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18节作者:
李幺傻 日期:2010-12-26 20:21:14
【2-3】
许国璋将军是继彭士量后,牺牲在常德会战的国军第二位师长。
许国璋是150师师长,全师将士都是四川人。
后世的人们,只要提起抗战,就不能不提到川军,全面抗战一打响,川军所有兵力40万人就穿着草鞋,背着干粮袋,扛着简陋的武器,甚至大刀长矛,就全部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军浴血奋战,台儿庄、武汉、长沙、鄂西……每一次大的会战都有川军奋勇杀敌的身影。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写了一本《八年抗战之经过》的书籍,书中记载,八年里,四川共提供了300万抗日将士,而伤亡高达64万。
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不仅仅是士兵,还有很多军官,由于那时候的抗战将士们武器简陋,每有激战时,总是军官舍身忘死,率先冲锋,士兵紧跟在后。据统计,抗战将士中,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官,有五分之二牺牲在抗日前线。
许国璋毕业于黄埔五期。
就在彭士量牺牲后的第六天,许国璋将军也牺牲了。
当时,日军向常德步步紧逼,许国璋带领着川军组成的150师,坚守桃源县陬市镇。150师仅有8000人,而进攻陬市镇的日军多达两个师团,一个骑兵联队,人数5万人,而且还有飞机重炮。
川军的武器,在国军中是最简陋的。有一尊著名的雕塑,好像叫做《川军出征》,一名川军士兵,手持老套筒,身背大刀和斗笠,穿着草鞋,挽着裤脚,脚上是一双草鞋。这尊雕塑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无法想象我们的川军弟兄就是依靠这样简单的武器和穿着,出川抗战,奔袭千里,用血肉之躯与日军的坦克大炮抗争。后来,我寻访到了几名当初的川军老兵,他们说,能有一把枪,应经算装备不错了,有很多战士都是扛着大刀去杀敌。能有一双草鞋穿也不错了,很多人草鞋磨破了,就光着脚板去打仗。那时候的中国军人,一打完仗,先搜索战利品,能有一把三八大盖,能有一双日军的胶底鞋,那就能高兴很多天。
用不到8000杆老套筒,与5万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作战,战况不忍设想。
当时,许国璋的150师得到的是“不得退过沅江”的命令。陬市镇后,就是沅江。
抗战老兵吴荣凯说,当时,日军不敢贸然进攻陬市镇,不知道镇上有多少人马,先派出1000人试探性进攻。150师还击。日军看到150师火力不强,装备简陋,就全部压上猛攻。150师全力反击,可是,武器、人数都相差太远,无法抵挡日军进攻。
仅仅半天,150师几乎伤亡殆尽。
日军进入陬市镇,许国璋将仅剩的几百名士兵聚集在自己周围,鼓励他们说:“三面被围,一面临水,大丈夫死就死矣。反正是一死,不如拼死多杀一个鬼子。”许国璋带着战士,端着刺刀,齐声呐喊,迎着敌人冲上去,一排子丨弹丨打过来,许国璋全身是血,倒在地上,昏迷过去。
士兵们抬着许国璋且战且走,来到沅江边,放眼望去,天色昏暗,冷风瑟瑟,江面宽阔,到了这里就是死地。士兵们把许国璋放在地上,跪在四周,放声大哭。突然,一艘小船划过来,船上是两个当地农民,他们正准备划船逃往对岸,看到国军这种景象,就冒死将150师仅有的几十人,全部载过沅江。
渡过沅江后,士兵们一路都抬着许国璋,他们舍不得丢弃自己的师长。凌晨四时,他们又饥又冷,看到路边有一间房屋,就走了进去,生火取暖。这时候,许国璋突然醒来了,士兵们振奋不已,这一路,他们都以为师长已经牺牲了。
许国璋问明150师全军覆没,他们已经离开了陬市镇后,异常悲愤,他大喝一声:“我是军人,应该战死沙场。”喊完之后,就又昏迷过去。
凌晨时分,劳累过度的士兵们都睡着了,许国璋从士兵身上摸出枪支,饮弹身亡。
士兵们悲伤不已,只得又去追赶已经走远的大部队。
牺牲在常德会战的第三位国军师长是孙明瑾将军,他是第10军预10师师长。
第10军是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的功臣部队,我很长时间都不知道,他们曾经还参加过常德会战,直到那一年我和衡阳保卫战的幸存老兵卢庆义交谈,才知道英雄的第10军也参加了艰苦卓绝的常德会战。
参加常德会战的,是第10军预10师。
在这场战役中,孙明瑾将军牺牲了,但是预10师打死了日军一名师团长。日军的师团级别,相当于中国的军。
日期:2010-12-26 23:03:04
【3-4】
卢庆义说,第10师当时镇守衡阳,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上级的电文,要求第10军军长方先觉派人去解常德之围。卢庆义是军部报务员。
那时候,谁也不知道常德保卫战到底惨烈到了什么程度。
衡阳到常德300公里,军情如火,守卫常德的国军战友每时每刻都有人倒下,早到一刻,就能早解救一批战友。卢庆义刚刚把电文交给方先觉,方先觉就命令预10师紧急集合,检查弹药装备,准备出发。
300公里的路程,即使急行军,也要一个礼拜左右才能赶到,更何况那时候还有日军的飞机在空中轰炸,还要翻越高山,涉过河水,还要冲过日军的重重阻挠。
方先觉那天晚上站在高台上给预10师的官兵讲话,预10师老兵吴淞记住了一句话:不能做饭,不能睡觉,不能慢走,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常德。
吴淞说,军长在讲话的时候,炊事班就在大锅里炒米,生米炒熟后,就装在细长的米袋子里,斜背在肩上。装好一个班,一个班出发;装好一个排,一个排出发。每个人出发的时候,都是奔跑着出去的。
300公里,预10师跑了三天三夜,一天奔跑100公里,没有歇息,没有睡觉,刚刚赶到常德城外的德山,就与日军短兵相接。战士们饥肠辘辘,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就投入了战斗。
卢庆义说,预10师出发后,方先觉就天天等待他们的消息,每天好几遍询问电台,预10师到了哪里。预10师与日军接战后,方先觉关心着他们的每一步战况,可是,预10师很快就没有了消息,估计是电台被打坏了。
方先觉焦急地等待着预10师归队,卢庆义也在等待着,可是,好多天过去了,预10师没有一个人回来。
常德光复后,他们才知道,预10师全军覆没。
如今,能够找到的预10师老兵只有吴淞一个人。
吴淞是一名和尚,他在当初预10师激战地的乾明寺出家,为血战到底全军覆没的预10师将士守灵。
吴淞被人熟知,很有戏剧性。那一年,常德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的大会上,来了一名和尚,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拿着笔记录着,当会议快要结束,主持人询问谁还愿意上台发言时,穿着一身袈裟的吴淞走上了讲台,举起手臂,大声疾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时候,吴淞的身份才被人知晓。他可能是预10师仅有的幸存者。
预10师的对手是日军第三师团,属于日军甲种精锐师团,这个师团曾经在石牌保卫战中与胡琏的11师交手过,现在在德山阻击预10师驰援常德。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饿着肚子的国军奋不顾身地扑向日军,想从日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一条口子,进入常德。师长孙明瑾手持一挺机枪在前开路,战士们紧跟而上。机枪子丨弹丨打完了,孙明瑾又拿起步枪,与汹涌而上的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刺刀都折断了。
预10师所有将士都已杀红了眼,像一股旋风一样地扑向常德方向。
后来,日军一份电文评价预10师,对于预10师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感到“莫名震撼”。
孙明瑾将军的儿子孙瑞星曾在《追忆我的父亲孙明瑾》中叙述父亲牺牲的过程:“父亲率部冲锋至一山隘,一手持机枪的日军在3米处向他狂射。猝不及防中,父亲颈部、胸部、腰部和手臂,连中四弹,血流如注。父亲至死仍力持不倒,手扶卫士,喝令‘贯彻命令,达成任务!’”。
预10师就这样全军覆没。
几天后,日军打扫战场,看到有一具身穿国军高级将领制服的军人遗体,一半泡在水中。日军擦拭去军人领章肩章上的血污,看到一颗将星闪耀夺目,不知道是谁。日军从战俘中找到一名国军上尉,让他辨认。上尉看了一眼说:“不认识”,但是眼眶里已经满是泪水。日军感到蹊跷,要求他继续辨认,上尉跪倒在地,抱着遗体痛哭失声。这具遗体,就是孙明瑾将军的。
日军深感孙明瑾将军忠勇,就用杉木棺材安葬了他,并在坟头树立了一块木牌,上书:“中国将军孙明瑾”。
常德光复后,第10军军长方先觉陪同孙明瑾将军的夫人姜文珍从衡阳来到常德,寻找孙明瑾将军的遗骸。当孙明瑾将军的遗骸从棺材里移出时,只见满身血污,遍体弹洞,头部还有与日军搏斗时的累累刀痕。姜文珍一见,就昏了过去。
当天晚上,方先觉在孙明瑾将军的坟茔边搭建了一个木棚,亲自为孙将军洗身更衣。
天亮后,方先觉就将孙明瑾的遗骸运至衡山,在衡山重新安葬。安葬的时候,方先觉亲自拉着棺材绳索放进墓穴里。
衡山有中国最大的抗日烈士忠烈祠和忠烈墓。这些忠烈祠和忠烈墓最初建于193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鉴于抗战烈士曝尸荒野,就在衡山建立公墓,以便后世瞻仰凭吊。
卢庆义说,他不久前去过一次衡山忠烈墓,看到荒草萋萋,狐兔出没,虫鸣唧唧,秋风瑟瑟,忠烈墓已经荒芜很久了,他想找到孙明瑾将军的坟茔,没有找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