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回家的门——我修行的那些事儿》
第44节

作者: 晓柏20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四,观识无我。一是从无常观我们就了解到,意识的变化是刹那变化的,没有恒常的,说明识不是恒常之我。再者,如果我们打坐,静心就会发现,即使我们全然放松,什么也不想,但还会有杂念和妄念跑出来。我们已经成了一个观察者,那这些念头从哪里来?这些念头是我吗?如果是我,我明明没有想,怎么会有它们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发现,人被催眠以后,意识将为催眠师服务。既然意识能与我分离,那么肯定不是我。

  所以,佛陀说,如果你要认为你的意识是你的话,还不如认为身体是你呢,毕竟身体的变化比意识要慢一些,你多少还能抓住一点。当然,他这样讲,并不是鼓励你认为身体是你,而是说意识是多么地靠不住。
  5、“无我”之外,“我”是谁
  佛法说的无我,是指色受想行识,不是我。各种可以看见的形象,以及观念和思维,乃至意识,统统都不是我。上文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有网友问了,那个知道“无我”的,那个在当“观察者”的,那个离开一切形象和意识的,那个知道痛,知道舌头贪吃的我,是谁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金刚经》说: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个心,就是我们学佛人,踏破铁鞋寻找的“佛心”或者“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此心称谓很多:真如法性、常住自性、清净觉海、无住真心、圆觉妙心、清净真如、妙明本体、本来面目等等。
  可能读者还是有些不放心,我再引用六祖《坛经》中的一段话,作为参考: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我简单翻译一下,惠明问慧能大师,我来求法,快给我说法。大师说,你先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想,等一会儿我告诉你。
  等了一会儿,慧能大师说,当你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谁在作主呢?
  慧明听到这里,立即开悟了。他问慧能大师,还有密意吗?大师说,给你说的,都不是密意,你自己返照,便见密意。
  你或许会问,这个佛性是不是恒常不变的啊?它是不是空啊,这些先不必管,过多研究理论,会让我们迷失。如果你时时安住在妙明真心中,自然时时处处不会迷失,不会住在一切相上,脱轮回看到了曙光。我们不是一直辛辛苦苦修个脱轮回么?
  6、“佛性”与肉身,与环境,与受想行识是什么关系?
  佛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清清静静,遍一切处,走到哪里都能用,又不是什么形象,这是法界的神奇啊。

  体证无我,就如水滴入海,放下一切的抓取,全然地与大海一起起伏,全然地信任法界,自我抓取彻底消失,并时时处处随顺因缘,这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因为众生一直住在相上,希望抓个东西当作自己,这个抓的东西,挡在了道上,故无法见到佛性。
  佛性与我们的肉身,就如领导与员工的关系。领导可以指挥员工,但领导不是这个员工。如果这个领导是“昏君”,听员工的谗言,或者喜欢听某个员工拍马屁,这个领导就会迷失自己的职责,大家都不好过,就是这样的原理。
  众生常常被习气和观念所转,就如一个平庸的领导,经常被员工搞得晕头转向,而无法作主。这个转,通常是通过妄念来实现的,所谓妄念,是指“色受想行识”的习气。习气一来,就如一辆车没有刹车和转弯功能,一直往前冲,油耗尽了(习气发泄结束),撞到树或者障碍物(受到挫折)就停,调过头,加点油再继续开。被妄念控制的众生,都是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真心无法作主。

  为了防止被妄念转,被习气带走,佛陀发明了很多方法。比如要大家“安住在当下”,或者“经行”,“动中禅”,持戒,修定等,都是提醒你,要随时身心聚焦,不要被妄念带走了。
  7、一点建议
  你读懂了,只是知见。只有自己静下心来参悟,真正自己悟得了,并且能行与悟不矛盾,便是悟入,这个只有自己知道,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需要心静,最好有长期修定或打坐的功夫,太浮躁是没有办法的。
  如果你有一天,你真的悟入了,继续好好照看好自己。如果拿出来炫耀,只能说明你是凡夫一枚,还住在面子里呢。
  悟道难,修道难、证道更难,实证之路长漫漫。建议有缘人,好好看看《阿含解脱道次第》,里面有更详细的修道、证道过程。
  下一节,再见:)

  日期:2012-3-18 8:08:00
  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就是“佛性”,就是“明心见性”。一些朋友还不太相信。觉得明心见性,是多少高僧大德修了一辈子也见不到的事情啊,你一篇文章就说清楚了?你是不是想显示自己,说大妄语啊。
  这个事,我也比较慎重。特地去请教了我的一位师父。他给我作了如下批示:
  不思善不思恶,即停止对待,没有能所,能所双亡,亡不了的是什么。“诸可还者,自然非汝,无可还者,非汝而谁?”
  他说文章没有错,细节的表达可以再推敲,思路和结论没有问题。前半句,是注解六祖坛经中的事,引号内的,是引用《楞严经》来说明。《楞严经》前面几章,说的那个佛性,妙明真心,也正是这个。
  有网友问我,你说的妙明真心,是不是文章中那个不依于外景,“冷静的观察者”啊。我说,是的。师父也曾经讲过一次,问你一个事,你说你不知道。那么,是谁不知道?这个在判断不知道的主人公,是谁?这就是你的佛性了。当然,这些都很深,最好结合上文读。
  古时候,一个人要明心见性,非常难,一个弟子要在师父面前,受很多苦才可以得到。所以,人们有一个错觉,以为那是玄之又玄,咱们一般人没有办法摸到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事。这个心态要归零,不要害怕,放松自己,建议好好看这篇文章,如果自己读懂了。不放心的话,继续读《金刚经》、《坛经》和《楞严经》来自己验证即可。你会发现,复杂的经文,说的就是这个“简单”的事。

  在古代,如果有人告诉你明心见性之法,那是永生不忘之恩。昨天我说这文章或许能帮人悟道证果,当然是开玩笑说的,结果招来一片骂声,几个人说我要掉地狱。哈哈,看来末法时代,真的到了。
  劝学佛人,切莫诽谤攻击他人。佛说,这犹如逆风扬沙,你不但伤不了人,这沙会反伤自己。看在保护自己的份儿上,切莫随便扬沙子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