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迷——我所遇到的千年不死的神仙和菩萨》
第29节作者:
_地儿_ 这就是禅师的教育方法,不拘一格,打掉你的毛病,可惜世人大多不懂,都认为真理在自己手中,终日聚谈,言不及义,一点也不肯修行,宗不通,教也不通,却好似什么都通。
但有一个人懂了这种教育方法,那就是禅宗二祖慧可禅师。
日期:2011-5-20 0:21:00
慧可禅师是父母因一直无子,求佛菩萨加持,结果得到了儿子,为纪念这件事,取名叫神光。禅师自幼聪明异常,对儒道都很精通,曾到处被人请,讲解周易等学问,后来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感觉不究竟,就栖身佛门,受了具足戒,实修。他的实修成就已经很高了,据说曾感到头疼难忍,头顶骨如五峰突起——这是气脉发生了变化,在转化色身。护法告诉他,这是在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忍一忍就过去了。(见二祖传)。现在还有这种实修的人,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修佛法就修到了这个程度,头顶骨如五峰突起,过这一阶段后,身心安宁恬淡。可惜,不敢说,一说,就被一帮所谓的”居士”视作离经叛道,饱受批评。其实,这是他们没有读到二祖的传记,知识浅薄,自己又修为不高形成的偏见。
后来,他找到达摩大师,大概达摩大师见他有傲慢心,不理睬他。达摩大师很有意思,这一招常用。他从天竺国(印度)乘船,从广州上岸后,先见梁武帝,梁武帝问他,自己剃度僧人、广造佛寺、佛像,有无功德?大概像现在的一些居士,做了点好事就洋洋得意,想让人表扬一把,其实这是贪心和我慢(傲慢)心在作怪。达摩大师为点化他,说,并无功德。梁武帝不高兴,二人不欢而散。其实达摩大师说得很对,因为佛法是放下一切,心无挂碍、心无所求,无所执著,连成佛之念都放下,才能见到佛性真心的,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梁武帝修的是福德,福报,心外求法而已——但这也不简单,一般人还做不到。这样修,也是在慢慢去除贪欲,只要你不自认为了不起,心无挂碍地去布施,慢慢就把贪欲磨洗掉了。但一自认为了不起,就完蛋了。傲慢心只会越来越盛,只能得到点人天福报。
达摩大师可能见梁武帝是个人才,积福很厚,想点化他,让他智慧增长,成就更大。但点化不动,就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少林寺,因为高足难遇,就面壁九年,结果等来了知识丰富,修行已深的慧可。慧可见达摩大师不理睬他,就更加恭敬,即使下雪,也端立一旁,达摩大师就问他来做什么,慧可流着泪说,:“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达摩大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达摩大师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摩大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摩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其实,这是二祖在开悟后,继续修行。混迹红尘,借境炼心,随缘度人而已,并非去寻欢作乐。
每当读到这则传记,我就感动莫名。达摩大师的教育方法是何等高超,二祖是何其谦逊,伟岸。要换现在的人,估计达摩大师早被网络贬得一塌糊涂了,标题党们或许会用如下的字眼:番僧无慈悲,忍看弟子断臂;弟子真愚昧,自称开悟去找酒肆歌女开光。
所以,现在证果者越来越少,原因是都把自己看得太高明了,把臭皮囊看得太尊贵了,而不肯舍生忘死去求法,去修行。读了几本书,念了几句佛,就坐井观天,夸夸其谈,时时贬人不止,却不知道,这个臭皮囊早晚要零落入尘化为泥的,随便贬人,是要倒霉的。
是的,佛陀是对修行者制定了大量的戒律,需要我们去遵守,目的是为了束缚住初学者的欲望,也有不许读外道典籍的教诲,那是为了让初学者一心修行,不被外界干扰。但等一个人证到了菩萨地,欲望都消灭了后,智慧和定力都取得成就后,守的是无相心戒,在欲境中而不动心,混迹红尘,学习其他的课程,是为了利他。因此,《华严经》中记载,菩萨甚至能作为妓女、作为渔夫、恶王去教化风尘中人,《维摩诘所说经》中记载,维摩诘——金粟古佛再来身,能到酒肆歌楼去游走,目的是教化众生,却不为欲望所动。
佛陀讲法四十九年,开的是一门系统课程,小乘、大乘、佛乘。好比小学中学、大学、博士后。因此,面对不同弟子,不同程度的人,讲不同的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