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婴儿一样学英语》
第33节

作者: 陆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12-18 00:29:21

  轻松听,而不是费力听
  每年的奥斯卡奖晚会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享受,一个个盛装出场的演员看上去真让人赏心悦目,而我最佩服的是,在台下千百位大腕和全世界几十亿电视观众的注目下,他们在台上还能表现得从容自然,妙语连珠,真是不服不行。里面经常有些话让人记忆深刻,有可能是经心准备的,但表现得就如当场灵感突现得来的一样——真不愧是一部戏挣上千万美元的表演水准。记得有一年听到一位获奖的女演员感谢她的家人,说到谢谢她的父亲,感谢他“always love me exactly as I am ”——我是什么样,他就爱我什么样。真是一句好话,我认为对一位家长的最高评价莫过于此。

  家庭教育的问题暂且不说,我觉得这句话放在学英语上也是很有价值的,不过应该把它改为:“always love them exactly as they are”。这里面的“they” ,就是英语了。
  曾经有一个阶段,我觉得看DVD很累,因为要非常用心地去听,才能听懂,可你在和你太太干家务活——就是说你太太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你在稀里哗啦洗衣服——的时候,电视里的中文你当然很容易就能听清啊。当然这只能说明英语能力不够好了,可是笼统地说一个“不好”,又不能切中要害,到底是哪里不好呢?
  有一次,我试着不要费劲去听英文,就轻松地听,“听到什么就是什么”,看看我能不能听懂。听着听着,我脑子里灵光一闪,我知道以前的问题出在哪了。
  我发现,在我费力地听英文的时候,其实是在做一个工作,就是把电影里“不够标准”的话还原成那些“标准”的语音,然后才能在心里找着那个词,这样才能识别。可是,且慢,“不够标准”和“标准”到底真的如斯吗?我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把我脑子里储存的发音当成了标准音,而这个“标准音”是怎么来的呢?第一,多少年的学校教育形成了顽固的中国式英语的发音,第二,自已看字典上音标学发音时习惯把每一个音都发得完完全全,第三,我们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原汁原味的口语,都是长期来把书面语当口语,脑子里面即使有一些语音的记忆,也完全是书面语式的。

  所以,在听到真正的口语的时候,我们就非得把它往我们心目中的“标准音”上凑,如果比对不上,则不能识别。我在看DVD的时候,实际上一直在做这个“凑”的工作,当然大脑的负荷大,觉得累了。实际上就是对耳朵里听见的这些音不信任,不敢接受,因此,听而未听,多年来其实一直在怀疑:这些音为什么和我心目中的“标准音”不一样?
  这个时候实际上要做的就是放弃抵抗了,不要再抗拒,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从这些语音上来识别,所以就是那句话了:always love them exactly as they are。
  真正的口语和我们脑中原来以为的英语发音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说,美国人在生活中几乎从不说I am going to ,而说I gonna,gonna 后面就不跟to了。有很多美国人不说I am not 而是说I aint ,其它are not, is not也都说成aint,如果你一直执着地认为只有am not are notis not 是正确的话,你就无法识别和记住aint。当然,这个gonna 和aint仅限于口语,在正式报告中是不会用的。但是,如果你够强,你也可以在“正式演讲”中使用这些口语词,以示你敢于坦诚面对听众——奥巴马的演讲中就经常使用这些说法的。

  (所以,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有谁说了“I am going to ”这种书面语,就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或者有心在搞笑了。)
  在口语中,不会有人象读字典那样发音,单词结尾处的[ t ][ d ][ k ]如果和后边不连读,就通常发得很轻,几乎不存在,你要是还费劲想去找它们,那一定会做消耗无谓的精力。[ l ]出现在[ae ][ e ]后面的时候,美国人发这种音通常很用力,很饱满,和我们中国大不一样。[ A ](那个小尖啦)总是有点象[ ə ]。美国人的[ r ]儿化音很著名,不过我觉得电影里听到的并不多,也许是电影里的对白更干净和脱离生活一点。更多的情况是,口语的发音会轻快,如果他认为不会造成歧义,一定是能省劲就省劲,口能开多小就开多小。我想这个事实是无人能否认的,就是——英美人这样说话是一定能够被他的听者识别的。虽然他们把话说得这么轻巧、连音、省略,也一定是达到可被识别的程度,我们要树立这个信心,既然洋耳朵能听懂,我们的耳朵一定也能听懂。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口语。我们关键是把要它当成它本来的样子去接受,不要再在脑子里把它们努力还原成我们以为的“标准音”了。我们现在最能方便接触到的口语就是英美电影电视里的对白,我们要轻松听,而不要费力听。因为“轻松听”是一个接受真实语音信号的过程,而“费力听”是一个把它还原成所谓的“标准音”的过程,前者是语言过程,后者是思维过程。把你听到的真实的口语语音记忆入你的大脑,再和事物建立起联系,这样,每一次语音的刺激都会真实地在你的大脑皮层留下痕迹,你不会再充耳不闻。

  有人也许要说了,不先树立标准音的概念,怎么学口语这种“不标准”的音?其实对于英美人来说,过程恰恰相反,他们是先学到口语这种“不标准”的语言,然后才进入学校学到“标准”的语言,而他们生活中大量使用的还是那“不标准的”语言。这就象你不一定非得经过正经的厨师培训,才敢在家里做一顿便饭一样。或者说象一个人只有穿得西服革履、衣冠楚楚你才认识他一样。
  也许有人说,我们听不懂口语,无非是我们听得少,训练少罢了。可是在现在口语材料已经相当易找的情况下,很多人也听了好多,可是始终觉得无法突破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你脑子里那难以割舍的“标准音”在作怪。
  大胆推测一下,把一个学过中式英语的副教授和一个完全没学过英语的文盲同时空投到美国,在二者同样努力的前提下,先熟练掌握英语口语应该是那个文盲,因为他没有原来“标准音”的干扰,听到什么就学什么。
  不知道偷渡过去的朋友同意不同意我这个推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