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23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真正的“灰色收入”是盐商以各种名义送来的“节礼”、“规礼”、“别敬”、“程仪”,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各类红包。读过《鹿鼎记》的同学们都知道,扬州是东南第一繁华胜地,盐商是天下第一豪富人群。而盐商每年“挣多少、缴多少”的关键,就全部控制在“盐课林老爷”的手里。如果还有对数字不敏感的同学,请你们自由想象一下每年帝京和魔都的房地产开发商们送出的红包总量吧。

  曹寅和李煦(曹寅的妻舅)在康熙朝前后10年兼管着“两淮巡盐御史”的差使。(红楼科普:曹家、李家、孙家三家连络有亲,累世出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的职务。也是《红楼梦》护官符中四大家族的原型。)为何康熙待他们如此优厚呢?其实康熙知道他们两家因为“早年间接驾”多次,亏空了大把的银子,才把肥缺赏给他们还帐。王熙凤和赵嬷嬷在第十六回谈起的接驾一事以及至理名言“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就是说得这个。

日期:2010-08-04 14:27:33

  说来说去,“两淮巡盐御史”的年收入到底有多少呢?李煦的亏空多达50万两,但在数年兼差“盐课”之后就补上了。而康熙时的另一位盐官李陈常,原属贫寒之家,曾被称为廉官。在出任盐运使和巡盐御使之后,便家有好田四、五千亩,市房数十处,又有三处当铺了。
  如此估算,林如海如果是一位康熙朝的“盐课老爷”,每年“进益”个五万两银子,似乎不算离谱。若说离谱的话,乾隆朝“淮盐政提引征银案”爆发,案子中盐课老爷们连同盐商们二十年间吞没的国家盐税达到数百万两(亏空总额600万)。嘉庆、道光年间的盐政老爷阿克当阿,有个“活财神”的美名,仅家中的金银文玩,就价值百万金。
  或有同学较真,说万一林如海是个大大的清官呢,却又如何?实际官场之上,“廉”是相对的。如果在“盐课”这个肥缺上,作为主官一两银子都不收,同僚和下级的财路就会被遮断。上级的孝敬也无从谈起(每年送到京城的“冰敬”、“炭敬”不见得自己倒贴)。就会被下属和上司联合起来狠狠“收拾”,卷铺盖滚蛋是个必然结果。
  再说,从林如海为贾雨村向贾政谋官这件事情上来看,他不会是个拘泥、迂腐的人。这样算来,林如海就便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同志,从不主动伸手,也不干违法乱纪的事情。仅仅各种“湿湿水的陋规”,荷包每年有个二万两进帐算是客气的了。
  给出了这些数据,还有同学对于林黛玉的家庭经济状况抱有疑问吗?

日期:2010-08-04 15:07:18

  顺便把新红里的林如海一并聊完。
  李少红导演大约和不少《红楼梦》的初读者一样,对于林如海这个人物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当然,即使男女主角宝、黛,她解读出来的形象也和一般人大相径庭。
  林如海出场很少,拍成电视剧可能只有和雨村谈话的一场戏。挑选演员的要求也不高。只需突出他身上的“清贵”二字就可以了。六朝隋唐以来,中央机关的官员分为“清流官”和“浊流官”,具体划分不赘述。反正和品级高低、为官贪廉并不挂钩。但是和时评、升迁大有关系。到了明清,两榜进士出身,在“翰(翰林院)、詹(詹事府)、科(六科)、道(都察院)”任职的,都可以算作“清流”。林如海的家世、出身、职衔,曹公都特意留给读者一个“清贵”的印象。具体来说,应该选一个“长相儒雅,气度华贵”的演员来扮演。

  事实上呢?新红中的林如海完全是一个路人甲类型的大叔。短短几个镜头里,举止、言谈毫无“气度”可言。更为奇怪的是,他作为“东翁”,对贾雨村这个“西宾”实在客气过了头,简直有些陪笑奉承的样子。再加上贾雨村的演员神情倨傲,两人的地位简直换了个头。所以,最后在电视里看来,观众根本分不清谁主谁宾,更不能了解林如海的身份地位。
  实际上,扮演甄士隐的周野芒,完全适合林如海的角色。但是,李导对于这种“小角色”会有多少程度的关心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日期:2010-08-04 16:08:36

  某些同学可能有个误会,以为楼主写这么一大段,是要说明“贾宝玉、林黛玉是否门当户对”的问题;或者索性是“林府、贾府大起底,比比谁家更有钱”的八卦。其实不然。
  《红楼梦》这样一部小说,如果对于人物的背景、出身不了解,就会影响对人物思想、行为的理解。再想当然地进行评论,则会出现较大偏差。更重要的是,后四十回由他人续写,曹公笔下人物的全貌只能说管中窥豹,要想了解曹公的创作意图就更需要背景材料的支撑。
  由于我们历史教育的严重“偏题”,虽然各位高中会考的历史成绩可能得了个“A”。但因为课本只谈主义,不谈细节。所以多数读者对于林如海的官职、出身完全无感(略有的好感也多少沾了“小李探花”的光)。甚至对于贾府门第究竟如何,也模糊得很。
  模糊也就罢了,偏偏较长一段时间内,官方的论调“林黛玉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薛宝钗代表了新兴的大官僚资产阶级”很是流行。潜移默化的误导在所难免。以至于一些“误解”、“曲解”大行其道。

  再说一些周边资料也很有意思。比如这个“盐政”的差使,曹公丨安丨排在林如海身上,是别有深意的。因为曹寅、李煦在这个职务上兼管了10年。而且盐政任上的收支,直接跟曹、李两家还亏空,甚至将来的抄家败事相关。所以还原一下“两淮巡盐御史”的时代背景,对于读者来说,还算有些用处的。
  读《红楼梦》仅着眼于宝黛爱情,是会错过很多有趣话题的。
  楼主写这个帖子的本意,就不是“评新红”,而是“观后感”。况且就算评论新红,天天口号式的批评,也是无济于事。品品原著、聊聊背景,再来探讨我们对于如何拍好《红楼梦》有些怎样的意见设想。这才是对观众、对未来其他的红楼影视作品创作者都有益处的好事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