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十年,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职业旅行者》
第38节作者:
小鹏2011 日期:2010-12-25 08:37:02
零七一 突尼斯的蓝白小镇
2008年12月
突尼斯,西迪布塞
在突尼斯北部有一座平静祥和的小镇,叫做西迪布塞,站在这里远眺,如果天气晴好,甚至能看到西西里和科西嘉。由于她过分显眼的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欧亚列强必争之地,无论迦太基人、罗马人、法国人都把这里看做打开非洲宝藏的第一道大门。现在的小城早已丧失曾经的军事功能,但她的今生今世也并不寂寞,仍凭借自身的审美价值让世界各地游客趋之若鹜。而构成这种审美情结的手段只是蓝与白这两种最纯粹的颜色。
小镇中央是一条主路,两边就是那让人目眩的蓝色门窗。虽然这里也不能免俗地与大多数旅游城镇一样拥有售卖各式工艺品的商贩,但他们都自觉集中在山脚处的一小块区域,一旦踏上石板路,属于集市的喧嚣则自动鸦雀无声。沿着主路朝山顶走去,道路两旁的白房蓝窗无疑是这场流动影像的绝对主角。当然,与满目蓝白交相辉映的,还有各家窗台上开得面红耳赤的鲜艳花朵、几只毛色光滑纯正的野猫和在路边奔跑打闹的孩子们。
石板路两边的民宅都不过3层,最吸引游客眼球和相机镜头的则是那一扇扇最具北非风情的蓝色大门。对称的木门上用铜钉镶嵌出充满寓意的阿拉伯民族图案,星星代表平静,月亮代表和谐。或许还能在有些大户人家门口看到阿拉伯宫殿造型的白色鸟笼,即使里面没有金丝雀或者会说话的鹦鹉,却同样也能让人一脚踏入天方夜谭中的阿拉伯时空。
在当地有这种一个有趣说法,只要你卖蓝色油漆和白色石灰,就永远不会失业。这满目蓝白不仅让游客心情舒爽,其实更是出于生活上的考虑。因为地中海夏日炎热,白色是最好的散热器,用这种颜色涂抹外墙,可以保持室内空调吹拂一样的凉爽。而这一地区又是优质石灰的主要产地,所以选择白色就更加理所当然。
小镇中一间介绍当地人生活的民宅博物馆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觉得与艺术作品相比,可能当地人的原生态生活更像艺术。这家博物馆应该是当地官员的一所豪宅,无论广博的占地面积,还是装修的豪华程度都足以与一间真正博物馆媲美。走进大门,里面的房屋格局错综复杂,起居室、会客厅、厨房、阁楼分布在任意一处出其不意的空间。中堂还有一口古井,井边摆满各种取水器皿,一颗华冠的巨树给整个院落带来一夏天的清凉。
古宅里的家俱全为木质,主要房间中放置了许多蜡像,是突尼斯人日常生活的昔日重现。男人一边抽水烟一边聊天,女人则坐在内室互相比拼着缝纫功夫。
虽然这里看不到白墙蓝门,却被更多的蓝白组合填满。比如白色桌子配上蓝色座椅,白色瓷砖与蓝色地毯的搭配,又或者蓝色花瓶里插满白色茉莉。
我沿着旋转楼梯走到2层露台,这里的观景平台虽然不高,却可以恰到好处地把整座小城尽收眼底。此时的蓝白又一次成为视线主体,再与不远处的地中海对接,当地人的生活在我眼中就成了传说。
一年中第二次来到北非小国突尼斯,因为年初我在这儿拍的一副照片获了奖,于是被突尼斯旅游局邀请。
喜欢旅行的人大多都是好“色”之徒,我们总能被旅行中邂逅的缤纷打动。无论是印度的粉城金城还是希腊小岛的蓝白突尼斯的蓝白,无论是人工色还是自然色,总会让相机们自动把焦点对向那些炫目的色块。
同时我觉得摄影应该像写作一样,是对一瞬间所见所感的记录,是对一个人成长的记录,永远不要追求被大多数人认可。当一个人自信力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和价值标准的时候,还有谁会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评价?而在这样的时候,你的信念你的坚持你的特立独行已足以把别人感动。还是希望当你看到我拍的照片时,哭了或者笑了。至少,在我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是真诚的。
日期:2010-12-25 08:38:13
零七二 百老汇
2009年3月
美国,纽约
在纽约的8天,去时代广场成了一种习惯。由于去的次数太多,竟发现被摩天楼合围的时代广场连日出日落都比别的地方来得更晚去得更早。不过这儿不是寻常人家,不需日光灯照明;这里是舞台,那一块块硕大广告牌上的灯箱、霓虹、LED大屏足以把一切照得比白天还耀眼。
是在49街的Ambassador剧院。八点整,舞台与观众席的灯光瞬间转换。鸦雀无声,是暴雨将至的前奏。随着指挥一个由静到动的手势,音乐刹那响起。而比音乐更响亮的,是观众席上的掌声轰鸣。各位主演在掌声中微笑着走上舞台,站好自己的位置,随即笑容陡然收敛,是已进入各自角色,正式开始今晚的音乐旅程。
她是希望改变平淡生活的酒吧歌女,却因为杀人事件而成为阶下囚。他是神通广大的律师,处理与女人有关的案件色利全收。还有他们和她们,是狱卒是明星是记者是经纪人。或者是追光灯下的独角戏,或者是载歌载舞的群戏,《芝加哥》的繁华与悲凉就这样一幕幕忧欢上演。
平均两天一场戏的高密度让我对百老汇音乐剧有了更多感性(的)体验,也渐渐明白这种传统演出形式何以长盛不衰地占据着世界经济心脏的中央舞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