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细看过我前文的人一定能理解了,英汉字典把英语单词翻译后,打乱了英语单词的归纳体系。如果让你到肉联厂的最后一个环节,让你看卸成几十块分类包装的鸡肉,这时你还能看出这只鸡原来的样子就怪了。——有些小朋友可能以为那圆滚滚的鸡腿本身就是一种动物吧?
可是我们离不开字典,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对字典应该科学使用。
如果有条件有能力(不是非让你出国。我后面会详细讲到),我们一定要从生活中学一个英语单词,先获得对这个单词的一些切身感受,再去查字典,效果是大为不同的。查到英语单词,要象查汉语字典一样,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即可,不可让这个“意思”进入你的语言思维,你要记住的,仍然只是这个词的字面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你要把字典当成烫手的山芋,懂得一个词的意思后,要尽快扔开它,尝试去用那词本身,而不是只记得一大堆汉语的翻译。
实际上我们对于英汉字典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可以做,这在一个阶段可能反而要你花很多时间在字典上,那就是——给你从前的英语重新洗牌,细看每一个词在字典里的诸多释义,找到这个词的本义,感受它的字面义,把你从前记住的它的引申义洗掉,代之以它的实实在在的本义。这个工作其实是相当有趣的,因为你总有惊喜可以发现,这种思维领域新发现的快乐你可能看一百部中国电视剧也得不到。
一般来说,本义往往出现在第一条解释里。如果分不清,可以看看后面的一些引申义和短语,如果很多引申义和短语都用了这个词的某一个形象,那这个形象就是本义。
编一本英英字典或英汉字典是极其困难的事,几十个人往往要耗费半生精力,但编一本汉英字典却又是出奇简单的事:你只要拿一本英汉字典,把所有的汉语释义抄下来,再重新按照汉字排序,把所有的英文“对应词”(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完全的“对应词”)附到后面就行了。这就象洗两副扑克牌,英汉字典是把英语这副新牌洗进杂乱的汉语牌里,汉英字典是把汉语这副新牌洗进杂乱的英语——最后到手的是两手乱牌。
对于汉英字典这东西要小心,我的感觉是可用,但不可重用。在一个汉语词底下,列出了很多英语单词或短语,但它能唯一能让你确定的是,不在这里面的某个英语单词绝对没有这个汉语词的意思。它只能排除,它仍然不能让你知道在某个语境下到底应该用所列出的英语单词中的哪一个。实际上我是把它当英汉字典用的,因为我发现某个单词记不准哪几个字母时,查汉英字典反而比查英汉字典快捷——你本来就记不准了,你还怎么查英汉字典啊。
汉英字典还有一个用处,是你可以用它去感受一下英国人学中文的痛苦——到底是这个汉语词是什么意思啊!反观自身,相信你会有启发。
日期:2010-10-10 12:25:22
如果你不明白英语为什么那么说,那是因为你离英国人还不够近
这句话是套那句著名的摄影界的名言说的,原话是——大家都知道吧,我就不用说了吧?
西方的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特性,都与它生活的地理面貌有关。这个地方是湿是干,是高山还是盆地,是草原还是海岛,天热天凉,适宜以什么为食……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民族,不管是从外貌上、行为上还是心理上。比如说,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为什么是这四个地方形成了大农业国?因为这四个地方都有大河形成的巨大的平原。为什么这四个地方早期都有发达的文化后来却都经历的长期的封建落后?(除了中国外,后几个地方的人种已发生改变,但,文化也似乎并无多少改观)大河平原和封建有什么必然关系?
大河平原适宜进行大规模种植生产,而种植业要求人们高度组织,这样人们就容易认同被统治。由于生产力高,一个强者容易积累起巨量的财富和力量,加上平原没有天险,这样强者就很容易征服大片地方,于是他的意志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让平原内的所有人服从——这就是封建社会。中国战国时的战争,就可以达到几十万人的规模。
欧洲就不同了,英国早期历史上的战争根本不能跟中国同日而语,有几千人参加的战役,就能写进历史了。没有发达种植业的英国,没有人能积聚起巨大的力量去消灭别人——到现在英格兰还不能把苏格兰完全同化过来,连北爱尔兰也还搞不定。所以,你得罪了一个贵族,没关系,你跑到另一个贵族那儿,继续骂老东家。——这就是民主。
古希腊也没有什么大块的平原,完全是一个个小城邦,所以古希腊人一开始就习惯人人平等,有事情投票决定。
所以说,有大块平原现在看来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就以欧洲来说,法国平原多,就比英国落后,德国平原更多,就是西欧当年最落后的国家,最后以至催生出了大独裁者希特勒。
好了,说回英语吧,希望上面的话不算浪费你的时间。
英语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跟英国的丘陵和草地有关,跟那里湿润多雨的天气有关,跟英国人的吃食或是他们穿的麻或毛的衣服有关……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英语,对他们来说,除了英语,他们想不出还能用什么别的更合适的方法说话。我想,如果把你放到英国那地方,给你在尖尖的阁楼attic上安排一个床铺,早上起来吃着bacon那油腻的肉,见了每一个人都问morning,出了门闻到英国到处可见的dog rose狗蔷薇的味道,跟人约好了见面一定要守时,要是怕淋雨就得带上一把老式的长黑伞,周日跟大家一起去教堂忘我半天,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不可高声,傍晚了到人满为患的pub去喝一杯苦味较重的当地啤酒,——这个时候,可能你打出的饱嗝,也会带有英语的气息了。
当你象一个英国人那样生活,你就不会再对英语有任何疑问了,你会发现,英语所有的特质都是那么必要和自然,它和英国结合得天衣无缝,如果不这样说,你就无法准确描述出你在那里的生活。
所以,这就回到这一段的主题了:
如果你不明白英语为什么那么说,那是因为你离英国人还不够近。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去英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可以去体会,可以把那遥远地方的生活情景体验到如在眼前。人从来就没有变过,即使如古希腊古罗马,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用心,一样可以体验到凯撒被刺倒在台阶上时的惊愕与无助。
我们要去接近英国人,第一步是首先要把英国人当人。
大多数中国人对洋人陌生之极,基本上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人看待。我们印象当中的洋人,总是三三两两地出现在旅游点或街头,体壮如牛,皮肤粗糙,面无表情。你能和中国人无间隙地沟通,因为你的行为和语言能在中国人身上引起你期望看到的反应,在洋人这儿,可能全部失效。你也许以为他们拿针扎都不会疼吧?
不用我多说了,洋人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这个大家都明白的,但是关键你要体会到。
街上的洋人,可能刚刚夫妻间吵过架,可能昨天才得过感冒,也许家里经营的生意每况愈下,也许暗恋着他的邻居,也许惦记着寄养在朋友家的狗——也许是一个恋物癖!
我附近的学校有英语角或外教的讲座,我有时候去转一转。学生们问老外的问题基本都是“你对中美或中英关系怎么看”,拜托,他在国内也许是个汽车修理员!但没办法,中国人对老外的生活太陌生了,不知道问什么才能打动他们的心弦。其实,你就把他们当成和你一样的人就好了。我对那个外教小伙子说:前两天看见你在城中村买吃的,你知道那儿的食物不干净吗?他哈哈笑:知道,但是没办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