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24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8-05 15:35:56
由“养小叔子”的话题,想到了历来关于《红楼梦》是否为“淫书”的争论,再联想到新红中的一些导演创作角度,索性聊一聊吧。只是耽搁了后续人物的出场,同学们就担待则个了。
焦大口中:“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一直是个读者和学者很有兴趣讨论的话题。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以下,直到刘心武的翻案文章,还有各路民间高手,都纷纷提出假设,并辅以“论据”,希望能解开这个迷。
“爬灰”,不论其词义来源于“污膝”(爬行于灰堆而玷污了膝盖);还是“偷锡”(锡箔燃尽后的灰堆,旧时有人专从其中扒锡)。意思是很明确的。所以多数以为指贾珍和可卿,或有说贾敬和可卿。这些我在之前提过。
“养小叔子”一句,本来其语意更为直白。“小叔子”无非是夫家的弟弟:胞弟、从弟、族弟。为何在这句话的理解上大费周折?关键是书中很难找到“养小叔子”的蛛丝马迹。焦大所骂者,左不过宁国府的尤氏、秦可卿婆媳二人,再加上一个在场的王熙凤。而这三个人物的“小叔子”,也无非是“玉字辈”、“草字头”的那些贾府爷们。但把两者按照辈分、长幼弄个排列组合,似乎都属捕风捉影。
于是便有人想到了“秦可卿VS宝玉”、“王熙凤VS贾蓉”这两对身上。说可卿与宝玉有染,总归是“梦游太虚幻境”的缘故,这个不在话下。而王熙凤和贾蓉的暧昧,其一在于刘姥姥初入贾府时,贾蓉前来借炕屏。临走时王熙凤对着他“欲语还休”,读起来未免疑心。更耐人寻味的是,王熙凤对付贾瑞一节,既不上告邢、王二夫人,也不知会贾琏,却派出了贾蓉、贾蔷。而蓉、蔷二人处置的方法也戏谑多于警诫。岂不令人疑窦丛生?
因为这两个“疑似”案例确有一定的说服力。所以相当多的读者持这两种假设。只是“小叔子”的辈分横亘在那里,却难说通。因此“小叔子”是“小叔叔”抄误啊,“小叔子”在当时习俗中别有所指啊,种种籍口应运而生。虽不免牵强,但作为一家之说,我也就姑且记在“六种假设”之内了。
另四种假设:“秦可卿VS贾蔷”,纯为推测,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尤氏VS贾瑞”是疑心贾瑞初登场那一幕,他并非近宗嫡系,却为何能独自出入宁府花园?莫非和尤氏有些瓜葛?“王熙凤VS贾瑞”的说法更经不起推敲。源自贾瑞一句:“嫂子连我都不认得了?不是我是谁。”以为两人必属旧识。而王熙凤欲置贾瑞于死地,就是为了杀人灭口。想象力也似乎太丰富了一些。
只“王熙凤VS宝玉”的说法,看似最荒诞不经。也被多数读者认为是龌龊不堪的念头。倒有一个似是而非的“书证”。这个证据来自于通称“甲戌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本书是胡适论《红楼梦》的证据,也可以说是“新红学”的源起之一。其重要性,在红学研究领域怎么推崇,都不为过。
甲戌本中“养小叔子”一句,旁有墨批“宝兄在内”。这个说法几乎坐实了王熙凤与宝玉有染的假设。如果这个墨批真是脂批的一部份,那可信度就相当高了。但是自胡适以降,多数学者都认为墨批是清末的孙桐生所加,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甚至这些墨批很少能被读者看到(印刷版和电子版均无墨批)。我的手头恰有一册“甲戌本”的影印本,“宝兄在内”四个字赫然在目。现在也有人做翻案文章,认为墨批非孙桐生所作,确为脂批同时的批注。
六种假设的来龙去脉,已经报告完毕。我本人对于这些争论倒是兴趣不大。一来此题确实难解,每种假设或有“硬伤”,或不合情理,或无中生有。二来此题和《红楼梦》的主旨应该干系不太大,即使忽略,也不至有惊天动地的“逆转”。如果一定要说个答案,我倾向于“秦可卿VS贾蔷”的假设,虽然是其中最缺乏证据的,想来却和情节、人物不相大悖。
上述假设虽有不经者,但牵涉到秦可卿、王熙凤、宝玉的风评,进而引起“淫书”的说法,倒是值得一说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