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婴儿一样学英语》
第13节

作者: 陆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一个女孩漂亮,从nice、goodlooking 到 pretty、beautiful、handsome ,再到awesome、gorgeous ——这个次序与其说是一位女孩外貌的漂亮程度的次序,还不如说是你与她关系远近的次序。男人喜欢一个女人,某种程度上是喜欢他自己。你只有在她的身上看见了你认同的品质,或者说看见了你自己,产生了亲近感,你才会真正对她敞开心扉,你才会不吝溢美之词,越来越没有保留地去赞美她。可以称为gorgeous的女性,本身出色的外表就融入了可以打动你内心的特质,那种美具有可以直抵你心灵深处的力量。判定gorgeous倒是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如果你在心里认为一位女性gorgeous,基本上意味着只要她愿意,你就愿意把你所有的存折都给她了。

  一个词在程度次序中的位置,也即是它的归属,跟其它所有的词一样,都要从活生生的有质感的语言中才能学得到。
  日期:2010-10-17 17:02:24
  为什么教科书是最差的学英语的材料
  有时候翻旧书箱,碰到过去的大学英语课本,就又重温一下过去那些记忆当中的文章。我发现这些教材象一个黑洞,在拚命地吸走我的语感,看一会儿,就感觉又倒退回大学生那种只会背文章,而背得很熟了居然却根本不知道这文章在讲什么的状态去了。
  教科书的编者用心很好,选取了各种各样的文章,现代的、古代的、文学的、科技的、社会的,报纸的、杂志的,从美国的《读者文摘》肯定选了不少,也有从名人的文集里选的,但这正是教科书最大的问题——事实上绝大多数教科书的文章都不标明出处,也不标作者身份,所以你面对的,几乎是从各种不同的动物身上揪下来的一片片毛,五颜六色,长短不一,看似丰富多样,但你却完全无法用这些东西拼出一只完整的动物来。

  文章风格的零乱只会摧毁我们的语感。我前面讲了词的归属,这个归属感的形成,是建立在有质感的语言基础上的。比如,你从你爸爸落满灰尘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里看到了许多它们常用的词,就建立了它们准确而质感的归属。教科书里的文章,你不知道它们的出处,不知道当时这篇文章所在的书或杂志是一个什么情况,这些书或者杂志在英美人的生活中是摆在图书馆很少有人借的区域,还是堆在街头的书报亭里?抑或是只有中产阶级才舍得花钱订阅的东西。作者的身份也很重要了,他是写实的,还是调侃的,是积极的,还是厌世的,他有没有获得社会的认可,他写作时的社会大的思潮是什么,是保守严苛的,还是开放宽容的……凡此种种,对于我们建立语感,都是重要的信息。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教科书里有很多文章看似不知所云,也搞不清最后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这些文章之外的信息。

  教科书里选了不少早期作家的文章,写的几百年前的事,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居然把它当现代英语来学,那就会完全搞错语言的归属。
  我们学中文当然也用教科书,但我们会对那里的文章很快给一个准确的定位。哪些是现代的,哪些是古代和近代的,哪些是真情的,哪些是造作的,哪些寓意深刻,哪些又浅显直白。因为我们有一个判断的基点,就是我们当代生活中的语言,我们先有了这个语言的归属感,然后我们才会识别与之不同风格的语言并加以标签。
  这一点在英文教科书就完全不能实现。我们学英语其实是想学习当代英语的归属感,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来学习的,而教科书那杂陈而不连贯的文章风格对这一目的几乎无效。
  看那么多完全不同风格,不知出处的教科书文章,不如系统地看一套东西,它可以是全部是某一作家的作品,或某一时代风格相近的作品,你每天看看yahoo的新闻,半年下来,你对美国人现在的生活和语言,一定会有感觉。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所看的东西在英美人生活中的归属。——不管是哪个参照系,你首先要建立一个参照系。

  有位先生出国,别人告诉他学英语要看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他就弄了好多《花花公子》来看。——他同时也一定会学到《花花公子》中的语言在美国人生活中的归属,因为不大会有人把这些杂志大模大样地摆到客厅展示并跟人讨论的——牧师,请喝杯咖啡,这一期封面的女孩你喜欢吗?
  对我自己而言,我认为至今看过的最有趣的英文书,是十几本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小说,精彩之极。并且我的确发现,这些写于20世纪初的小说中有不少词不属于当代英语了。系统而连贯地看一套东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一些生词最后你不查字典,也能明白它们的意思了。我觉得这十几本书给我的印象之深,培养的语感之切,远超所有的教科书。而最大的好处是我看这些书时,并不认为是学习,而是在娱乐。

  我们感到,在现有学校体系之外学英语的人的学习速度非常之快,用一两年就可自如使用——比如民国的一些名人学英语,因为他们是用一种真实有质感的材料来学英语的,象原著小说之类。
  我们现在接触有质感英语的渠道多多了,除了我上一节讲的一些合法和非法的东西外,我建议你先把你生活中手边能接触到的所有英语的东西搞清,从你电器上的英文说明开始;不要放过衣服上的英文字儿,以及衣服里标签上的字母;在吃下一种食品之前,你先弄包装上的英文想说什么;逛街的时候把你所见到的所有商店和公司招牌上的英文意思弄懂……

  如果教科书还没有把你完全搞晕,那学校还有致命一击,那就是考试里的选择题。几个似是而非的鬼影,会让你本来就摇摇欲坠的记忆彻底崩盘。这一点不准备多说,相信大家一定深有体会。即使中国人做汉语的选择题,久疏考试战阵的人也很可能会被弄昏头,不过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汉语力量足够强大,才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的破坏下仍能存活。但对于英语,你就没那么幸运了。

  日期:2010-10-20 00:01:52
  时态的秘密
  再回到技术层面吧。
  准备谈一谈时态。
  我记得当年初中英语刚刚学到时态的时候,它带给我的巨大困惑与青春期的迷茫交织在一起,让那成为一段相当难熬的日子。——也许学校应该把时态列为青年心理的危险期。
  相对来说,欧美人要幸运多了,因为汉语是世界上少数几种字面本身没有时态变化的语言,而他们绝大多数人又不需要学汉语。但是,当他们学汉语的时候,他们要面临的困惑同样能让他们抓狂:中国人说话为什么没有时态啊,这话还怎么说啊。

  时态是一个学术性的词汇,其实就是时间了。
  汉语当然也能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但汉语表示时间的时候,会加上具体的时间,比如“昨天”、“明天”、“下个月”,并且有“会”、“要”、“了”、“过”、“已经”、“曾经”等等一些词相助,动词本身的形态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
  但是英语是动词本身的形态要变,加ed、 en、 ing之类的,到底什么时候加什么,什么时候用哪个时态,真是让中国人头大死了——其实,这是中国人把它搞复杂了,我们过于注意时态变化的语法正确于否,而忽视了它的实际意义,实际上,只要你象英美人一样,从事实本身出发,把注意力从“怎么说”转移到“说什么”上,时态不仅不乱,而且会成为你表达的有力工具。你会发现,你不用那个时态,你就没法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反过来就是说,只要你把你的意思说清了,你的时态就一定是正确的。

  我不准备把每一个时态的名字列在这里,英美的婴儿学说话的时候不知道它们,我们也没必要知道。一共大约有10种左右的时态,我想用一句英美人每天也许说的最多的话来举例,变幻它的时态,你会发现它的意思和内涵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句话是——I love you。
  1. I love you. 我爱你。女人对男人这样说时,就是说在她说这句话的这一时刻,一切正常。男人的存折现在就放在女人那儿。
  2. I loved you. 我爱过你。仅仅加了一个ed,就把这爱置于过去了——哪怕是说这话的前一秒。 至于现在到底爱不爱你,有可能爱,也有可能不爱,要看后边跟着的话。男人的存折已经不放在女人那儿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