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美国国防部的报告里,基本上不会看到cool、lovely、enjoy这样的词,他们可能不会说fix,而是说maintenance,不说finish,而说accomplish。五角大楼的文书们是非要把我们生活中的词换成长一点的词才好让美国纳税人觉得他们干的是重要的事。
不同年龄人的语言当然是不一样的,英美的小孩似乎比中国的更成熟一点,但他们也会有他们的习惯用语,记得《哈利波特》电影第一集里哈利波特的那个好朋友男孩说了一个“bloody wicked”,用来夸什么东西,用英国话就是说“血邪血邪”的,大概相当于我们——我倒真不知道中国的小孩子会怎么说——可能是“酷毙了”(不过这个词有点搞笑的味道)。你不大能指望英国的成年人会这么说,要真这么说,那就成了——老黄瓜刷绿漆了。
两个好朋友之间说话,一定和老板跟员工之间说话用词不一样;同在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说话外人不一定听得懂;一位黑人兄弟,跟白人说话的用词,跟他刚刚跟黑人朋友说话时可能是两回事;《纽约时报》头版的用词风格,跟娱乐版的绝对不一样;英美当然也有方言,虽然区别不象中国的方言这么大,普通美国商业电影的台词都很通俗易懂,但有要是某个艺术片导演拍他家乡小镇那点事,保管你看起来稀里糊涂的。19世纪的英语,就是很现代的英语了,跟现在的区别不大——但是还是有区别,英美人可以清楚地感觉出来。给美国人一篇从杂志上摘的文章,他一定能分辨出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是二次大战、战后黄金年代、迷茫的一代、反战高丨潮丨、纯朴的80年代,还是奢华的21世纪。
大多数词,只要放在英美人面前,就会带出它丰富的归属感。
这个其实我们自己不也一样吗?就象很多中国人看到“粮票”二字就能马上想起他的青春岁月一样。对英美人来说,他能准确把握语言的归属感,在特定的语境使用最合适的词,他运用词的感情色彩和背后意象如此驾轻就熟,可以在听或看的人心里激起他想要的细微反应。
这个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对一个词的归属,几乎是两眼的抹黑的。因此我们就本能地不敢去用它,我们也许本能得觉得,只知道词的意思,说出来的话跟机器人差不多,不能算人话——当然也许没那么可怕了,总之就是不“地道”。
“地道”是一种感觉,我现在想把它科学化一下:到底什么是“地道”呢?
跟“地道”有关的是“频率”,一个“地道”的词,就是在大数人说话时,出现在某个特定语境中频率最高的那个词。你要不用这个词,那就是不“地道”了。“地道”意味着了解社会规则,意味着沟通的顺畅无间,意味着价值观的认同即归属——夫妻两个用“地道”的话说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天丈夫回家换词了,妻子就得担心了——出事了。
说点题外话,令我很难受的是,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上的语言实在是太不“地道”了,用词不准,干巴巴的没有味道,语言与影视情节距离很大,总让人入不了戏。还有诸多主持人用着文绉绉的书面语言在电视上说话的时候,我很怀疑他们是想亲近观众还是想远离观众……
但是,有时候有人故意用不属于这个归属的另一个词,如果用得巧,用得有意义,那就是创造了,很多文学家就是这么干的。
很多概念底下都会形成不止一个词,这就是所谓近义词了。近义词越丰富,表达的含义就越细微准确。而在我们看来几乎难以分辨的诸多近义词,在英美人那里却黑白分明,距离大如鸿沟,这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词的归属。有些甚至是反义词,我们却因为它们在汉语翻译里有一个共同的部分,就认为它们是一回事,比如laugh(at)和smile虽然都是笑,但一个是嘲笑,一个是善意的微笑,这在英美人看来是差别很大的两个词。
词这个东西,意义只是它最上面的那个尖,我们只看到了尖,有时候根本分辨不清它们,完全无感觉,你只有把它下面更大的归属部分也看到,你才算了解了这个词的全貌,那些原来混在一起的词一下子会分得清清楚楚,判如云泥。我前面说过,英国人不会创造出一个废词,很多词就是为了不同的归属而创造,它们在意义上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归属上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了解了词的归属,等于了解了在这一语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词应该是什么,如果再出现跟这个“地道”的词不一样词,我们就能感觉出异常,就能判断出:它是不是比喻?是不是反语?是不是搞笑?是不是三十年前写的文章?是不是别有用心?是不是故弄玄虚?是翻译外国的作品?——你能看出风格来了,或者说能看出不同的归属来了。
而我们现在是完全无感觉,你看中文五四时代和现在的文章是迥然不同的,但你看英文你就分不清莎士比亚和报纸上外企的招聘广告有什么不同。说句夸张的话,英美人看不懂的英文现代派小说你都不知道自己看不懂。
学习一个词的归属,一定要在真实的,有质感的语言中进行,也没有什么巧的办法,只有去多读多看,你积累到一定量,自然就有感觉了,并且现在好的渠道有很多了,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却在用着最坏的渠道——教科书。
这个后面再说。
日期:2010-10-16 01:28:10
到底多美的女孩才能称为gorgeous
语言中有很多跟程度和数量有关系的词汇和说法,它们是既准确又模糊的。说它准确,是因为你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用哪一个词,并且可以在听者或阅者那里引起共鸣;说它模糊,是因为这些说法的主观性又很强,你可能无法用一个明确的科学数据来界定它。
比如,我们说极少、一点、一些、少许、不少、不多、比较多、很多、大量、海量、无数……到底数量达到多少可以分别用上面的词?谁也没法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来。当然,一定的标准和参考是有的,我们的判断是建立在我们人类的一些基本数据上面的,比如我们人一般身高一米七左右,每只手有五根手指,一个家庭通常有三四口人,一个村子有几百口人,全世界有六七十亿人口——如果语言是细菌发明的,那“极少”可能就是100万。
我们有对程度和数量的基本判断,但具体什么时候用哪一个词,两个词之间的界限是什么,这个从字典中永远学不到,只能靠我们在活生生的语言中去感微知渐。如果你不能准确把握程度,你就不能给你的语言赋予清晰的定位。
比如,cool 、chill 、cold 、ice-cold 、frost 、frigid 、frozen,到底多凉多冷的天可以用哪一个词, 你只能自己从人家的语言中去体会。
unexpected、 surprise、 amazing、 shock、 astonishing ,到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哪一种“惊”,可能你只有受过几次“惊”后才明白。当然,这个的主观相对程度是比较大的,比如说,亿万富翁的孩子的生日礼物是一辆法拉利,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一个surprise,但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astoninshing了。
拿最简单的“好”来说,从fine、nice、good 、great到wonderful 、splendid、
fabulous、unbelievable、magnificent ,你不要从汉语的“对应词”中去给它们排队,那可能完全排不出一个队来,你要直接从英语中体会它们的程度,在英语中建立它们的强弱关系的感觉。英美人喜欢恭维人,嘴甜,现在great 有泛滥的趋势,弄得fine和 good 有点“不过如此”的味道了。
再来说说这一段的主题,到底多美的女孩才能称为gorgeous?——这是我最喜欢的话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