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13社会》
第5节

作者: 发帖回帖专用马甲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主角不妨名之A。A据说是某名校毕业,三十几岁。外形还算过得去,但皮肤比年龄似乎要老一些。此公见同事或相识的人,总喜欢夸张地点头微笑,显得非常做作,眼睛里也闪过非常容易捕捉的虚伪和阴险。第一次见到他,我就判断出他是一个很有成府的人。我认为他非常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非常会玩。
  但有一件事情一定让很多人觉得奇怪。此人既然是名校毕业(不会有假),而且已那么大的年纪,还那么会玩,为何还混得那么惨,以致于连进某家单位的工作都需要别人帮他找?在和他的接触中,我从他的趣味、话语判断出这是一个根本没有什么能力的人,从“文化层次”上讲甚至还不如一个初中生。我以为,是他没有能力导致了现在的境况,因为除非是政府机关,否则没有一家单位需要一个只会在人际关系上打转,却没有工作能力的家伙。

  但随后发生的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让我感觉,此人的表演非常的过份。两次都是和需要捧的人吃饭喝酒。对于无关紧要或对他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他当然是不需要表现出尊敬的,甚至还可以恶语相向。但对于可以影响他的命运或对他有用的人,阿谀奉承之态实在让人肉麻。表现之一,就是在大家都象征性地敬了一通酒后,他一定要对那些显要人物“单独敬您一杯”。他似乎从没有想到,过度地阿谀奉承,不仅人显得非常虚伪,而且暗含着对他人的要求,这必然会引起他人的心理防御,哪怕并没有对他产生厌恶。

  他的聪明是我必须加以佩服的。进某家单位不久,他就摸清了那家单位的很多人际关系、人事状况、权力利益关系。而这些,即使是在这家单位呆过一长段时间的人,如果不刻意地去捕捉打探,也不一定知道。
  别人表面上当然是非常尊重他的。他的那帮同事,也是一群笑面虎。
  他显然是踌躇满志的。但我发现了事情的不妙,他没有表现出他的可利用价值,即在某一方面的工作能力,而对此,他拒绝反思,不知是对自己的表演技术的迷信还是愚蠢的无知。一个30几岁的人要和一帮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人一起共事,并且还要接受后者的领导,是一件非常让人痛苦的事。在这种微妙的格局中,别人对你的尊敬中包含着可怕的排斥和防御。除非你能证明在某一方面的强大能力,借此为自己的存在谋取合法性,否则,呆下去的结果是非常扎眼的,恐怕大家都不舒服。

  结果完全在他的意料之外。他被从这家单位踢走了,而直到死的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死在谁的手上。更悲哀的是,他拒绝反思自己的任何问题。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现实:当一个人超过一定的年纪,他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无能,一切都归结为外部的原因。而恰恰是这种心理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将再次失败。
  如此自以为聪明,而且的确也非常会玩的一个人,最终的结果竟然成为一个笑柄,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它提醒两点,过度表演无法达成自己的目的,因为它太假,只会引起别人的不安;另外,缺乏博弈的资本,再熟悉游戏规则都没有用。

日期:2010-05-11 22:25:13

  这个帖子已经够乱了,也罢,就先说一些体验较深的事或最具有时效性、解秘性的事,以后再系统地整理和重新表述,以给想系统地看的人看。
  今天试图对普通人出名的策略进行技术分析。我要解剖一下现在很火的凤姐、犀利哥、伪娘刘著、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的“拜金豪宅女”朱真芳变成“名人”的秘密。顺便探讨一下普通人要想成名,需要利用什么样的社会心理。或许,言者无意,听者的心。
  有这个想法,当然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不得不重视。我平时对娱乐类的事并无兴趣,然而,在我浏览新闻时,却总会被这些信息骚扰;而关于这类事情的相关评论,不是捧就是骂,几乎没有技术分析类的评论。这是很不让人过瘾的。这是一个表演时代,我想每一个人不仅仅想当替别人捧场的观众,因为实际上,你也作为一个演员,像被操纵的木偶一样配合了凤姐等人的演出。你有必要知道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日期:2010-05-11 22:42:16

  一、普通人出名的策略分析
  同是可供来娱乐和消费的名人,刘德华、小沈阳和芙蓉姐姐、凤姐有什么样的不同?我不知道你的第一感觉,但这一点你应该想到:前者是文化工业包装出来的偶像、明星,无论你是否承认,也无论你是否喜欢他们,你在他们面前并没有心理优势;而后者是典型的普通人和底层者,完全是靠自己在装扮、语言上的“演技”受到关注变成名人,也无论你是否喜欢他们,在他们面前,你有着一定的心理优势,无论这一点你是否意识到。

  好,我希望你现在马上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一个人可不可以让你在心理上处于劣势,他都可以成为名人。换言之,在今天,普通人要变成名人,由此改变命运,完全可以变得很容易,只要他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某种社会心理和传播机制。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点,我必须先讲一下文化工业下的偶像包装的心理机制。
  (待续)

日期:2010-05-11 23:31:02

  1、文化工业下的偶像包装
  70后以上的人都知道,在互联网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互联网发明以前,普通人想凭个人单打独斗成为娱乐明星是极为困难的,他需要被发掘,被包装。他只能是文化工业流水线上所“生产”的产品。走什么路线,装清纯还是玩酷,在一开始都有明确的策划。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出现并发挥其把人的注意力聚焦、把人的情绪点燃的功能之前,明星不是从你的注意力和喜好那儿产生,而是公司和媒体通过包装、炒作产生的,因为在体现为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为王的时代,没有其它渠道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聚焦,是否要让一个人获得聚焦,不是掌握在观众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娱乐公司和媒体的手里,观众唯一的权利只是可以影响哪个明星红,哪个不红,以及红的时间长短而已。对于这类明星来说同,本质先于存在。

  对于这类明星,由于他们的长相、气质、装扮、收入等基本上都好于大多数人,在地位上可以算是中上流社会,在社会价值排序上较高,因此无论一个娱乐消费者是否喜欢这些明星,显而易见的是,他们在明星那儿并没有什么心理优势。
  那么这就产生了三个问题:
  A、这些文化工业包装出来的明星,就像广告一样,往往都美轮美奂,满足的更多是你的崇拜欲,你获得成功的心理投射,你对理想自我的想象,你对你心目中具有某种标准的男人或女人的意淫,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工业提供给你的满足,就像宗教提供给你的满足一样。
  然而,有一件事情搞忘记了,你不仅有这些好像可以让你超脱于平庸卑琐的现实生活的欲望和情感需要投射,同时你还有很多一直被压抑的肮脏的欲望和情绪需要得到合法的发泄,比如戏谑、起哄、辱骂、显示自己的道德优势,等等。
  B、没有谁喜欢一直在心理上屈服于一帮只是供来娱乐和消费的人。长期被这类明星包围,一个人必然产生某种怨恨。这一点,仅靠对这些明星的贬斥轻蔑辱骂是不够的,因为无论如何你在心理上都找不到优势,你需要一个既可以让你娱乐消费,同时又在心理上可以给你找到有心理优势的快感的人。
  C、对于文化工业所强加给你的明星,你基本只能做“观众”,而不能做“演员”,因为舞台只是给这些明星提供,你只能被安排在台下傻呵呵地看戏,间或鬼哭狼嚎。然而,人天生就有做演员的渴望,他不仅想看戏,还想演出,让自己成为主角,至少是配角。
  这一天终于到了。当然,芙蓉姐姐、凤姐等人比你更清楚地知道:这一天,完全是福音的降临。
  (待续)


日期:2010-05-12 00:51:08

  (卖上)
  2、普通人成名的心理机制和表演设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