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24节

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后又以五万军队击毁伪齐李成三十万大军,并与韩世忠大破完颜宗弼五万援兵。五年,平杨么,并以贼攻贼,并破二安。平洞庭之后,并命杨再兴斩伪宣赞,收复长水县,中原为之震动。
  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驻到鄂州。
  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他痛感错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百感交集中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传唱千古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一曲豪迈之音,使得《满江红》这个词牌从此跳出了忧凄与愤怨的阁楼,带来了“满江红日”的悲壮情怀。
  《本草纲目》载有名叫“满江红”的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这是水生蕨类植物,幼时呈绿色,生长迅速,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秋冬时节,它的叶内含有很多花青素,群体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满江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各地,河南、山东等地水域都有分布。
  所以有人认为,唐宋时期,民间已对这种植物有此称呼,以植物名作词牌名也是可能的。
  满江红同时也作药用,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可以解表透疹,祛风利湿。只可惜南宋这个朝廷,几乎是由里烂到外,《满江红》这样微小的药力又怎能治得好那个讳疾忌医的朝廷呢。只能留一抹血红,让我们后人在翻阅残卷时,遥想着千百年前染红江水的水草,以悼念岳武穆的忠魂。

  另:明代董谷的笔记《碧里杂存》记载,“满江红”是江淮的船名。但董谷是明代人,则这些船应该从明太祖开始,不可能做宋词的词牌名。
  日期:2010-10-23 13:02:50
  38、帝台春
  《钦定词谱》云:“《帝台春》,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琵琶曲有《帝台春》,属无射宫。”
  任二北《教坊记笺订》辨《帝台春》为《章台春》之误,唐教坊当无《帝台春》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之曲名,并谓:“《帝台春》曲名始见于《宋史·乐志》琵琶独弹曲破内。若据《宋史》此名以改本书者、是否即始于格本,俟考。《高丽史·乐志》列入‘唐乐’,唐指中国,其实乃宋乐。”
  可见,《帝台春》原是琵琶曲,后用做词调名。至于是不是唐教坊曲,有待考证。

  这个词牌宋词仅有一首,宋李甲所作,载于《乐府雅词》卷下。
  李甲,宋代人,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号华亭逸人,生卒不详。《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一年云:“李景元,元符中,嘉善县令。”善填词,工小令,有闻于时。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有自题山水诗曰:“谁拨烟云六尺绡,寒山秋树晚萧萧。十年来往吴淞口,错认溪南旧板桥。”苏轼东坡集亦有题嘉兴景福寺李景元画竹诗曰:“闻说神仙郭恕先,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其见重如此。有周泳先本《李景元词》,存词9首。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漫倚遍危栏,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另有一说法说,此词为李煜思念弟弟所做。
  注:这个李甲非杜十娘家的李甲。杜十娘家的李甲是明代人。
  这个词牌楼主实在没什么可扒,词作只有一首,作者还生卒不详~~~o(╯□╰)o

  日期:2010-10-23 14:38:47
  39、摸鱼儿
  《摸鱼儿》,唐教坊曲名。《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摹仿乐府曲名,故本调又称《摸鱼子》。
  唐开元年间,由于唐玄宗喜爱音乐,置宫中梨园,便到处搜罗歌曲、舞蹈,以及各种词谱,其中,有首渔民演唱的歌曲也被收集进宫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摸鱼儿》。
  此曲虽然在民间不甚出名,但到了皇宫,经过李隆基一番精心修改,摈弃了渔人那种萧远和浪漫疏旷,变成了一种低沉跌宕之音,多用来表达沉郁委婉的心情和苍凉绵长的词意。很受常年锁闭深宫里宫女们的喜爱,经常选用其曲倾诉衷肠幽思。逐渐失去了百姓民间歌谣的韵味,相反地,倒不被民间所闻了。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谓此词作为词调最早见于宋晁补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摸鱼儿》便是作者在贬谪后退居故乡时所作。晁补之回到家乡后,许是感怀自己一生的坎坷仕途,便买了一块叫做“陂地”的旧池塘,自己画图设计,招募工人,亲自操锨执箕,参加劳动,修葺了东山“归去来园”。
  建成后,他看着满园的景色,心潮起伏,诗意顿起,突然想起了《摸鱼儿》欲语还休的哽咽情调,疾笔泼墨,融进自己的思绪,在其音调基础上稍加增减,便做出了一首千古名词。
  摸鱼儿·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   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此词迭用旧典说明儒冠误人,一时的荣华显赫不足恃,总不如及早归隐高蹈的好。他深感今是昨非,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掷时日表示后悔。最后开函对镜,已是白发种种,总结出:功名如过眼云烟,终为泡影。表示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晁补之的《摸鱼儿》比之原有《摸鱼儿》的怨忿更多了些激昂,这算是晁补之赋予这个词牌的味道,而另一位词人也赋予了《摸鱼儿》另一种味道。
  这个人便是元好问。
  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十六岁,随继父到太原赶考。在汾河边遇到了一位猎人。猎人告诉了元好问一件奇异的故事。几天前,猎人捕获了两只大雁,雄雁脱网而出,雌雁则被缚网中。猎人将雌雁擒回家,雄雁凝望着网中的雌雁,一路跟随,在空中悲鸣盘旋不去。而雌雁亦在网中呜咽,不吃不喝。后来猎人杀死了雌雁,看到爱侣已亡,那雄雁竟一头从空中栽下,以头撞地,殉情而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