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江湖,别死得太冤枉:职场二十四笑》
第14节

作者: 郑太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老板姓李。李老板衣着朴素,长着一张酷似老式手机的长方形脸,对来面试的孟希侃侃而谈,毫无保留:
  “我们的机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做图书出版这一行的,门槛低。小公司,三五个人就可以成立一个草台班子,搭台唱戏。我还认识一位老板,多少年了,就他一个人,典型的皮包公司,人不在多,能忽悠到人就行。大公司,几百上千号人,一年营收几十亿,也是有的。

  “咱们‘经典教文’呢?属于中不溜的角色。人呢,你也看到了,也就是二十来号人;办公场地呢,虽不至于在居民楼里,但也就是这么连一个A也排不上的老办公楼。
  “哪个老板不想把事做大?哪个老板不想招到能干又肯干的人才?有一句话叫求贤若渴嘛!看了你的简历,刚才也和你深入交流了,你确实很优秀。可是,销售人才难招,主要是销售人才可遇不可求。说句实话,你恐怕对于销售工作的难度估计不足啊!”
  孟希十分重视这次面试机会,她精心打扮了自己:
  刚做的头发,乌黑发亮,很精干地盘在脑后上方;不浓不淡的妆,化得恰到好处。面试之前,还突击阅读了好几本关于销售方面的专著。
  日期:2011-03-09 22:15:08

  “李总,我明白您的好意。但我对于销售经理一职,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销售嘛,就是创收、沟通与传递价值给顾客。通俗地说,销售就是卖东西。我个人认为,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来看,销售工作不外可以总结成5句话:
  “首先是买得明白;其次是买得放心;再次是买得满意;然后是买得舒服;最后是买得有价值。凡事都要力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深入思考,才有可能达成最佳的销售业绩。
  “相信我,我在电视台做过主持人,也当过编导,我不会满足于仅仅做一名普普通通的‘销售人员’;我从来都是具有挑战个性的人,只要您能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能成为顶尖的销售精英!”
  孟希的一席话,有三分之二是从书上“抄”来的。但正是这三分之二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也感动了李总。于是,他向孟希果断地伸出了橄榄枝。
  “经典教文”机构是典型的以项目开发与销售为导向的公司,每有一个新的项目成熟了,就会围绕该项目组建一个专门的销售团队——新的团队不一定都是重新招人,但工作的思路和目标都是全新的。
  孟希走马上任,成为《别告诉我你会写作文》丛书的销售经理。
  长着老式手机一般长方形脸的李总,在薪酬上给了孟希两种选择:

  第一种方式,就是基本月薪制。每月工资六千元整,有突出业绩另有奖励。
  但这种薪酬方式,对于销售额的要求很为严格,连续两个月未能达标就得走人。
  第二种方式,则是年薪制。即每个月仅两千元保底工资。对于销售任务一开始不做特别严格的要求,而是在一年内必须达到一个总的指标。
  当然了,年薪制一年下来所拿到的月薪,平均每月比六千元还要多一些。
  日期:2011-03-10 18:30:12

  孟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一来,是她充满自信。二来,是她确实缺钱。
  可是,上任一个星期,孟希开始有些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片泥淖。
  配备给孟希的有两位小姑娘。当从她俩嘴里时不时冒出个“主渠道”、“二渠道”、“码洋”、“实洋”等稀奇古怪的名词,孟希便开始有些头大了。
  不是有百度么?

  于是,上网查询。
  原来,“主渠道”是指国营新华书店与国营批销中心;“二渠道”是指民营的各类书店和书摊等有别于主渠道的销售途径。而“码洋”,则是指一本书的定价或一批书的总定价;而出版社批发给销售商的打折过后的金额,则叫实洋……
  搞懂了这些图书销售发行的基本常识,一周已经过去了。
  就这样,孟希已经在“经典教文”机构干了快一个月,一本书也未卖出——不仅如此,连卖出一本书的意向也未达成。
  李总表面不露声色,可心里却似电池耗尽快断电的手机,总是时不时地“嘀咕”一声。
  眼看着孟希的销售工作进入到了第四周,几乎与之相关的人,都有些绷不住了。
  这天,李总来到孟希的办公桌前,递与她一份头一天的《北京晚报》。

  “今天的报纸,有个地坛书市的消息,你关注一下。”
  于是,孟希开始有意识地浏览晚报。一页一页翻找,终于在社会新闻一栏,见到了这样一则消息:
  北京地坛书市走过20年
  盛夏时节再和读者见面
  新闻的内容不过数百字,即八月一日开始,举办为期10天的暑期书市。
  日期:2011-03-11 11:04:13

  孟希看着这则新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老板,李总不会无缘无故让自己来看一则小消息——特别是在自己业绩全无,差不多快要卷铺盖走人之际。
  对了!有书市,就必须有人卖书!这就是老板对自己的提示啊!
  于是,孟希开始从网上搜索地坛书市组委会的信息。
  一个电话打过去,得到的答复却如同当头一棒:
  整个书市有摊位1000个左右,但现在已经全部租了出去。也就是说,即使孟希想在书市扎下一席之地,吆喝卖书,也已经错失良机。

  这可怎么办?!
  按理,李总提示自己看这则新闻,是好意来帮自己一把,可时势弄人,没有位置可以设摊了!
  孟希一时间情绪低落,甚至开始有些唉声叹气。
  她粗略地算了一笔账:
  如果平均一天能卖掉2000本,每本定价30元,按纯利20%计算,则10天下来有纯收入12万。

  如此一来,她孟希不仅能在“经典教文”立下脚跟,而且堪称公司的功臣。
  可现在,连个立足之地也没有啊!
  这时,孟希手下一位小姑娘叫小慧的,向孟希透露了一个秘密:
  原来,以前“经典教文”也有过去参加书市但已经没有摊位的情况发生。但长着老式手机般脸型的李总,总是能想出奇招——他找到已经入驻的另外的摊主,和他们“拼摊”,这样一来既能减少摊位费成本,还能多“拼”几处,处处开花。
  这个主意绝!
  日期:2011-03-11 13:32:54

  孟希深受启发,马上不耻下问,向小慧和另一个女孩小红请教,了解了以往参加书市的一些流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她连夜撰写了一份报告,第二天一早就交到了李总的案前。
  李总当然是连连称好,批准了这个计划。
  然后,李总就出差了。
  头一个星期,《别告诉我你会写作文》一书热卖,平均一天能走三四千册,周日一天竟走了近一万册。
  到第七天时,所有的摊主都在暗中盘算做最后一搏。

  北京的书市有一个共同特点:卖书的、买书的,在开始几天都要拿一把,一方是绝不能太便宜卖,另一方则是绝不能太轻易买。
  真正热闹的是最后两三天,圈内人谓之“最后一哆嗦”。狂甩,有的小老板站在高高的桌凳上,扯着公鸭嗓子猛吼:
  “瞧一瞧,看一看哪!这里的图书最便宜啊!”
  另一位小老板,则用腰挂式扩音器高声宣布:
  “喂!老少爷们——老板不在,给钱就卖啊!”

  总之,卖的就是一个热闹,喊的就是一个心跳。
  这最后几天,私家车明显增多,人们成捆成捆往外搬书,有的干脆自带小推车,来个疯狂大购书。
  也就在这个第七天,孟希她们的摊位出事了。
  日期:2011-03-12 11:14:3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