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婴儿一样学英语》
第29节

作者: 陆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说书面语读出来有时候识别不了,可是理论上,所有能写出来的词都能读出来,所有能读出来的词都应该能被识别。也就是说,所有的词所对应的语音,在人脑中都是应该能构成语言的。
  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读一段书上的英文,脑子里实际上还是只有视觉部分在起作用,听觉部分并没有被激活,我们大多数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口里发出这些音是在干什么。之所以前面说要“勇敢地”过渡到语音,就是要勇敢地去相信,你所发出的那个音就是那个词。如果是一句骂人话,英国人听了就会火冒三丈,如果是一句表示爱慕的话——英国人听了更会火冒三丈,——谁让你男人对男人示爱呢?这个实际上还是在语音和意义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范畴。有时候你真的不敢相信[ bכm ]这个简单的音就是电光石火的“轰炸”(bomb),[wכ:dn ]这个平淡无奇的音就是凶神恶煞一般的“监狱长”(warden),那你还是相信它吧,这两个简单的音如果进入一个曾经当过战俘的英国人的耳朵,会象石头扔进水里一样动静巨大。

  相信你自己,实际上我们的耳朵完全能听出某个词的音,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问题在于你不敢相信它就是它。就象踩着高跷一样,脚始终不能落到实地上。这时,你一定鼓励自己:大胆一点,再大胆一点,踩到地上去……
  对于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来说,大部分字典里我们觉得很生的字的音,他听到后都能识别,对于他来说,那已经不是一个音了,那就是一个意义。英国人连说梦话的时候都是正确的英语,不会说错,因为所有的语音对于他来说都已成为意义,都是世界在他脑中的一种存在。所以只要世界是正常的,他的语言就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学英语,却时时担心说错,时时要搜肠刮肚找那个“正确”的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世界和英语之间建立起联系(这话说了太多遍了,你印象该够深了的吧),因此,你也就没法把世界的正确投射到英语的正确上去,也就是所谓的“没有英语的思维”了。

  日期:2010-12-06 23:21:40
  让说英语成为说世界
  英语有四门功课,听说读写。——这个顺序排得很好,它是学英语的正确次序,当然也是英国婴儿学英语的正常过程,也是难度从低到高的一个次序。我们学英语基本上是反着来的,先难后易。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听说”难,只是因为实践少罢了,实际上它在人的智力活动中倒是比较低端的。
  而到现在为止,我的绝大多数文字都是在谈“读”和“听”。这也很正常了,你会了读,自然就会了写,你听懂了,自然也就会说了,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
  写和说实际上都是一个“调制解调”的过程——这是我很少的一点物理学关于收音机的知识。具体原理其实也不懂了,但就是记住了一个“接收”和“还原”的概念。写和说实际上都是先有“接收”,即看到或听到一些符号,然后再把它们模拟——写和说出来加以“还原”。我们脑中并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模拟,而是先把接收到的信号转化成自己理解的意识,然后再用自己的手段把它们还原出来。

  所以说,虽然载体变了——我们有不同的写字法,有不同的人声,但信息还是可以准确地传递。
  写就不讲了,具体谈谈说。
  如果没有意识参与的单纯地模拟,语音就不可能准确无误地传递。比如说,几个人站成一队传话,如果传的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或者某个人们都不懂的外语的语音,那传到最后一个人那儿,这个音的变化一定很大,那个外语语音有可能那一国的人都不能识别。可是如果传递的是一个大家都懂的语音,比如“成人片”——再劳动那些聚会的物理学家们一下——传到最后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还是可以被识别的语言。

  所以,说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和重构的过程,类似的东西还有:电视、电话、传真、互联网、电影《苍蝇》里那个可以传递物质的大罐子……我们的口、舌、嗓就是还原信息的一个个物质终端。
  这个和我们说英语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借此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不理解,不接受,你就不能“说”,你不在你脑子里把英语的语音和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你就不太能准确地把这个语音复制出来。——所以,最终,又回到了“听”的问题上。
  你只有学会用英语解释这个世界,接受英语单词对意义的归纳方法,把你心中已知的事物和英语挂上钩,并从英语中学到更多你未知的事物,你才能把忘掉这是一种语言,而认为它就是世界本身。 当你达到听英语就是听世界的状态时,你自然也可以说英语就是说世界,一点都不会有困难地表达意义。
  当你建立起来“英语智慧”后,你还可以随心所欲地组合语音,说出属于你自己的英语来。你不会再战战兢兢,生怕说错,只要你的英语智慧认可它有意义,它没有和其它语音相同产生歧义,你说的就是好的英语。没准有时候还会妙语生花,让法国人惊叹呢。(程度高了以后,就可以让英国人佩服了。)

  再说开去一点,实际上要达到非常地道的英语表达,在短时间内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有时候觉得外国人说的汉语有点怪,也许倒觉得有点可爱,有点异域情调呢。我自己就非常欣赏外国产品的中文广告给汉语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力,那对汉语是一种相当有力的推动。能说地道的英语当然是一种本事,但只要能表达你的意思,不太地道的也是有用的英语。所以,当我们一开始说了些不太到位的英语,一点都没什么,我们想表达某个意思,找不到准确的词,就可以用相近的词代替,外国人基本上完全可以听懂,然后他会告诉你那个准确的词是什么。但是你要学会的是,如果有一个词你不明白怎么说,你得有办法用很多话把它描述出来,就象我们描述汉语生词一样,如果你能达到这一步,就可以高枕无忧,横行英伦了。

  日期:2010-12-08 01:41:43
  英国人说舒服了,就是合语法的
  语言到底是先有文字还有先有语音呢, 这个自然是不用多说了。可是在这里把它提出来,是想请大家注意:语言的一切都是先存在于语音中,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记录,然后形成的所有的进入书里的语法规则实际上都是对语音规律的总结。所以说,大多数人可以不懂语法,却能说话——这当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只不过我们学英语的时候是先文字后语音,所以就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英国人是先得会语法才能说英语的,其实是相反的。

  比如说,把名词变成形容词的词尾加y,我们中国人是先从书上学到这个规则,然后才试图去用它。而在英国人的语言里,是先在口语中实现了这个变化,然后语言学家才把它做为一项规则记录下来的。举个例说, sun 和 sunny 。当早期英国人还没有形容词的时候(太早了也),他们也许发现如果想说It is a sun day (形容词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恐怕也没有这种现代英语,仅举例而言),有可能和其它词混,咱们还不如专门把sun变成了个形容词吧(形容词的产生当然也不就是怕和其它词混了),那咱们就给这个音后面再加个[ i]的音吧,写到纸上就成了sunny,但是在语音里,仅仅就是多了一个[ i]的小尾巴,所以,在他们脑子的语言功能里,加个[ i]就可以把某些名词变成形容词,这就象—— 我们汉语中的“的”“了”“呢”这么自然,或者象你把狗叫“狗狗”以表示可爱,或者象你说“冰棍”的时候自然要加一个“儿”在后头以示其小。这种语音上的一点点变化,其实是人们表达意图的变化,意图有变化语音上自然就得有所变化,所以,这种规则是首先做为语音中的现象存在着,然后才进入文字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