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机会,在旅游点碰上外国人,我都会跟他们聊聊。有一次碰见一个英国老头,他说他在英国是装空调的,已退休,却又“返聘”回去,挣两份工资,前几年下决心买了一辆jaguar,说是现在老了,要对自己好一点儿了。我问他,“你是不是中彩票了”。把老头逗笑了,说:“我希望我能中”。
英国人血肉之躯的所有感情,跟中国人一样有的饥饿、疲惫、疼痛、焦虑、寂寞、彷徨,他们的抗争和奋斗,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都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
所以我希望你看到英语的时候,能体验到它所传达的感情。
掉一下书袋——席勒说过,一切的区别都是量的区别。我不敢说这句话用在所有地方都是对的,但在大多数地方都能揭示出事物的真相。中国人和洋人在人性上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洋人的要求比中国人多一点——也就是人的力量要比中国人强一点——罢了。
第二要更近一步,要去体验英语每一个成分和它的规则带给人的具体感受。象汉语词一样,一个英语单词不仅仅是几个字母,它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成分和感情色彩,它可能是某些英国人小时候难忘的记忆,是一段莫名的心动,是一次愉悦的满足,或是一些不堪回首的隐私。每一个词都是有意义的,每一种语法规则都是有意义的。——这些,下面我会详细说到。
日期:2010-10-13 12:23:34
一种好办的“不知道”
完全陌生的词,可能代表了一种完全陌生的事物,这东西我们中国没有,那么这倒是一种比较好办的“不知道”,因为只要你花一些力气去了解这些事物就好了。
比如,美国有一种food stamp,就是食品券,这是一种由美国农业部管理的,资助穷人购买食物的赠券,早期是纸片,现在是卡片,也有直接打到借记卡里的(穷人一般都拿不到信用卡),面额有1美元、5美元和10美元。到2010年有近四千万美国人可以拿到food stamp,大约8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吃救济——美帝国主义真是日薄西山了。平均每个人每月可以拿到130多美元。前两天看yahoo的新闻,有一条美国网友的评论说,她的邻居就拿food stamp,这东西说是你这个月用不完,剩多少,下个月就给你减多少,因为看来你不需要了嘛。于是这邻居就赶月末到超市买了很多连她也舍不得买的贵东西,比如牛排什么的。——这和我们各个单位用经费的情况很类似啊。
因为中国没有food stamp,所以你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也就了解了这个词了。
再比如说casting,这个词喜欢看英美电影的人一定见过无数次了,因为它总是出现在每一部电影的片头,地位仅次于主演、导演和制片。可是我从前就一直搞不清casting到底是什么东西,因为我都看到鸣谢了,也从来没有在中国电影的片头和片尾看到一个可以和casting对应的职位!后来终于搞清了,原来casting是选角者。就是说一部电影要找什么演员来演,得有一个专门的人来选演员。选演员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个演员的气质到底适合不适合这个角色,对于电影的最后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演员本身的气质符合观众对角色的预期,观众接受起来就顺畅一些。但也有故意追求反差很大的,反而吸引观众来看这个明星新的形象。一部电影卖票的大牌演员可能是制片人和导演定的,甚至是先有的明星,后才为他“量身定做”的电影,但大量普通演员的挑选,就得有一个专门的casting的人或团队来负责了。
这反映了美国电影的专门化程度。中国电影肯定也有选角这个事情要做,但没有这个职位,说明我们对它的不重视,这事大多数情况是由“副导演”在端茶倒水之余完成的。
再比如说英国的中学学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比我们的复杂多了。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进校,但与我们直接转学不同的是,他们进学校的时候还都得考一个试,因此也就有了GCSE、AS、A-LEVELS种种不同的考试和学习标准,还有一个sixth form(中学的最后两年)的概念,这“两年”又分成了Lower Sixth 和Upper Sixth——现在也改革了,所有的学年都用数字了,不过还有一些学校在用sixth form这老名字。英国的教育体系出现几百年了?所以他们才有这么细的划分。
要是你没钱去英国上学,就不用费劲去理解这些词了。
有时候我们有些错觉,以为对外国了解得很多了,我们每天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新闻,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我们都知道,有的还是现场直播。但是,我觉得,我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还很少很少,不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别的不说,从我出生起,我就一直看到中国在报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那点事,几乎每天都有一条新闻。但是你问问,到底有几个人知道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多人给他一张世界地图,让他把以色列找出来他都做不到。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会把美国那个圆顶的国会大楼认为就是白宫(这个倒也说得过去,好多美国人也会这样搞错),但是中国人潜意识里看到真正的白宫会不敢相信:美国总统就住在这个比我们农家乐大不了多少的低矮的房子里?——没错啊,white house,本身就是house,只是中国人把它叫“宫”的。
了解这些词,就是了解英美的生活,和过去相比,这个渠道方便多了,我们除了字典,还有网络,有google和维基百科,还有网上下载和盗版DVD,以及非法卫星天线。
不过,这些我们没有的事物的词,并不在我主要要讨论的范围之内,因为它们没有什么歧意,不会引起你太多的困惑,我主要想谈谈的是,为什么很多词我们记住了也不会用,成了近在眼前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睁眼瞎?
日期:2010-10-14 21:57:15
一个词隐密的80%——归属
我们看到了一个英文单词,查到了它的意思,我们就算真正的了解它了?真正地学会用它了吗?其实,我们只是知道了它的科学意义上的含义,但离我们真正会用它,还差得很远呢。所以到这里,我们可能也只算学会了它的20%。到这时,你其实还是不敢用它,你心里没底,你不知道你用它后将会引起别人什么样的反应。
与一个词在科学上的意义相比,它的感情色彩、使用环境、细微定位可能更重要,它意味着你对它的一种切身感受,它决定着你能不能准确地使用一种语言,能不能和对方进行有效的交流。
而我们现在对一个单词几乎没有任何切身感受,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过它。
我们当年中学学英语的时候有一个词,negro,课本上说这是“黑人”的意思,不知道现在的课本上还是不是这样教的。这个词有一个功能,就是当你悲观厌世意图自虐的时候,你可以在晚上来到纽约的黑人区,对一个五大三粗的黑人说negro,你应该基本上得不到什么款待。
negro在美国是一个非常忌讳的词,对一个黑人说negro是一种极大的侮辱,现在你甚至也不能说black man,要描述一个黑人时,只能说African American 。
现在,我们还能说我们学会了negro这个词了吗?
牛的语言只有一个单词——哞。人的语言为什么有这么多单词呢?我们要明白的是,英国人不会创造出一个废词来,所有的词都是有用的,或者说曾经有用过。
现在,我想引入一个概念:词的归属。
词的归属意味着一个词到底应该属于哪一个语言环境。
就是说,在某一个语言环境中,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唯一的一个词是合适的,如果有两个词完全属于一个归属,没有任何区别,那必然有一个是废词,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你改换了一个词,就等于改换了归属,这有时候会引起异常的感觉。
归属包含的意义有:语气、感情、书面还是口头、公文还是报章、行业、性别、年龄、身份、褒贬、地域、年代、程度、风格……太多了。
说得有点玄了,我们还是说回普通话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