕他是一个“文化人”,是教师、编辑记者(当他这样告诉你,并且还掏出名片时)之类,而不是一个民工吧?
90%以上的人都会这样想。道理很简单,大家在潜意识中已经通过经验大概勾画了这个社会中某些群体的外在形象特征,这些形象特征与他们的职业环境必然留下的痕迹、他们获得这一职业所必需的训练,以及行为的外在社会标识而联系在一起。
日期:2009-12-26 23:49:31
比如说,当你一想起“民工”这个词语时,词语本身马上通过和现实世界的对应给你提供出了这一群体的时空活动场景和大致形象特征:可能背着肮脏的蛇皮口袋在拥挤的火车站里徘徊,衣服廉价而不得体,皮肤粗糙,面容苍老憔悴。而当你一想起“知识分子”时,显而易见,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群皮肤白净、文质彬彬的人。
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图式,当你看到一个穿着土里土气、皮肤粗糙苍老的人时,你绝对不愿意认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同样,你看到一个戴着眼镜、外表斯文的人,你也不愿意相信他是民工。
那么好了,感谢你的这种认知图式,通过某种特定的表演而冒充某一类人以达成某个目标,或使你的以外表取人付出代价提供了空间。
在广州有一个表演失败的案例,在此说一下。先复制一下去年的新闻:
南方日报10月12日报道 一位高中还没读完的40来岁的农民工,竟假冒记者身份搜罗参加会务采访活动骗取好处费,昨日行骗时被主办方工作人员抓了现行,送到派出所作进一步讯问。记者昨日在现场协助工作人员戳穿了这一骗局。
不请自来的“记者”破绽多多
昨天上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0周年广州庆祝酒会在广东迎宾馆举行,主办方邀请了广东几大媒体出席采访。上午近11时左右,会议已经进行了一半,这时, 前台接待处走来了一位40来岁的男子,他穿着白色衬衫、黑色西裤,戴着一副黑框眼睛,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我是记者,有通稿吗?”一坐下,该男子就递上了名片并询问。
名片上印着“南方经济时报广州办事处记者邹玉强”。工作人员心里起疑:这次活动并没有邀请这家报社,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份报纸,这位不请自来的记者会不会有诈?工作人员提出要看记者证,邹玉强支吾了半天,说“自己刚到报社不久,还没有记者证”。工作人员再仔细看了一下名片,这下看出了破绽:名片上写明总社在澳门,广州办事处在水荫路水荫直街某处,电话是“8522××××”;然而,“8522”开头的电话是在天河暨大片区,不可能是水荫路片区的电话。
此时,邹玉强的腿哆嗦起来,工作人员一看,更肯定了心里的猜疑,朝他肩膀上重重拍了一下,大声喝问:“你不是记者吧!”没料到屁股下的板凳还没坐热,立即就被看出了破绽,邹玉强一下子慌了手脚,无所适从。
不会电脑不写稿的“记者”
一开始邹玉强还一口咬定自己不是假记者,直到后来从随身的包里搜出一堆印有各种报社记者头衔的名片,他知道事情已包不住,才开始交代。这位邹玉强是四川内江人,高中还没读完,原是农民,在家务农。1993年来到广州后,断断续续打过工,曾在一家《健康元素报》当过业务员,后来停刊了,也就成了无业游民。一次机会认识了“陈伟东”,陈自称是南方经济时报广州办事处主任,正在招聘员工搞业务,就把邹玉强“聘”了过来。所谓“聘”,双方既没有签订合同合约,相互之间也并不了解。“我不会用电脑,平时基本不写稿,有通稿就拿给主任,我也没去过报社。”邹玉强说。
工作人员还在邹玉强的包里搜出几张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庆典、推介活动信息,包括主办方、时间、地点、联系电话等,字迹歪歪扭扭,邹说,他平时干的就是这种活儿:从报纸上搜罗这类信息,然后以记者身份出席,在记者签到台骗取礼品、索取费用;有时遇上警惕的主办方,索要不到礼物和红包,那就没有办法,只能一走了事。邹说,有时一次就能骗到好几百块钱。
不定期出版的“时报”
中午12时左右,邹玉强的顶头上司 ———“南方经济时报广州办事处主任陈伟东”赶到。还没坐下,他就急急忙忙地向工作人员出示了“记者证”,里面的资料均为手写版,年审到2005年止。他还拿出一张6月×号的《南方经济时报》为佐证,被问及出报周期时,他楞了一下,忙解释说:“我们是不定期出报的。”
“我聘他(邹玉强) 搞业务,不知道他会搞出这样的事来。”陈刚说完这句话,工作人员就在他的包里也发现了一大堆各种报社记者头衔的名片:除了南方经济时报,还有亚太经济时报、广东科技报、中华建筑时报、财富时报……证据面前,陈一下子无语了。邹、陈俩人被接警后赶到的派出所民警带回派出所进一步讯问。
日期:2010-05-04 13:53:41
今天我一直在反思,是重新开一个帖子讲起还是继续在这个帖子里更新。有两件事情让我很困惑:
一、这个帖子非常凌乱,逻辑性和系统性都非常欠缺,不利于阅读和讨论;
二、在语言表达上,我可能太注重于灌输一种“人对人是狼”的现实法则,而忽略了某种价值的坚守,这在导向上违背了《心理强大》一帖坚持的原则,这方面已经有网友提出了批评。我愿意吸取。
因此,究竟是否另开一帖重新开始讲起,还是继续在这里更新,我希望得到你们的意见。
当然,这不妨碍我今天在下面的更新。
日期:2010-05-05 23:48:02
下面讲一下表演失败。这是一个自以为聪明者反而被别人玩的例子,值得拿来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故意来自真实,但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