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很快,我看DVD既成为一种享受,也成了一种折磨。 我通常会这样看:先用汉语字幕看一遍,无障碍地欣赏一下剧情,这一遍通常比较有趣。接下去,我会用英文字幕看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一开始,即使听好多遍居然还是听不清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字幕上一长串的话老外稍稍动动嘴,就象变魔术一样地说出来了,真是不可思议。我不得不反复重听。有时,再翻回头把一句话的汉语字幕选出来,一个正确的负责任的汉语字幕也是很有用的,因为有一些俚语和新词,字典里是查不到的。于是,我的手指就不停地在“快倒”“播放”“静止”“字幕”几个键上乱点,屏幕上的角色不断把一句话来回来去地说……等把所有的词在老外嘴里的音都捕捉到了,再选择无字幕把电影重新看一遍,算是总结。这还不算最多的,因为有的电影还带导演和演员音轨,有时候还要把这个音轨听一遍……这样下来,一部电影看个七八上十遍不算稀奇。对于有些真正好看的电影,看很多遍其实还是很喜欢,可是对于不太好看的,一想要硬着头皮重看很多遍就觉得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有时候租碟,过个七八天才带着歉意归还,店员不解: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你一个星期才看完?他实在是不知道我是怎么看碟的。
我的这种看碟法,让我觉得好音乐对于一部电影是更重要的,有好音乐的电影,我重看起来是次次都充满愉悦的,可是遗憾的是,有好音乐的电影太少了。
有时候也感觉挺对不住这些被我看过的电影的,简直是敲骨吸髓式的,嚼过之后再吐出来,就直接可以当干燥剂用了。
但是有原文字幕的电影也不多,大概也就是十之三四吧,现在简直是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新片,简直不要指望有一个正确的原文字幕。非法生产商们制作汉语字幕,估计是用的译声软件,错得当然离谱了。可是有的英文字幕就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弄出来的,看似是完全错的,可有时候居然又有一点相干!
盗版当然不应该鼓励和支持了,先表示一下歉意。我想,美国有连锁租DVD的(不幸的是好象其中一家最近倒闭了),一天也就是一美元, 我们如果能大量进口有版权的DVD,把盗版完全清除,那正版DVD也一定可以在全国开设连锁租赁,一天一块钱人民币,绝对也能赚钱。可惜,首先我们正版的进口渠道就不畅的。
这样,我们不得不忍受着字幕错误的DVD做劣质消费。有些年龄大一点的人看了一会儿美国电影的碟,觉得不知所云,回头会去怀疑“自己是不是落伍了,怎么看不懂年轻人的东西”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阴影——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看的电影是字幕错误的!
DVD是一项重要的发明,亚当·桑德勒的那部电影《神奇遥控器》——Click,就是从DVD那功能超多的遥控器中得到的灵感。
达到一定阶段,终于可以让这种看DVD的痛苦告一段落了,因为我不再要刻意找有英文字幕的碟了,我基本上知道他们是在讲什么了,汉语字幕——也不太需要了,不好看的电影也不用看那么多遍了,甚至也不太要租碟了,因为电视上就有很多的原声片(大多数都是盗播了),到这时,看电影才又成为一种享受了,一种新的享受,因为你眼睛可以专心欣赏演员的表演,耳朵清晰地听着台词,体会台词细微而准确的戏剧张力。
看英文电影配汉语字幕,对于学英语是有很大局限的,不说你可能最终也无法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看汉语字幕在我们脑子里还是一个翻译过程,对于你直接听英语其实是一个干扰。即使你不得不看汉语字幕,也应该尽快一眼把意思弄懂,然后专注于演员的英语发音。
我一直以为DVD是得到英文字幕的唯一渠道,后来发现网上有些电影就直接就是双语字幕的,甚至还可以下载正确英文字幕——早知道这个,我以前就不会为错误字幕烦恼了。可是我还是基本不在网上看,因为下载半天不说,效果不如电视不说,你不能在想结束的时候一按遥控机关机就可以呼呼大睡吧……
看DVD学了英语,而那悦目的演员、唯美的画面、动人的剧情、超凡的特技、正义和高尚的感召,都可以算做额外收入了,要是电影中再来一段激情戏,那可更是大大赚到了……
日期:2010-12-12 01:51:33
去勇敢捕捉99.9%的笑脸
要是学英语这个皇冠上有一颗钻石,那就一定是“与英美人当面说话”无疑了。
缺乏真正有效的练习,这是我们学英语最大的困难,学语言如果没有真正使用过这种语言,那又算是一种什么学呢?听DVD上的英语毕竟也只调动了你脑中听的部分;念课文,你心里根本没底这在英美人听起来算不算他们的语言;老师偶尔把你叫起来对几句话,大多也是“how old are you ”之类,其实并没有触发你的语言思维,只是唤起了你对课本某些部分的记忆而已。但是,面对面与英美人讲话,就绝然不同了,象前面所说的,这时你与他处于同一个时空和语境当中,他对你说的所有话,都能直接和你熟悉的某种事物对上号,你会明白某些意思到底用英语应该怎么说,而你口里发出的音,会实实在在地对他产生作用,你可以真切地感到语言的力量。可以说,这种练习的效果,几十上百倍于平时的学习,真是“山中一日,世上千年”。
对我来说,目前业余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碰到一个说英语的老外,跟他好好聊一聊了。但是这机会真不多啊。旅游点的老外,大都成团成团的走,象我们中国人“三天两夜游”一样,他们也要走个不停,看个不停,让他们的旅游价值最大化。一般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朋友,脱离大部队在某处休息,成为我捕捉的目标。在大街上,只要有机会遇到孤身或三两个外国人,我一定会跟他们说几句话的。
说句大实话,对于中国人来说,外国人都有一点可怕,看着又高又壮,凶凶的。谁说不是呢——我最开始找他们说话的确要鼓起很大的勇气。可是现在我想告诉你,如果你在街上去找一个外国驴友聊天,你有99.9%的机会可以得到一个热情的笑脸。你不得不佩服欧美人的礼貌和开朗。再说句大实话,他们比我身边的大多数国人友善多了。我想,多年文明社会的熏陶也许已经让他们忘了给人冷脸要动哪根神经——也许那根神经已经退化掉了。那是一种自信的友善,他们不象我们中国的旅游者,到了外地第一提心吊胆的就是怕被人骗!
也许欧美人之间交流无障碍也是一种文化,他们会对陌生人微笑,而我们中国大多数人要是见到陌生人对自己笑,心里就有点发毛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经过很多次体验之后,我确信欧美人脾气大都很好,随便开玩笑也不会恼,就放心了。
有一次在街上看见一对白人夫妇(后来知道是一对德国夫妇),一人踩着一个中国小孩子玩的那种有扶手窄窄的滑板车,在慢行道上朝前溜,身上也没背包,象是刚从宾馆出来的样子,真是一景。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我问:“Do you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by this ?”两个人哈哈大笑。
前面提到的那个买了一辆Jaguar的英国老头,聊他的名车,我拿他开心:“你开车出去办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人以为是皇室成员来了?”他笑了:“是啊,有人以为我是重要人物呢。”他二婚的太太跟着大部队回来了,我之前问他英国汽油价格,他问了大部队里的一个人,说多少多少钱(好象是绝对数字上是比中国贵一些),然后说英国没有过桥费,但每年有200英磅的“养路费”,我说:“那对你们是很少一点钱。”“皇室成员”点头微笑。最后他们要赶往下一个景点了,他太太也很热情地告别:“Take care of yourself,quit smoking。”我说:“I will”,又对老头说,“ take good care of your Jaguar。”老头又乐了。
有一次给那个美国网站打电话,通话质量有点差,还好他们的客服不是转包给印度人的——要是那样,我可真听不清对方讲什么了。为了能让客服讲慢一点,心情好一点,我说:我的英语不太好,请“treat me like a three year old boy”,听筒里传来一串女性轻松的笑声——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客服同志工作辛苦,也要给她们带来一些快乐才好。
来中国的欧美人几乎人人会讲英语,当然我还是希望碰上英美人为好,因为他们容许你说得差一点,也能接得住你的话。你会发现,短短的几句对话就会让你有所收获,每次都一定有某些词让你永远地记了下来,而你脑中原来属于枯燥课堂,属于英语老师的词会重新找到它们生动的定位,有时候,你发现某些好象你几乎早都忘了的词或短语突然自己蹦了出来,用在一个恰如其分的地方。
最有趣的一个地方是,慢慢地你发现老外开始接你的话茬了。两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后说的一方往往会引用前者说过的某个特定的词,做为讨论的基础。有时候在和老外说英语的时候,我感觉有可能说了一个不太准确的词,可是老外接过去,继续说。我想,他一定没有发现我自认为这个词不对,而是认为我说了一个特别的词——近义词很多的,但归属不同,有时不“准确”的词也许有它的特别意义。英国人不一定能分得出你的英语水平到底怎样,只要你说出什么,他一定把你说的话当成英国人自己说的那么理解。他不知道你有时候也许是辞不达意。记得早年有一次把学校的一个美国美女外教惹生气了,因为我说:“You should go home……”——本来我想说“听说你要回去了——You will……”,这下成了要赶人家“回老家”了。美女外教倒是挺有涵养,还挺客气,说:“你见乌龟去吧。”我笑了,心想,这下是她辞不达意了。
上一个外教的英语小班要数千甚至上万块钱,如果你暂时还掏不起这些钱,那就勇敢地走上街头,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去捕捉那99.9%的笑脸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