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十年,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职业旅行者》
第41节

作者: 小鹏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像安纳西湖边午餐的吃法也十分惬意,无论奶酪、醺肠、橄榄,在入口瞬间总能让人联想到它们背后复杂的加工工艺。这就像用舌头欣赏一门艺术,会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日期:2010-12-25 08:42:01

  零七五 东欧也有798

  2009年7月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
  马特库瓦艺术村与卢布尔雅那火车站隔街而望。它的前身是南斯拉夫一所兵营。南斯拉夫解体后,这里被城市艺术家接管,这很像北京的798或者纽约的SOHO,自由和激情是他们在这里创作的两大元素。
  世间艺术家可以大体分为两种。第一种专门负责制造真善美,比如法国的闻香师和意大利的鞋匠,但他们的艺术却因为利益的潜移默化而更接近于匠人。另一种只遵循自己内心的表达,不管是否被接受,无论是否真善美,他们只用画笔、音乐、及一切破铜烂铁渲染生命中压制不住的色彩。
  如果你喜欢后一种艺术,那你也一定会对这里着魔。这里无一物不设计,无一物不诡异。原来的兵营被改造成酒吧,露天空地成为造型奇特的舞台,一切都按照反传统的方式。

  比如入口处的一面刻满乳白色怪物浮雕的墙壁,让艺术村一下子从四周单调的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比如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涂鸦老鼠,光尾巴就比一辆汽车还长;最夺人眼球的一组设计是几个长着大脑袋表情夸张的精灵,莫非《指环王》的导演就是从此处汲取的艺术灵感?
  不过政府里的保守派和挑事闹事的光头党都把这里看做眼中钉,但艺术家们却一次次用生命捍卫这一方自由天地。
  直到今天,这里仍旧吸引无数艺术圣徒赶来朝圣,但他们信仰的不是耶稣,而仅是内心的一点纯净。
日期:2010-12-25 08:43:05

  零七六 有一种生活叫做波西米亚

  2009年7月
  捷克,布拉格
  波西米亚本来只是个地名,专指捷克境内包括布拉格在内的广大区域。可现在这词却被潜移默化地当作形容词用。波西米亚服装,波西米亚啤酒,波西米亚生活方式,仿佛只要与波西米亚沾边,就和特立独行、离经叛道差不多远了。而这词的核心卖点就是怪诞,捷克政府自然不会错过这天赐良机来炒作自己的旅游生意。
  骷髅教堂位于小镇昆塔霍拉郊外,与布拉格相距90公里。从外面看这里与一般教堂无异,浅灰色外墙,头上顶着十字架,建筑规模也不算大。可一旦走进教堂,就好像走进了白骨精的洞穴。数以万计人骨排列组合成视线所及的全部。中世纪时一场瘟疫让周围村民死伤过半,教堂里积骨如山,后来埋不胜埋,坟垒几乎把教堂围得水泄不通。一个教士为了化解这场人骨危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工匠先把尸骨分门别类,再用这些骨头制作成教堂里的所有装饰摆设,这样既可以让往生者灵魂与上帝同在,又能让教堂与众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盏位于教堂正中的人骨吊灯。灯架是粗壮的大腿骨,吊坠是互相勾连的下颌骨,头颅充当烛台,这种噬魂的华丽让每一个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都会仰视至少半分钟。

  最近几年,刑具馆和蜡像馆在捷克境内如雨后春笋般开成了连锁店。它们也不负众望地多次在好莱坞恐怖电影里出镜。无论是《客栈》里把几个年轻人折磨得魂飞魄散的屠宰场,还是把真人扔进蜡油锅的《恐怖蜡像馆》,都让我在参观前心里预支了一份恐怖。在布拉格查理大桥旁边的一幢四层楼里,有一座捷克最大的刑具博物馆,里面用实物、图片及影像展示了中世纪刑罚创造者的丰富想象力,原来那些砍头分尸的斩立决刑具并不可怕,真正的恐怖来自于意识尚存时的身心折磨,所谓生不如死,就是不知道还有什么痛苦等在后面。

  与世界其他蜡像馆明快光线设计不同,布拉格蜡像馆的调子都偏黑偏暗。而且看上去每尊蜡像脸上都挂着一丝诡异的微笑。当然现在最火的蜡像属于刚刚过世的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他被安排在蜡像馆的压轴位置。谁敢说他的一生不是波西米亚的最佳注脚?
  还记得那天早晨,我在里昂的酒店洗澡。听到CNN新闻中传来MJ的名字,以为那50场音乐会又加场了,赶忙裹着浴巾跑出来.没想到看到的却是担架,直升机,角标还挂着LIVE的字样。随后噩耗传来,King of Pop,心脏已经停止跳动。我对着电视的面孔一时不知该摆出怎样的表情,因为这一切都像玩笑,就像几年前那个愚人节一样。
  随后我又走了许多地方,发现他从未在眼前消失。无论捷克小城的蜡像馆,还是戛纳街头的艺人表演,他永远是主题,永远是那个让人停下脚步的理由。他用他的舞步,他的歌声,他的极致,他的独行,把自己的传说变成传奇,把传奇变成神话。其实MJ永远都不会走,在爱他的人心中。
日期:2010-12-25 08:44:43

  零七七 查理大桥走九遍
  2009年7月
  捷克,布拉格
  坊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只有把查理大桥走过九遍才算来过布拉格。初听此言我嗤之以鼻:来来回回不过是座大桥,走一遍和走九遍能有多大差别?但机缘巧合,由于所住客栈位于老城,而布拉格古堡在沃尔塔瓦河对面,查理大桥作为联通两地捷径,每天从老城到古堡的习惯性散步的的确确让我把这座桥走了九遍。走过之后,发现每次过桥看到的风景竟然都不一样。
  清晨过桥时,阳光正好把河对岸的古堡照得熠熠生辉,仿佛高高在上的君主正在接受整座城市的朝拜。傍晚过桥时,光线又把老城照个亮堂,市井的喧嚣成为布拉格夜生活的主流。而逆光下的古堡也仿佛困了倦了,不知从哪里扯来一条黑毯披在身上,打个哈气,沉沉睡了过去。

  出太阳的时候桥上最热闹,商贩和游客的密集程度让我只能以每分钟一米的龟速慢行。而下雨时的查理桥一下安静下来,从淅沥雨声中我却听到另一种更加磅礴大气的乐音,那是沃尔塔瓦河流淌的节奏,正是这乐音给了许多捷克艺术家以灵感,让卡夫卡写出《变形记》,让斯梅塔那写出《我的祖国》。
  一天中除了早晚,其他时段过桥时的风景也不尽相同。如同商量好了似的,查理桥上的街头艺人都不在同一时段出现,这应该是出于良性竞争考量,他们也知道游客如果把硬币扔给第一个,那后面的除非技艺炉火纯青,否则被青睐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上午堵住大桥的是个四人乐队,三个老头弹爵士,一个老头用低哑嗓音吟唱着什么,仿佛是在诉说大桥的历史。下午通常是几个从交响乐队跑出来赚外快的演奏者,他们只弹不唱,吸金能力有所下滑。一天中最精彩的表演由一个歇顶老头在黄昏时呈现,只见他把所有乐器都穿在身上,双手双脚和嘴同时发力,嘀嘀嗒嗒,一个人组成了一个乐队,难怪此时查理桥总是水泄不通。

  一来一回总是双数,那九遍之说从何而来?开始我也被这数字游戏迷惑,但随后豁然开朗:最后一遍过桥后我没有从原路返回,而是沿河走到另一座跨河大桥之上。没想到从这里再远眺查理桥,却无意中获得一个全景视角。古堡、大桥、老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布拉格,看到这里,我终于对查理大桥走九遍的说法深信不疑。
  在查理大桥旁看到一对年轻情侣。女孩拿着相机拍风景,而她自己又成为男孩镜头中的风景。其实查理大桥不用走九遍,只要你在看它第一眼时就确认这就是你最美丽的风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