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英语有而汉语中没有的习惯和概念,抛掉费劲转换成汉语的过程,比抛掉那些深深植入你脑中的汉语词要轻松得多,因为事实上它们本来也就没在你脑中生根,本来就是你脑中一些bug,现在等于是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比如ize这个东西。英语中带ize的词很多,比如civilize、globalize、standardize、modernize、 capitalize、 naturalize、 neutralize ……太多了。这里的小秘密是,只要你愿意,你大可以把所有的名词后面都加上个ize,只要合情合理言之有物,英国人也许会把它收入字典。单词不太熟的人现在是不是在翻字典?其实,你根本就不用,你只要认得ize前面的那个单词,那加上ize以后的意思你就不管它到底应该翻译成什么汉语词了,反正ize的魔术就是点石成金,一个名词加上了ize,就能把它后面的东西变得跟它一样了。
civilize 英汉字典上的翻译是“使文明、教化、开化”。其实就是使后面的东西变成civil,civil是“平民”,平民并不是相对富二代而说的,而是相对野蛮人而说的,因此,你使一个野蛮人成为平民,你跟他做生意的时候就不怕他除了你的货,连你的人也一起吃掉了。
globalize我们翻译成全球化,它的逻辑就是使世界各国都“全球”了。 stanardize标准化,就是让所有东西都“标准”了 ,modernize 这个我们最常见,四个现代化嘛(现在看来“四个”的标准定得太低),什么都“现代”。capitalize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让你要把字母大写,一个是“投资于”,这两个意思的来源不同,倒是不能归入同一个本义。capital当大写讲时的本义就是“头”,或说“脑袋”。因为大写的字母都在一段话或一个单词的最前面,所以要把一个字母大写,英国人说的其实是“首之”。(“首都”——capital是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谋而合)。而作“投资于”讲的时候就是把什么东西变成资金,也就是使其进入经营环节。
naturalize 这个词美籍华人印象比较深刻,因为他们在拿到美国身份证的时候都要
naturalize,我们翻成归化,入籍。其实也就是让你把你原来的身份和特性去掉,让你具有美国的特性。
neutralize 的用途很广,因为世界是充满矛盾和两极的,而neutral是不含极性的,你把这些冲突的东西去掉,就把所有的矛盾解决掉了。所以你把酸或碱中和成水,可以用这个词,把带电的玻璃棒弄得不带电,也可以用这个词,你把手执武器的军队解除武装,也可以说neutralize,你把车挂空档,也可以说它。反正是得什么废什么。
举了这么多例子,要总结一下了。
汉语翻译ize的时候犹豫不决,有时候用成“化”,有时候是“使……怎么样”,有时候又意译,如“解除武装”,表现出我们对这个ize其实是一直都没“消化”。本身“化”就是为了翻它弄出来的一个词,但加上“化”了后往往显得汉语很生硬,我们又不习惯,并且带ize的英语单词后面是直接跟它要变的东西的,我们却往往要改变一下语序,说成“对……进行……化”才觉得顺。
现在把这些烦恼扔掉吧,我们只要明白ize后就能把这个词变成点金指,把它跟的词变成跟它一样,就行了,不用管它到底要翻什么汉语词,加了ize的英语单词也根本没变,还是它原来的样子,在英国人看起来是清清楚楚,一点也不乱。
——这样你是不是觉得你一下子可以少记好多词了?
ize只是一个例子,英语的把戏还多得很,诸如在一个词前面加dis、un、non、in就可以把它变成反义词——又一次见证了英国人的懒了,他们不去创造一个新词,而是直接在前面加个东西就把它变成反义词了。你不用管他加了东西后到底应该翻译成什么汉语词,反正是反义就行了。这样是不是也很清楚?
所以说,英国人实际上根本就不用记那么多不同的词。
英语这种本身词上加东西就能变的语言有一个专门的词称呼它,叫“屈折语”,这显示它有活力的一面。汉字可以组词,但形体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试着体会众多“屈折”变化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的。
还有两个ize的例子挺有意思,舍不得扔,再说一下。
realize——你现在能不能不把它翻译成“认识到”?它本来就是把后面虚的东西给变成“现实”了嘛。(realise是英国人的拼法,realize是美式,美国人老老实实地把所有ize都拼成ize,显示出所有这类词的联系,看得出美国人更务实一点。)
hyperize——你在2009年前出版的所有字典上不会找到这个词(之后的字典也未必会收它),因为它是耐克公司为一双2009年上市的篮球鞋起的名字。hyper是“超”,而且不是一般得超,是非常超。普通的2倍的超音速飞机只能叫super-sonic,达到七八倍音速的才能叫hyper-sonic。hyperize能让你在篮球场上变成超人吗?未必,但它也许能让你父母变成穷人。
日期:2010-10-08 20:18:38
谈一谈字典
记不清哪一个名人说过,有人问他要是得一个人去荒岛上生活,只允许带一本书,他会带什么?他的回答是字典。
在很多人看来,字典几乎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宇宙的微缩。对于我们学英语来说,英汉字典几乎可以等于英语这个宇宙了,因为我们对于英语的所有了解,几乎都是通过英汉字典来进行的。或者说,我们对于英语的了解,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英汉字典这一个渠道。
回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学汉语,没有这么高度地依赖字典呢?
我们在汉语中遇到了新词,也会去查字典,但是首先,你已经获得了这个新词的很多信息,比如,它是在哪种文章里出现的,是在《人民日报》出现的,还是在街头小报里常用的,是领导在会上能讲得出口的,还是只有铁哥们之间才能使用的——点到即止,这个巨大的话题下面会细讲。
你在字典里查到的这个新词,只不过印证了你的感觉,你记住了新词的意思,你更多地记住了新词的形体——你会用它了。
实际上,给一个词下定义,是极其困难,甚至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信,你去看看我们的《新华字典》,大多数是用另一个词来解释这个词,或是添字,使其形成一个个具体的词,甚至还有说来回话的,比如:热——就是不冷,冷呢,就是不热。这是一种在字典编纂上水平较低的作法。同时也说明了给一个词下定义的难度。你自己试试,以“桌子”为例,到底什么是桌子呢?首先说它有腿儿,那要问你板凳有没有腿?你会再说它比较高,那亭子算不算桌子?你会说它是上面摆东西的,那茶几算不算桌子。你又说茶几太低,那我又会问你书案为什么叫案,不叫桌子。你再想想,长条形的不能叫桌子。那到底多高,多长的东西才能算桌子呢?这个数值是多少……
但就算你把桌子这个词包含的所有要素都非常科学地总结出来,并给出具体数据,如果你没见过一张桌子,你还是不能从它的定义得出它的直观形象来。
字典只是对语言的不全面的定义,但实际上我们学汉语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它太多的困扰,因为——我们是从生活中学语言的,字典只是起到了印证作用。
但是我们学英语时就不一样了,我们没有生活,只有字典。
字典在这时候对我们不好的作用是:
1 如上所述,对一个词的定义并不能让你对这个词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它缺失了这个词的很多外围的东西。实际上很多人查英英字典,看了半天英文解释,最后还是不知道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还得看一下英汉字典——但是翻译过来的汉语词实际上跟原词还是有距离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