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十年,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职业旅行者》
第42节

作者: 小鹏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12-25 08:45:49

  零七八:就像在家一样
  2009年7月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结束了一天在布拉迪斯拉发的城市游览,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回酒店。一摸口袋,房卡没在,应该是在背包里吧,于是坐在酒店大堂沙发上翻包找卡。这时值班经理走到身前,带着职业性的微笑问我,请问张先生是不是使用黑莓手机?我面无表情地回了一句,不是,又继续翻腾我的背包。他不屈不挠地继续问,张先生在找房卡?这时我才瞟了一眼这个能未卜先知的人,心想,我用的虽然不是黑莓,但与黑莓一样都是全键盘。也忘了回答他的第二个问题,只用期待的眼神等着答案。

  经理没再继续说话,而是像魔术师一样从制服口袋里变出了我的手机和房卡,托在掌心,问,这是您的?
  这不能再是了。房卡上写着我的房间号,手机是中文界面,许多按键都已被磨得模糊不清。我的幸运并不是失物复得,而是在此之前竟一无所知,省去了许多因为号码簿完全丢失而产生的焦虑。
  经理看见我疲惫的脸上闪过亮光,也笑起来说,你把它们都丢在了老城的喷泉广场,被一位先生捡到,他在原地等了你20分钟没见你回去,就按照房卡上的地址按图索骥地送到酒店。对了,我记下了那位先生的手机号码,他现在应该还在老城喝酒,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当面谢他。
  再次回到老城,竟然感到身体已经不再那么疲惫。拨通手机号码,听筒那头传来一声沙哑的斯洛伐克语问候。当他知道我就是那个马大哈后,赶忙笑着说不用谢,又说正在和朋友们聚会,要不要一起喝酒?
  那是一间传统的斯洛伐克酒吧,褐色木料架构的屋顶呈人字形,下面已经高朋满座。捡到我手机的先生叫做劳尔,看样子有50多岁,身材高壮,面庞红润,不过这可能是因为喝过酒的缘故。劳尔旁边还有五个跟他年纪相仿的先生,而主座上坐着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大家都对他十分尊敬。

  劳尔告诉我,那些跟他年纪差不多的都是他的高中同学,而主座上的老先生是他们的高中物理老师。今天老师正式退休,所以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一起为老师庆祝。说着拿过一份摆在桌上的红皮证书,我看到里面写的全是斯洛伐克文,他指着那些字逐句翻译:提姆,斯洛伐克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老师。下面是六位同学龙飞凤舞的签名。他让我也把名字签在下面,这种礼遇让我受宠若惊。
  随后劳尔帮我叫了一杯啤酒,他抢着付费,并说,别客气,就像在家一样。
  我们大声聊天,为了照顾我,大家都换作不太熟练的英语。他们说起自己的祖籍,其中一个说他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波兰人,另一个说爸爸来自俄罗斯妈妈来自克罗地亚,大家竞相报出自己的祖籍,竟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斯洛伐克人。已经喝得有点神色呆滞的劳尔这时站起来对着酒吧里的所有人大声宣布,这是一个没有根的国家。
  而当说起究竟苏共时代和欧盟时代哪种社会制度更加优越时,他们竟自发分成两派争论起来。当然再激烈的争吵,也在碰杯之后柳暗花明。
  坐在我旁边的物理老师对我说,这六个孩子到现在一点都没变,6个人,12个国家的血统,60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只是他们长大了,我也老了。
  和他们一起畅饮到酒吧打烊,在回酒店的路上我惊讶发现,那原本稀疏的路灯竟也变得温暖起来。
  斯洛伐克首都初看上去是个没有太多生机的城市。公交车上没几个人影,即使已经进入城市中心,马路上所见人数总和也都要以个位计算。
  本来以为布拉迪斯拉发是漫漫旅程中最平静的一站,可这几位偶遇的先生让它变得不再普通。

  其实我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并不在于她能提供多少让人过目不忘的景点,而只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天气、心情、一场邂逅的音乐会、又或者一两个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都能让这座城市在记忆中变得与众不同。
日期:2010-12-25 08:46:57

  零七九 奥尔洪岛,我们的家
  2009年8月
  俄罗斯,贝加尔湖
  渡轮靠岸时等在岸边的汽车已经排成一字长龙。各种排量和体型的货车、公汽、私家车,都等着爬进渡轮肚子。车上乘客被要求步行上船,我们都把最厚实的外套穿上,因为船上无顶无棚,而贝加尔湖上的风又实在有点冷。

  贝加尔湖,以她2500万年的资历和1600多米的深度,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最古老最幽深的淡水湖泊,科学家们相信,贝加尔湖的面积还将继续扩张并最终成为地球上的第五大海洋,当然那是千万年之后的事情了。
  渡轮只在初夏到晚秋这段时间运行。一入隆冬,湖面上一米多厚的冰层即使巨型货车都可以跃然而上。只是每年在冰层形成与融化的间隙,位于湖中的奥尔洪岛会变成与世隔绝的孤岛。
  奥尔洪岛的英语译音很像Our Home(我们的家),是贝加尔湖上面积最大的岛屿。如果把贝加尔湖比做一只蓝色眼睛,那奥尔洪岛则是蓝眼睛中最明亮的瞳仁。
  在岛上的几天我住在尼基塔客栈。这家客栈被旅行手册隆重推荐,并史无前例地用半页篇幅介绍了尼基塔先生。他是前苏联乒乓球冠军,退役之后的一年夏天,他本来只打算到奥尔洪岛上看望老友,可住下之后就再也不想离开。尼基塔先生从上岛之后就致力于发展当地落后的教育事业,每年夏天都会组织孩子们到欧洲各地旅行,当然采用的是最节俭的旅行方式,虽然路途艰苦,但那些孩子回来后都觉得无论对生活还是学习都更有自信了。

  后来尼基塔先生把全家接到岛上,并在1994年开办了这家客栈。经过15年的运营发展,客栈已经成为小岛的金字招牌。正如旅行手册中的善意提醒,每年七、八两月,客栈就像电影节时的戛纳一样天天人满为患。所以一定要提前一个月预订,提前半个月确认,否则很有可能遇到无床可睡的尴尬。即使你上岛后没有住在尼基塔,也一定要来这里参观,无论建筑还是装饰,都完全可以用艺术品形容。

  走进客栈,一眼看到身穿蓝色衬衣的尼基塔先生。他听说我来自中国后,马上微笑着用中文说了一句你好,并告诉我在每年冬天客栈停业期间,他都会顺着西伯利亚铁路到中国旅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