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自己的感觉而言,听懂英美人说话的成功程度,是按下面这个次序排列的:1 与英美人当面说话——2 电视上听英美人说中国的事情——3 电影里听他们说生活琐事——4 大众化的商业片中的对话——5 艺术片中主人公的喃喃细语。与英美人当面说话,和他们完全处于同一个时空,也就几乎处于同一个语境,他们所有的话都是针对我们说的,因此听起来简直是声声入耳,一字不差。电视上听英美人谈中国,说的事情你也大都知道。讲生活琐事的电影,这个我们也都有一定基础,无非是你爱他他不爱你。商业电影要照顾到大多数观众,用词比较简单通俗。最后一个是最难听懂的,因为它完全不照顾观众的情绪,导演和演员由着性子来,说的又都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生活,所以就有点不知所云了。——这个理解程度的排序完全是我们对语境了解程度的次序!
下面就要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了。英国人听和说英语都反应很快——又是一句废话——显得“英国人比我们聪明”似的。其实,由于语境的存在,英国人说话时调动大脑的运算功能是很有限的,因为预期的存在,他们判断起语音来就轻松了很多,大多数时候行云流水,都是固定套路,只有极个别不太常见的情况需要用心判断一下。而我们中国人,由于几乎完全没有语境的前提,所以判断起语音来几乎是蒙眼乱抓,英国人说话用的词几乎全都放在面前的一张桌子上,我们的搜寻范围却达到一座招待所的各个楼层,我们的脑子不得不要达到比英国人数倍的运算速度。如此,你怎么又能脱口而出,轻松地说英语呢?
语境实际上又回到那个命题:如果你不知道英国人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你离英国人不够近。了解语境,就是了解英国人的生活。这却是我们几乎没有去做的事情。
日期:2010-12-03 20:41:52
语言的终极决定者——你的大脑
这个好象是废话了,没听说过语言是用脚指头识别的。
语音是靠独一无二的组合才能被人识别的,因此单音组成多音节,单词组成词组,词组形成句子,句子又出现在语境中,多重组合——足够多的语音元素——最终能保证某组语音能表达一个不会混淆的意义。这是语言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一组语言元素表达什么意思最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就是由我们大脑中的智慧。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世界一直是一个逻辑的世界,结果永远在原因后面出现,永远是你拿起一样东西,而不是东西拿起你。最狂野的人也要受逻辑规律的支配,匪徒在抢银行的时候对柜台小姐喊话也得乖乖地符合语法——语法错误的人连银行都抢不了。
因为语言是世界在我们内心的模拟(也有人说世界是对我们内心的模拟),我们用语言思维,因此语言的逻辑正确也就是对世界逻辑正确的反映。所以判断语言含义的最终力量就是我们脑中那强大的,永远不会向非逻辑屈服的智慧。
当然了,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多数语言宾语在谓语后面,有的语言却恰恰相反。所以,在判断某一种语言时,就要进入这种语言的小宇宙,让智慧在里面发挥作用。
说的有点玄了,举例吧。
比如词性。词性的不同(名词动词形容词……),使词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两个语音相象但词性不同的词,永远不会出现在同样的位置,所以词性就能起到区别作用。我们的逻辑不允许词性的混用,就象我前面提到的把selfishness说成selfish的例子一样,英美人听了会觉得不对劲,就一定要把它纠正过来。
比如时态。你说过去的事情时,尽管很多词过去式的发音和本词很象,有时ed仅仅是一个轻轻的[ t ],你也一定能在脑子中把它们识别为过去式的形态。
比如说英语数字的“十几”和“几十”有时说得很象,如thirty和 thirteen,如果
thirteen的teen说轻一点,有时简直难以区别。thirteen 的重音在teen上,这是跟thirty最大的区别,但抛开这一点不说,thirty 通常后边都跟着其它数字,因为它毕竟是30嘛,而thirteen后面都不会有数字,这不是区别开了吗?
语境本身就是一种逻辑的判断。在某个语境中,一个语音更有可能是哪一个而不是其它是因为只有那个是最符合逻辑的。你请一个穿着背心的朋友出门去喝酒,说“please get dressed”,英国人说话图省事,经常把一个词后面的 s 啊 t 啊的音省掉,如果这个词在句尾的话。而你的朋友有可能实际上听到了“get dre——”但他仍能明白你的话是什么,因为他自己也知道出门要换衣服,把那个音理解成“get dressed”是最符合逻辑的选择。
你说话的腔调也有可能起到区别的作用。你用对讲机向你在银行里抢钱的同伴惊呼
“police!”的时候,他不会听成温文尔雅的“please”。
你身体里发出的某种声音也会起到语言学上的作用。当你肚子发出一声“咕咕”叫时,对方即使听到半个词“——gry”,也会明白你刚才说的是hungry,而不是 angry了。
总而言之,语言的一切因素,包括它自身的和它外围的,都会对于区别语言的含义起到用处,或者说语言为了被识别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总领所有因素的识别判断的就是大脑中的智慧。逻辑是人类智力的框架,只有符合逻辑的信息才是可以被识别的,这是最省事的认识世界的手段,可以称之为逻辑捷径——shortcut。人脑的智慧就象水流或电流,会用尽一切办法选择最节省能量的路径来走,它在语言意义的判断上一定会选择最合逻辑最合理的那个。所以语言的识别与其说是语法上的,还不如说是科学上的(这话也不是第一次说了)。智慧也会用强大的力量去把那些不合逻辑和不合理的部分纠正或补足,所以你有时即使说得含糊错误,听的人也能听懂!智慧会主动把那些即使看着有点歧义但不合理的理解排斥掉,想一想汉语中“性”字出现在那么多正式场合,可你并不觉得有多不雅!语言事实上也是围绕这一省力原则建立起来的——只要能识别就好,决不浪费。因此自然通达简洁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而不是相反。在说上,智慧让你绝不会说出一句有可能引起歧义的话,只要你感觉歧义要发生了,你就得再补上一些话。智慧是如此强大,甚至可以说它是独立于你之外而存在的,它决不允许自己出现反逻辑,即反自身的行为出现,人可以忍受欺骗,智慧却绝不容忍。
好象说得又有点远了。
再回到英语上吧。我们都有汉语的智慧,而建立英语智慧只有唯一的一条路——走近它。
日期:2010-12-05 22:49:19
大胆一点,再大胆一点
“白纸黑字”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写在纸上才算确认?
除了语音不易保存外,口语的歧义多过文字是最根本的原因。
记得我小时候,广播里有一种有奖节目,就是让你把播音员念的广告记下来,用信寄到电台里,写的正确的有就可能获奖。我们特意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以为把它写下来很容易了吧?可是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以为简简单单普通生活中的话,最后居然有许多没法分辨,有些词听过无数遍最后还是不能肯定说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很多词好象我们在日常从来没有听到过,而读音相近而又能讲通的词实在是太多了。
我敢打一个赌,找一本稍稍摆谱一点的书,就是说不太通俗的,叫人给你念一下,肯定有很多词你不能识别,如果你每一个字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是哪一个的话,我愿意输你100块钱。我敢说,几乎没有人能赢得了我这个赌的。
书面语和口语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书面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避免歧义,因为它可肆无忌惮地使用任何词,把意义限定得非常狭小,它清清楚楚地存在于那里,一点都不会混。而口语却不能使用那么多不常说的词,用词范围小了之后,尤其是爱用一些几乎可以代表一切的“万能词”,如汉语的“弄、干、做、搞、东西……”,英语的have、 do、make、 play、 put…… 就容易混。
说书面语和口语跟我们学英语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现在学到的英语基本以书面语为主,而我们对英语的语音还没有建立起来认识和敏感。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书面语勇敢地过渡到语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