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6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张率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爷爷张永曾做过南北朝时宋国的尚书中兵郎、扬威将军、冀州、青州刺史、都督等职务。父亲张瑰曾是齐国的平都侯、吴兴太守、光禄大夫。张瑰非常注重对儿子的培养,所以张率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张率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张率文采斐然,经常与一帮诗人吟诗作赋,于是又认识了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母亲为丁贵嫔,因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故又称其为“昭明太子”。张率和昭明太子同为当时非常有名是诗人,二人相互仰慕对方,最终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张率与一帮朋友在勾栏院玩乐时,一歌妓在唱着古诗中的《长相思》:“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张率被那歌妓娓娓动听的歌声所迷,便让人邀请那歌妓入座说话。原来那歌妓叫善讴,善讴不但长得漂亮,歌也唱得好,且才艺双全,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于是,张率喜欢上了她。之后便隔三差五就来勾栏院,每每与她对诗,聆听她的歌声。
后来,阴差阳错之下,张率的父亲张瑰把善讴买了回来。张率伤心至极,却也只得故意避开善讴。善讴也喜欢张率,却没有机会对张率诉说衷情,二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各自受着痛苦的思念。
再后来,张瑰因病去世。张率不愿串纲乱伦,依旧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朝中有个叫做顾珖的大臣看上了善讴,对张率说想娶善讴为妾。张率思考再三,觉得让善讴出嫁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就答应了。善讴本以为张瑰已经离世,张率肯定来找自己,没想到左等右等,等来了张率让她出嫁顾珖。善讴见张率并无续缘的意向,失望至极便出家为尼了。
善讴出家后,张率更是忧郁,过了几天便借口上香去看望善讴。善讴知道张率用意,也按捺不住对张率的思念,两人便偷偷幽会起来。
不料二人幽会的事被顾珖知道,顾珖将二人告上朝廷,朝廷为此罢免了张率。闲居在家的张率,日夜思念善讴,忧郁度日。一日张率思念善讴,便写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久别离。
所思何在若天垂,
郁陶相望不得知。
玉阶月夕映,
罗帷风夜吹。
长思不能寝,
坐望天河移。
张率把这首《长相思》吟咏再三感觉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久离别,
美人之远如雨绝。
独延伫,心中结。
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
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
第二天,昭明太子来看张率,见他双眼红肿,问起才知道为情所困。这时候张率把这二首《长相思》给了昭明太子看,昭明太子边看边感叹道:“卿好词!卿真情也!读至亦有同感共鸣,不由引出往事也。”张率见昭明太子这么一说,便问道“太子莫非也有难言之隐么?”昭明太子太子点点头,与他娓娓讲述了自己一段往事。
昭明太子在无锡顾山隐居编集《昭明文选》时,遇着一个美艳绝伦的茶花女慧娘。在杏花烟雨的江南,两人一见钟情。而后,慧娘成了灯下添香的红袖,为他捧茶捧茗。
昭明太子的文选初定完稿,要返家。临别,昭明太子誓言有一天要迎娶慧娘。
慧娘凄凄地望向他,无语凝噎,半晌才轻轻地取出一物放在太子掌心,说:“曾有妇人滴泪成血,化作相思豆,今已一双红豆付君,日后见豆如见人吧。”
昭明太子就这样离别而去。殊不知宫门深似海,昭明太子此一去竟归期杳杳,慧娘深爱昭明太子,竟相思成疾。
当昭明太子再来顾山时,慧娘已经玉殒香消了。太子心如刀割,含着眼泪,亲手栽下两颗红豆,黯然回京。
昭明太子从怀里淘出一方绢帛递给张率,张率接过绢帛一看,只见绢帛上清秀的楷书写着一首《长相思》:
相思无终极,
长夜起叹息。
徒见貌婵娟,
宁知心有忆。
寸心无以因,
原附归飞翼。
两个人执手无语,心里都在叹息流泪。不久昭明太子落水受伤,肉体的创伤加上心病的症结竟一病不起,几个月后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百年后,昭明太子手植的红豆树吐牙长枝,长成了两株红豆树,合抱而一,树干并为一体,上肢分为二。唐人王维从江阴过时,见此树心有感触,写下了著名的《红豆》诗流传千古: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陈后主、江总等人沿用其调,唐朝李白等人也纷纷仿效。
后来白居易依照古琴曲名《湘妃怨》的节拍填了首《长相思》词,此曲就成为词调《长相思》。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床独守时。
宋张辑《长相思》词,因结句有“江南山渐青”句,故名《山渐青》
宋林逋《长相思》词有“吴山青”句,故又名《吴山青》。
宋林逋《长相思》有“两岸青山相送迎”句,元王行词易《青山相送迎》名
后人将柳永《长相思·京妓》词作为长调《长相思》,冠调名为《长相思慢》。
贺铸《长相思慢·望扬州》, 因此词《长相思慢》又名《望扬州》。(,《钦定词谱》将此词录于秦观名下。此词是谁所作,已无从考证了。)
《全唐诗库》载李煜《长相思》词,注:“一名双红豆、山渐青、忆多娇”。翻阅唐诗古籍却未见词调名是“忆多娇”“双红豆”的词,但元代戏曲剧有《忆多娇》调名,所以怀疑《全唐诗库》的注是后人所加。
历来此调以白居易《长相思》词为正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想找一副符合意境的工笔画,选了半天,总觉得感觉不对,作罢!
日期:2010-10-17 15:26:45
欢迎点播~~~O(∩_∩)O~
修正一下,前面的《长相思》应该是第十四个,我可真是效率低下!!⊙﹏⊙b汗
-----------------------------------------------
15、阮郎归
又名《醉桃源》、《碧桃春》。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找不到归路,费尽周折,后遇见了二位资质绝艳的女子。虽然素昧平生,但她们一见刘、阮,便笑呼二人之名,并邀请刘、阮到家中作客,并与之双结伉俪。刘、阮住了半年,“更怀思悲,求归甚苦”,二女召来前日女子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大宴之后同送刘、阮,指示归路(上面讲到的李存勖的《如梦令》描写的便是分手时侵晓的凄迷景象)。刘、阮出山后,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可是家里的一切都已变了模样无复相识,经打听才见到自己的七世孙。
《阮郎归》取自这个故事,最早是唐代教坊使用“阮郎迷”的曲牌,又叫“醉桃园”。
宋·丁持正词,有“碧桃春昼长”句,名“碧桃春”;
李祁词名《醉桃源》;
曹冠词名《宴桃源》;
韩淲词,有“濯缨一曲可流行”句,名《濯缨曲》。 首见于李煜词,描写其本意的是北宋·司马光的《阮郎归》。
阮郎归
<北宋·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深山。
仙家日日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
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斑。
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
重寻此路难。
看花回,阮郎归
日期:2010-10-17 16:19:37
16、念奴娇
调名取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伎念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