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婴儿一样学英语》
第26节

作者: 陆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婴儿学语言没有任何窍门,就是听。按理说我们学英语也应该没有窍门,无非就是多听而已。可是这毕竟不同,因为——借用那个用滥了的比喻——婴儿是一个空杯,语言的水可以毫无阻碍地倒进去,可我们是一个满杯,再加上还盖着盖儿,因此外面的水不太容易倒进来。所以,总结一些英语语音的识别规律,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本来是我们本能的一种能力。

  大多数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识别一个英语语音呢?在这里我要翻回头去说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学到一个词的意义时,我们好象也不能准确地识别听到的这个音是由哪些个元素组成,外在表现就是你没法把这个音复述出来。
  经过思考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我们不知道“有哪些”。
  什么意思呢?
  我们听到一组陌生的语音,如汉语的新词,尽管你可能不知道它的意思,可是你能准确地把这个音的组合复述出来。可是对英语你能做到这一点吗?尤其是一些英语中的人名地名,有时候听了还真地没法重说一遍,就算勉强说出来也总达不到人家的那个味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对于英语音的元素还是不熟,我们不能准确地识别一个陌生的音的组合到底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人不熟悉的一些音如th的音、[i ][əl ][v ]……我们不能识别这是哪一个音,自然也没法识别这是哪一个词。当然也无法准确地模仿它,也就是“说”了。

  这就是所谓“不知道‘有哪些’”。
  第二是我们不知道“没有哪些”。
  我们的不熟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你不知道哪些音是没有的。英语的音比我们多而复杂,有时候吓得人以为它多到无穷无尽,几乎以为英语的发音有无数种可能性。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我们脑子的运算负担,因为你可能会自己假想根本不存在的音,来比对识别英语。很多音的组合英语中也是没有的,具体有什么我就不生造了,大家可以自己去试试,没有这种组合的原因应该只有一个——发音困难。英语毕竟只有28个辅音、20个元音,而描述世界上主要语言声音元素的国际音标有72个辅音,23个元音——这基本上就是人的口所能发出的所有声音了。

  所以,对英国人来说,语音世界是极其有限的,他听到一个音,会在就那么几个类似的音中去比对识别,范围很小,所以判断起来没什么难的了。
  我们当然不是要从音标来学语音,我们只能从语音中来学。所以,又回到本节开头那个出发点了——无非就是多听。我们要在脑中建立一个英语语音的围场,慢慢地感觉,哪些音是属于这个围场内你的财产,哪些音是不属于这个范围内的。确立了这个界限,一些音即使有些变形你也能识别,因为你知道无非就这些,你只能在合逻辑的范围内寻找。下一次听到屋外英国人发出一些奇怪的喊声,你在打完了119报警电话后,心里很清楚,那无非是因为惊慌喊“fire”时口型大了一点罢了。

  日期:2010-11-29 18:49:44
  “它们很象”的解决之道
  学英语的时候,我们一开始似乎有点怕长单词,好象是短的好记,长的难记。如果单从字母的数量来看,是这样的,字母越多似乎就越增加了记忆的工作量。这是因为——我们学的是书面英语,字母越多就越有可能写错。可是到了口语这儿,情况是不同的,实际上是越长的词越好识别。
  难道不是吗?你想一想,一个句子里,你最先听出来的,听得最真的,大多数情况就是那些长词。information 啊、 difficulty啊、 program啊、 saturday……这些词就象溪流中的大石头那么醒目。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说语言的核心是“不同性”和“识别性”,那么一定是语音元素越多的词独特性越强,语音越复杂的词识别性越高。换言之,短词易和别的词混,长的则不易混——如果你起一个六个字的名字,估计全国再也没有跟你同名的人了。
  这和语言的发展规律应该是一样的。如果仅仅以几十个单独的元音构成单词,那全语言可能也就那几十个字,或者加上可以容忍的一些同音字,也就数百个吧,再多就没法区别了。然后发现改变口型又能使元音形成新的面貌,于是辅音就加入了,然后又发现,这些东西又不是只能用一次的“打折券”,你也可以叠加使用,所以就不止单音节词了,多音节的就开始出现了。——这是我的推测,也不知说对了西方原始人的情况没有。

  语音就象是乐音,单独的一个音是没有识别的作用或者说很难识别的——你在钢琴上随便弹一个键,谁能知道你想弹的是哪个调的哪个音(这个,大家都有音乐常识吧),是哪首歌里的一个音?语音之所以能表达不同的意义,减少歧义的存在,就是靠着与众不同的组合,靠着组合元素的数量而做到的。
  或者说有意义的语音是存在于跟其它音的比邻关系当中的。
  前面我总结的所谓“理论”你都可以忽略不管,但这最后一句话对我们听懂英语是大有用处的。
  越长的单词越好识别,可是可气的英国人口语中也不爱说长单词——我们也一样,谁要是聊天的时候满口成语和长词,估计过一会儿就有人想揍他了。可是短单词都多多少少容易跟其它词混,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论”,英国人必须要发明出越来越长的单词了,可是不,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没有必要把一辆车弄得太长——再叫一辆车来就行了。是啊,词 + 词和句子也许不是为了区别语音而诞生的,但它们一定顺道解决了语音区别的任务,简直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人几乎可以说捡了个大便宜。

  为了节能减排,我准备把前面说的“比较象”的例子再用一次。
  said和sad 挺象的,但是said 不会出现it is a .. day 的day 的前面,这个本该sad出现的地方,所以就算它们说得再象一点,英国人也不会听差。
  mast和 must差不多, 但当你说I must finish my work 时,英国人肯定不会以为你在说“我旗杆完成我的工作”。
  word和 world 区别不大,并且唱歌里的歌词本来就听不太清,可是当迈克尔杰克逊唱heal the world 的时候,由于你知道他不是一个语言学家,所以你一定听得出他不是想去修补“那个单词”。
  以下的例子。

  你可以enter 一个 temple,却没法enter 一个temper;当你想说“吃饱了”时你会说Im full,可是当你想来点自嘲时你得说Im a fool,就算full和fool很象又怎么样?
  所以,“耶鲁大学” Yale,在美国人听上去象“喊叫大学”yell,但他们不会以为就是“喊叫大学”,因为211工程里没它。“毛巾”towel和“高塔” tower可以称兄道弟,但你在超市里问“do you offer discount for these towels?”营业员不会以为你要买打折的“高塔”。fat和 bat有点象,可是你想骂fat pig的时候,pig都知道你用的不是bat这个词。“海滩”beach说含糊一点的确就成了骂人话bitch,可是“海滩”beach不会出现在son of 的后面,beach也不会恶狠狠地一个词单独出现。

  其它的例子就不说了,我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几乎每一个词都是在特定的前后词环境中出现的,有的是语言中习惯的连接,有的是因为词性所决定的它们的位置。这在客观上相当于加长了一个词的长度,使得本来有点混的词变得不会再混了。我们以往可能过于关注这个词本身的识别,对于有些相似的词感觉难以区分,总觉得自己发不准这些词的音,也听不出这些词的区别,于是越拚命地去注意它的发音本身。这又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你费那个劲干吗?它前后的词足够区别它了。你攻打了半年的城门,却没有发现城门两边就是高速公路。其实对于英国人来说,这些词也是象的,但它们并不构成困扰的原因,就是因为英国人是从语言整体来识别词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