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5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
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
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运担忧。往事越千年,隔着时光的帷幔,千年前的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看不真切,倒也无意深究,只在偶尔翻阅诗卷时,唏嘘一声:多情公子空牵念。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
南宋末年,词人蒋捷一首《秋声》,全部用“声”字收韵,故更名《声声慢》。
声声慢·秋声
<南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蒋捷是南宋末年之人,李清照则是两宋之交(1084-1155),因而在蒋捷的《声声慢》定名之前,李清照为这一曲写出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凄婉词作,应该叫《胜胜慢》才对。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所作。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
吴文英词,有“人在小楼”句,故名《人在楼上》。
贺铸词“殷勤彩凤求凰”句,又名《凤求凰》
日期:2010-10-17 11:04:05
12、忆秦娥
与《菩萨蛮》同为词中最古者,是“百代词曲之祖”,最早出现在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至于是不是李白作的,至今未有定论。
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太白之作,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北宋·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而且《忆秦娥·箫声咽》怀古抚今,雄浑悲壮,堪称千古绝唱,也只有像李白这样的大家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然而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伪作。首先,《李太白全集》并未收录;其次,就像今天人们喜欢跟风一样,古人也喜欢跟风,像李白这样的大家,创作了新词,却像石头丢到大海里,几百年间都没人相和未免太奇怪了。更何况,五代《花间集》半点没有提到这一词调,明显说不通。
挂着李白名的词是否真是李白所作,争论了几百年年还是没说清,如果2012没有来,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某某地方出土了某某东西能说清,当然了也可能永远也说不清,不过也无所谓吧,反正这首词不会因为是李白作的而增值,也不会因为不是李白作的而掉价。
《忆秦娥》这个词牌名,始见黄昇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李白取秦娥的典故而作曲,因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调名是《忆秦娥》。秦娥,即秦穆公女弄玉,萧史、弄玉,是神话传说中一对神仙情侣。弄玉本来是春秋时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女儿,当时有个学仙的人名叫萧史,善于吹箫,而吹出来的箫声和凤凰的叫声一样优美动听,弄玉非常爱他,秦穆公便把女儿嫁给他,并在秦国的都城雍的附近筑一秦台让她们夫妇俩居住。萧史便在台上的秦楼里日日教弄玉吹箫学凤凰的叫声。一天,优美的箫声引来了一龙一凤,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双双成仙而去。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箫史妙吹,凤雀舞庭。嬴氏好合,乃习凤声。遂攀凤翼,参翥高冥。女祠寄想,遗音载清。” 】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句,宋·向子諲更名为《秦楼月》。
苏轼《忆秦娥》词有“清光遍照双荷叶”句,故易名《双荷叶》
宋无名氏《忆秦娥·咏蓬莱阁》词有“水天摇荡蓬莱阁”句,金·丘处机易名为《蓬莱阁》
宋·张辑《忆秦娥》下阙有“碧云暮合”句,故易名《碧云深》
日期:2010-10-17 14:33:31
12、长相思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长相思》:本为乐府篇名,后来才成为唐教坊曲。“长相思”三字最早见于《古诗》中,《古诗•别诗》云: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又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
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别诗》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的五言诗,但据考证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产生时期大致都在东汉末年。这些诗大都写朋友、夫妇、兄弟之间的离别,故总题为《别诗》。
古诗多用“长相思”三字,如《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又曰:“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古人辄用“长相思”三字入诗中,可见“长相思”三字实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民间俗语,汉末已用“长相思”三字入诗。《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随后才演为乐府。
梁朝张率开始用“长相思”三字作为词的首句。
张率(475-527),字士简,吴郡吴人。生于宋后废帝元徽三年,卒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年五十三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