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22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8-04 12:25:54

  林如海是否有钱,从其他方面是无从判断的。“五世列侯”,且不说这个列侯,大有可能是前朝封爵,清朝侯爵的岁俸也就五、六百两。“探花郎”更不能说明问题了,京城的穷翰林要多少有多少,还有每个月吃不上几回肉的主呢。推断林如海的经济状况,只看一条,就是他现居的官职“巡盐御史”。
  “两淮巡盐御史”是多大的官儿?明朝的定制是七品官。因此有不少同学认为林如海只是个“芝麻官”,和知县一个级别。林家的家世休说比不了贾家,便是薛家的势力,似乎也及不上。事实上呢,清初的“两淮巡盐御史”都是兼差。也就是说,担任这个职务的官员本身都另有官衔。林如海的本职,就是“兰台寺大夫”,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
  “兰台寺大夫”又是多大的官?这是一个曹公半虚拟的官职。脂批说“官制半尊古名亦好”。“兰台”在汉时为御史台的别称,唐朝武则天时又曾把秘书监称为兰台。总之,曹公用这个官衔,表示了林如海是个很“清贵”的官,是个符合“探花郎”身份的职务。若说品级的话,我们姑且就定个四、五品吧,和贾政相比,不会高出很多。

  虽然品级不高,但是这个职务的重要程度,和贾政的工部员外郎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两淮盐课为天下税赋之重,用曹寅的话来说“上关国计,下济民生”。康熙中后叶,两淮盐课的收入约250万两(请同学们对比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500万两)。好比超级航母规模的国企,宝钢的年收入2000亿。你能说宝钢的老总级别低、位子轻吗?起码也得是个副部级吧。
  前文我曾经说过,林如海在仕途上很有前途。探花郎出身,进而担任兰台寺大夫,又点了两淮巡盐御史。表明皇帝很器重他,再加上他的进士及第资格。将来只要不出大纰漏,外官巡抚或者京官侍郎基本跑不掉的,入阁的可能性也存在。当然,他身体不争气,仕途半路上把命“熬”掉了。这个是木法度的事情,对林黛玉而言也是悲剧命运的开始。
日期:2010-08-04 13:26:27

  康熙朝,六部尚书是正二品(雍正以后提高为从一品),侍郎是正三品(雍正以后提高为从二品)。从二品是相当高的品级,清初巡抚才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
  翰林院官员中,最高品级的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朝是正三品,雍正以后提高为从二品。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职位不会单独任命,都是兼职,由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出任。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不会有从二品的“翰林”。
  翰林院其他官员: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四品),侍读、侍讲(正六品),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一般称“某学士”,较少称“某翰林”。
  因此,梅翰林的品级不会超过正六品。而且梅翰林的儿子都要娶媳妇了,他还只是个“翰林”,仕途前景未必多光明(林如海也曾经是“翰林”,仕途可作对比)。所以,要推断梅翰林家的门第不低于贾府,是完全无从说起的。
日期:2010-08-04 14:06:37

  关于贾府门第的高低,且看一个事实:贾政(从五品)为贾雨村谋复一个应天府的缺(正四品),似乎不太费力。因为雨村不过是林如海家的西席,与贾府关系不深,不需要尽心竭力地去帮忙。
  轻松搞定,是因为贾府仍处于权力核心圈内。但看贾府平素交往的人家,都是勋贵世家。这就是权贵家族和平民出身官员的根本区别。圈子之内,即使贾政的品级一般,但是“活动能量”非同小可。
  这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参照“京城名媛赵女士”,她依附的就是所谓“权贵人家”。而这个“现代权贵”的“护官符”大家也看到了,虽然未必有人现踞高位,可是一张联络有亲的关系网太厉害了。同样一个平民出身的官员,即使爬到高位,根基终究不稳,活动能量也就有限。

  贾母说自己家是“中等人家”,读者莫被瞒过去了。
日期:2010-08-04 14:14:43

  品级高低也就罢了,关键是“两淮巡盐御史”这个官的收入多不多?多!多到了算作大清头等肥缺也不为过的地步。先说俸禄,清朝文官一品(大学士)的正俸才180两,京官双俸,再加上双倍的禄米,怎么算也不会超过1000两。当然,各地官员的“冰敬”、“炭敬”等灰色收入不计。中央机关官员的收入这么低,所以才有“穷京官”的说法。
  而“两淮巡盐御史”的正俸不说,他每年的养廉银就有5000两之巨。“养廉银”大约是现在的外勤津贴,只有地方官才有。“两淮巡盐御史”的养廉银规格仅仅低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员(每省也就三、四人,正三品以上,相当于目今四套班子的正省级官员)。比道员还高。也远高于八旗驻防将军、绿营提督等一品武官大员。
  即使如此,和“两淮巡盐御史”的灰色收入比起来,养廉银又是小头了。仅仅过了明面的,就另有一笔大宗进项。由盐商供应盐课衙门的特别津贴:特供伙食费五十两,特供幕僚工资和办公杂费七十两。这个费用是按天计算的,一年下来就超过40000两(雍、乾之后这个数字更惊人,有说合计超过10万两的)。这笔津贴是理所当然、公开入账的,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灰色收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