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婴儿一样学英语》
第25节

作者: 陆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语言肯定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复杂的,那么推到最顶端,人类发出的第一个表示意义的音是什么?是不是“Prada”——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还光着身子,迫切想要衣服了。——我看气氛太严肃了,放松一下。
  重点要探究的是另一个“第一”:婴儿出生后聆听到的人类世界的第一个语音是什么?这个应该因人而异了——要看医院里躺在你旁边的婴儿是物理学家还是摇滚歌手。
  可是不管是什么,这个婴儿从此就进入了人的语音世界,它从这第一个音开始,一个音一个音地新听到,它从这些音的比较中判断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然后了解这些音所代表的含义。婴儿的语言世界,完全是声音的世界,对于它们来说,没有字形的差异,只有音的同与不同,所以,它们能轻易看到(当然是听到)两个词的音是“完全一样”、“很象”还是“不象”。婴儿的语音世界就象一粒种子,发芽后不断从外界学习吸收,每长高一点,每生出一片叶子,都离它最后要长成的参天大树接近了一点。(我又一次说大树了)这棵树的每一部分都是有联系的,它枝叶交错,看似复杂其实却条理清晰,你可以顺着一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你也可以从这部分的形态和组合规律大致判断另一部分的样子。很快,婴儿就能发觉,要从这棵树的某个部分取一个果实是很容易不过的,因为所有的部分都是它一点点培育大的,它极清楚某一部分到底在什么地方,顺着哪个枝条可以达到。

  这棵树在婴儿的脑子里甚至成为一种收放自如的魔树,婴儿用它简单的智力,就可以把树化为几十个那些音的元素,轻易随身携带,一旦需要,只要抛出这些元素,马上就可以在平地上还原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巨树。
  而我们中国人心中几乎没有长起这样一个英语语音的大树。我们学到了很多单词,也知道这些词的读音,可是它们似乎都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不能真正把它们当音看待,所以也注意不到(或者说不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音是一片散布成很大面积的灌木丛,想要到里面取出一枝,不费很大的劲都不行。
  我们背了很多单词,可如果没有在脑中形成语音的大树,实际上大大浪费了我们的智力,因为几乎每一个单词你都得新记,你没法把它们分解成一个个音的最小元素,你不会发现它与某些词很象,你也就感受不到这个词与另一个词在色彩上的相近——对此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你不会讲和听英语谐音双关的小笑话。
  发电报的电码,一般人听了根本杂乱无章,那只有长短的区别而已,而电报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就可以对这种符号系统了然于胸,如我们听说话一样。如果判你入狱200年,同时给你洗脑,把你原来的汉语记忆全部洗掉,每天只给你听英语的东西,相信用不了几天,你就会对英语的语音敏感起来,很快也能识别那么多不同的音。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各种语言,200年后你出狱时大概联合国成员国的所有语言都精通过一遍了。

  因为受的刺激太少,我们对英语的音不敏感,同时我们学的英语的音和音标这些东西,都是作为一种知识存在于我们大脑的理智层面,并没有真正让它们作为一种声音信号,进入运算速度快得多的语言本能区域,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这些音真正当音看待!英语首先是作为音而存在的,可在我们的脑子里,词都是以字母的书面形式存在的,当你想说的时候,你自然从你的记忆库里找不到音的形象了。要想掌握听说,我们从现在起就一定要对音敏感,要能把一个词还原成几个音的元素,明白这些元素和其它哪些词共用,就象你在学汉语新字的时候可以从其他字借音一样,你学英语新词的时候也可以从其它单词借音,这一定会减轻你记忆的负担。

  想一想你是怎么学说中国话的吧。
  “注意到我吧”,语音对你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
  日期:2010-11-27 23:07:03
  扫清语音和意义之间的所有障碍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很多不解之迷,而其实大多数是关于我们自己的。我们人有很多能力,这些能力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和判断甚至塑造世界的出发点,我们对它们早已习以为常,可是要真正科学地解释它们,有时候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际上我们长久以来一直都在巨大的“未知”下进行生活。语言就是这样一个迷,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只能在应用的层面对它进行解释,可是要真正明白语言符号究竟是怎么被人的大脑接受、理解、组织以至创新的,恐怕还有待时日。

  那我们就从应用层面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英国的婴儿记住一个英语语音是很容易的,大人只要对它说上几遍就可以了,这应该可以让我们学英语的中国人自叹不如,不过也不用妄自菲薄,我们记汉语也是很容易的——这虽然是废话,但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废话,这表明,我们应该完全具有和英国婴儿一样的学习语言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不能识别一个英语语音,大多数时候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把这个音变成一种意义来进入我们的大脑,或者说没有体会到这个语音所蕴含的力量。
  对于婴儿来说,语音简直是一种咒语,几乎是一种有魔力的东西。
  它学会了banana这个词后,发现只要一发出这个音,瞬间就能看到这种黄黄的甜甜的东西出现在面前——如果它的父母腿快一点的话。“water!”马上就有一杯可以解渴的不冷不热的液体现身,“hot!”立刻有徐徐凉风送来。“TV!”那个有声又有画面的盒子就亮起来了……在婴儿明白所有这些东西的出现都是一个女人或男人以不上班为代价换来的之前,它也许会以为自己是一个魔术师,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人人应该都有几年当上帝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它怎能对语音这东西印象不深刻呢?并且这东西首先当然不是好玩,而是婴儿生存的基础,它怎么能记不住呢?
  我们自己要记住一个新词的音也是很容易的,大多数人应该是一遍就记住了“禽兽不如”这组语音——是啊,就算是坏人,也不愿意被人骂两次。
  如前所说,我们首先对英语单词的意义有着根本性的误读和感受不足,这大大影响了我们的识别。如果你不能理解一个语音的真正含义,也就不要太指望自己能真正识别它。通常中国人识别英语语音的过程是:先在心中找到它对应的英文单词的字面,再把这个字面翻译成汉语词,然后才能理解这个语音。这样,你脑中就多了汉语字形、汉语语音和英语字面的三个干扰,就算磕磕绊绊地到了“理解”这一步,可你没有从本义去理解它,也没有感受到它的形象和“归属”,体会不到它身上的感情色彩,这样,这个语音就没法真正刻入你的大脑。这明显不是学习语言的本能路径,你的大脑要进行更多的运算,不得不时而停下来“缓冲”一下。

  我们学到了一个新词,在语言中枢里储存了它的声音形象后,下一次再听到就是一个提取和比对的过程了,可是由于你大脑中并没有储存这个声音形象,你也就无法完成这个过程,所以你每次都在学新词,一次又一次。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英语语音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所有传递物和障碍都扫掉,建立它们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英语才能真正作为一种语言进入你的大脑。
  就象我在本节开头所说,我们对自己的很多能力其实没法做出科学的解释,那我们也就不要对它做过多解释吧,那其实是舍近求远。尊从我们的本能,把英语也当成一种语言,本能地去学习它吧。
  日期:2010-11-28 17:30:32
  “有哪些”和“没有哪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