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一谈关于本义的一个小问题。并不是所有字面相同的单词都可以归纳到一个本义上的,这种现象叫同形异义。因为语言的发展,有些词一开始本来各走各的路,后来却慢慢变成一个完全同样的词了,他们的来源是不同的,所以本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tear(眼泪)和tear(撕),last(最后)last(持续)。汉语也有这个现象,象前后的“后”与王后的“后”,本来是不一样的,“前后”原来写成“前後”的,自从打倒封建皇权就给简化成了“后”。这个时候,就不能硬往一个本义上靠了。但是,同形异义的单词毕竟不占主流,也不影响我们的记忆。你就把它当另外一个词记好了,它在另外一个系统里也是生根开花,长出很多枝条的。
日期:2010-10-01 14:56:18
单词的字面透露出来的信息远多过我们的想象
现在,不知道你再看到英语单词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原先以为确定无疑的意思,其实只不过是它的引申义,而我们通过引申义获得的对这个词的感受,与英国人看到本义时的感受可能大不相同。
从本义入手,从字面入手,让眼晴看到的进入你的心里,让这个词有血有肉地站在你面前,那你就是在真正开始掌握一门语言,而不是概念。语言本来就是对抽象思维的一种形象化,所有的抽象概念,都要借助实体的词汇来组织和运转。不信你可以看看,哪怕极抽象的哲学词汇,它们的每一部分的本义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普通事物。
本义和字面赋予语言真实的血肉,让语言拥有质感和形象感——这才是人们愿意说的东西,才是人们大脑乐于和善于进行的有趣行为。
实际上语言的字面透露出来的信息之多,可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这里我想再举一个例子:bankrupt 破产。
在中国人眼里,“破产”是一个很可怕的词,跟它联系在一起的景象,可能是无家可归、破衣烂衫、沿街乞讨。另外,早先中国人说破产,几乎认为它是意味着从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彻底清除——“美帝国主义的阴谋终于破产了”。
但是如果你能看到bankrupt的字面,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个词里面为什么有一个bank银行呢? 破产是个人的事,这跟银行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bankrupt破产” 是一个跟银行有关的法律术语,当你的借的钱太多,而你现有的财产无法偿还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由有关部门裁定你bankrupt了。但是,bankrupt并不意味你个人生活的崩盘,这仅仅是一个法律状态,在英国人读来就是“银破”了,宣布你“银破”,是社会体系对所有人的一个正式交待:债主们,你们不用天天来他家蹲点了,他确实没钱,把剩下的东西分分算了;欠债的人,你也不用担心有人要来把你家房子烧掉,你把剩下的那点东西给他们之后,你也就无债一身轻了,用不着下辈子都给人当牛做马。——现在,大多数的钱都是跟银行借的。
所以bankrupt,是法律体系对实在还不起钱的情况的一种了断,某种意义上实际上还是对欠债人的保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用汽车公司破产后还在继续运作,任达华破产后还是那么活蹦乱跳。因此,bankrupt对于那些英美的失败者来说,除了是一种耻辱外,还是一种安心。
中国实际上从来没见人破过产,因为你从银行根本就借不出钱来,自然也就没有债务了。1949年后,现代银行体系终结了,个人不能再凭信用从银行借钱了。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体验到“破产”bankrupt那抚慰人心的精神力量。
bankrupt这个词的字面告诉我们,“破产”与银行有关,与人格无关。
现在用信用卡的人多起来了,中国肯定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破产了。
日期:2010-10-03 20:35:23
要是我说你从来没有学过英语,你信吗?
中国人学英语,一个问题也许被无数遍地问起:我也学了十几年英语了,可为什么我还是学不会?我在英语上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我冤不冤?
要我说一点都不冤,因为你——从来就没学过英语。
我们天天在英语上干的事,我们无数的教材辅导书的名字,我们小学中学大学的这门课的名字,其实都应该改成——翻译。
难道不是吗?
一个英语单词,你总是在心里把它先变成你以为是的那个汉语词,你才能理解。一个英语句子,除了要把每一个词翻译成汉语,还要把句子的结构改变,变成我们熟悉的结构你才能理解。当你想“说英语”时,你一定是先想到汉语你想说的话,再在心里拚命地把它翻译成英语。你眼里是英语,其实你心里从来就不是英语过。你从来没有体会到英语本身独特的形象感和逻辑感。
翻译,和英语本身是大不同的。
各种语言之间能够翻译,是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我们都有五大需要——这一点从人类诞生起就没有变过,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形态只是对这五大需要满足的程度不同罢了。我们思维的核心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核心思维的载体又是大不相同的,差异大到几乎没有一样东西是一样的。就象人类用玫瑰花象征爱情,瘌蛤蟆用臭河泥构建婚床。
但是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仅要知道瘌蛤蟆弄泥是在干什么,我们一定要自己亲手去弄一弄泥。
我们和英语之间,现在总是隔着一层汉语,英语单词对我们来说,只是另一个汉语词的符号,而不是那事物本身的符号。人脑应付一层符号还游刃有余,应付两层符号就手忙脚乱了。
语言的思维内核可以翻译,但是语言的形式却永远无法翻译——这是一种语言学理论,也不是我的发明,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资料看看。
就以简单的一个例子来说,英国人说的table,我们说的“桌子”,能是一回事吗?我敢肯定在英国人和中国做生意之前,英国找不到一张中国款式的我们的所谓“桌子”。最起码来说,英国人的桌子是长的,因为他们不在一个盘子里夹菜——现在中国家俱店卖的饭桌几乎都是长的了,有点可笑。要是你家来了你不太喜欢的客人,你又不想让他吃到你最爱吃的菜,那你就请他坐到桌子长的对面那头去……所以英国人说table,我们说“桌子”,在各自心里引起的形象是不同的。
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妈妈”。全世界都把母亲叫“妈妈”的,英国人也不例外,mom。原因据总结是因为“ma”这个音是人类所能发出的最简单的音,是婴儿想吃奶时自然会发出的音。按理说,“妈”都一样吧?可是也不一定。英国的妈妈,生下你之后一两周就会去上班,英国的妈妈,不会无原则地容忍你干任何事,但是也不大会偷看你的日记(现在就是手机短信了)。你在十八岁以后,基本上要离开英国的妈妈,并且你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不大能指望你的妈妈帮你带孩子。英国的妈妈,不会把她们的一切都寄托到孩子身上,她们永远要有自己的生活。她们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你不在她身边——似乎也不必有太多内心的愧疚。
诚然,mom可以翻译成“妈”,但是两个词在不同人心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两两之间只可会意,不可转换——不要再抱这种幻想了,不要以为我们看到的翻译就是英语,其实,我们看到的是英语变成汉语的干巴巴的概念。同时,我们内心的汉语思维力量是如此强大,会不断地对英语进行干扰,看英语时,所有与汉语不同的地方都会引起你的接受障碍,小则磕磕绊绊,大则根本无法理解。这时,你要试着投降了,举起白旗,放弃抵抗,或者象做瑜珈,全身放松,心无杂念,让英语的水流毫无阻碍地流进来。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用管它有多古怪,试着去理解它,顺着它的意思走。英语就象磁石建成的巨大城堡,赤身裸体如婴儿的可以自由出入,遍身铁甲的却寸步难行。
日期:2010-10-05 13:51:20
放弃抵抗让你一身轻松
对于一个词,看到它的本义与字面,不再去想它到底应该翻译成什么汉语,一开始可能让你很不习惯,失去拐棍的你可能以为你随时都会从钢丝上跌下去,但相信我,这钢丝也是幻象,当你一旦习惯,你会发现脚下根本就是一条平坦结实的大路,而你的双腿会象英国人一样健步如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