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江湖,别死得太冤枉:职场二十四笑》
第16节作者:
郑太守 我倒更认为是孟希的经验太过于欠缺。但她销售经验的欠缺,又是她择业判断的失误造成的。我觉得,她必须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我,确定人生职场的方向到底是什么。
灵泠:
我还是坚持认为,孟希的个人能力很强的。
金志平:
有何论据?
灵泠:
在电视台的时候,孟希可是一把好手啊!
金志平:
这就叫做此一时彼一时。在不同的行业、岗位、团队,人的表现会有较大甚至巨大差异。就比如一位语文老师突然改行去教数学了,很难教得和以前一样好;一位厨师去当门卫,也许会习惯性地随时都想动菜刀。
日期:2011-03-15 09:24:47
零七最优秀的无用功
这是一个贫困大学实习生的真实故事。
李晶是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
虽然学的是社会学,但李晶志向是当一名伟大的新闻记者。
李晶最推崇的,是美国著名记者和报纸经营人约瑟夫•普利策。
这个普利策在年轻的李晶眼中,可是一尊“大神”!
普利策自己不仅是新闻界大鳄,而且在生前就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项——普利策奖。
该奖主要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近百年来,普利策获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其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成为记者们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和最高梦想。
每当一想到伟大的普利策和普利策奖,以及自己将在大学毕业后投身于这样的风起云涌、充满挑战的行业里一显身手,心里就莫名地激动,有时兴奋得难以入眠。
李晶的家境,可以用非常贫寒来形容。
母亲多病,父亲年轻时到南方打工,现在年岁已大,家里又有病人需要照顾,便在家一边务农,一边养了几头肥猪聊以糊口。
李晶虽是女流之辈,却从来有股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这,或许正是当过兵的父亲遗传给自己的一种先天气质。
在李晶的宿舍案头,摆放着一副书法作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李晶虽然家境差,可买起新闻相关的图书资料,却从不吝啬。
功夫不负有心人,才大二的时候,李晶就已经是社团杂志《人文》的主编,大三的时候便由主编又升任为了社长。
日期:2011-03-15 09:27:26
《人文》杂志此前不温不火,虽然靠几个闲人或能人,拉一些几百元不等的赞助,把印刷经费的问题给解决了——学生社团杂志成本低,反正是印几本几十本几百本都是它,能印上千本的几乎没有可能——编务人员以及作者都没有报酬,大家都是同道中人,靠的就是一股激情,一种做点事、增长见闻与经验的求知欲。
但李晶做事风格与前几任社长大不相同。她是真正地去抓稿子质量。
比如说,以前的《人文》,有三分之一的文章来自于互联网,说穿了就是“抄”。还有三分之一是照顾各种人际关系的人情稿,比如你写首小诗,我写篇小品,对你师哥师姐甜甜地一称呼,只要没有错别字和文法错误,都可以刊登。
当然,还有三分之一的稿子,多少有些含金量,可是只木不成林,一人难成众,有那三分之二的劣质稿件拉后腿,就使得整本杂志形如注水猪肉,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李晶这个社长,亲自带头撰稿与约稿。
她花费三个月时间,写了一篇约有万字的《高校论文低质高产之忧》的报告文学。
这篇文章在《人文》一经刊出,引起的反响,令李晶自己和她的团队始料未及。
日期:2011-03-15 09:28:46
某全国性的青年报,全文刊登。李晶一时间,成为了学校的达人。
李晶的稿子能引起反响,当然还是由于她此前做了充足扎实的功课有关。
能写稿,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好作者。而能组稿(又叫约稿),才是位好编辑。
李晶发挥了一般死缠烂打、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到北大、北师大、人大这些人文气息偏浓的高校去约请教授学者写稿。
一开始,人家不把这个黄毛丫头放眼里,也就想着敷衍一下了事。可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或电话拜访,就令人难以拒之门外了。
先是北大的钱姓大学者“投”了千字之稿,这可是连李晶所在大学校报也未获得过的殊荣啊!然后,人大与北师大各有一位在人文研究领域跺一脚几十里地都能震得响的人物,也“投”来了各自的新作。
这下子,《人文》杂志竟破天荒地被团委书记亲自送到了校长副校长的办公桌,成为校园学生刊物的奇葩与骄傲。
有这些绝对重量级的文章压阵,那些假冒伪劣的小稿子,也就自动避之三舍,敬而远之 了。
就这样,一年时间,《人文》由名不见经传、可有可无的小杂志,竟获得了市大学生社团刊物一等奖。李晶本人也荣获了北京市大学生三好学生。当然,贫困生李晶,也因此获取了一笔不菲的奖学金。
大三暑期,李晶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去《神州观察周刊》杂志实习!
《神州观察周刊》与《瞭望东方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并称中国南北三大周刊。
可以说,在大学校园随便去做一次调查,至少有一半以上阅读过至少一期以上《神州观察》,有四分之一会是《神州观察》的拥趸者。
此杂志进人之难,是业内公认的。
日期:2011-03-15 22:31:53
杂志的主编胡仁,在圈内可是教父级人物。他先前创办过两份杂志,都是风生水起、无比风光。现在,在他的主政之下,《神州观察》俨然已是时政类杂志的龙头老大。
胡仁是破例亲自接待的大三学生李晶。
胡仁戴一副金丝眼镜,较为削瘦,穿着鸡心领毛衣,正在电脑前忙碌着。
李晶敲门进入。
胡仁亲自为这位其貌不扬的实习生沏了一杯清茶。
原来,胡仁的大学同学,就是那家青年报的责任编辑。那位编辑为李晶的刻苦好学、过人才华所打动,特地向胡仁推荐了李晶。
“胡总,这可是个难得的好苗子啊!她的万字大稿《高校论文低质高产之忧》,绝对不似出自一位小姑娘之手。如不是亲眼所见,我还以为她和中科院的李银河博士的年纪打一平手呢!我们报纸是速食产品,你们杂志才是深度报道。我有幸把人才推荐给胡总,也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胡仁第一时间到网上仔细阅读了李晶的文章,随后通过秘书找到李晶所在院校进行了一番外调,更是阅览了李晶主编的好几期杂志,很为惊赏,便决心破例让这位才大三的女生来杂志社实习。
而且,爱才如命的胡仁,还特意破例为李晶争取到了每月1500元的实习津贴。
要知道,大多数的新闻媒体,实习生是没有一分钱待遇的。无偿干活,边干边学东西,这是大多数实习生必须接受的现实。
李晶当然十分珍惜这份令人艳羡的机会,也对胡仁主编心怀感激之情。
李晶被分在“神州放眼”栏目,和三位前辈学习如何做深度报道。
日期:2011-03-15 22:33:45
杂志的深度报道,一般要求在5000字到一万字之间。这对于一个大三学生而言,既是考验,更是证明。
三位前辈老师都很忙。虽然都是责任编辑,但时间一久,还是能看出各自的地位尊长来。
刘老师,温文尔雅,慢声细语。他是该栏目的实际负责人。
林老师,风风火火,总是一袭红色毛巾织就的围巾,敢说敢为。是栏目组的第二号领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