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28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大通禅师拿他没办法,摇摇头把手中的木鱼交给了东坡。东坡又将木鱼递给了秀兰,随即写下《南柯子》,令秀兰歌唱,秀兰将东坡的词稍加揣摩之后,便敲动起木鱼,打着拍子,盈盈地唱了起来:“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苏东坡的调侃之作,使大通和尚也开怀大笑,忘了佛家的清规戒律,苏东坡一见自己的阴谋得逞,得意地说:“今日我参破老僧禅矣。”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之幽默,而秀兰天性黠慧,和随机应变的才能,亦可见一斑,也可知秀兰惹苏轼喜爱的缘由了。
一天,苏东坡又在西湖中与社会贤达召开宴会,自然是高朋满座,杭州各界达官名流纷纷前来捧场,苏轼点的几个官妓都到了,只有秀兰依仗苏东坡的宠爱迟迟未来来。在大家要求下,苏轼也觉得没面子,只好派人去催促,等了好一阵子她才来。苏东坡便询问原因。秀兰就撒娇着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场合,就特意洗发沐浴,洗完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有些困意,就小睡了一会儿。刚睡着,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就急忙起来问情况,才知道是乐营的将官催促我参加宴会。并不是我有意怠慢各位官爷。姗姗来迟,并非本意,还请各位老爷原谅。”苏东坡听完便顺坡下驴,笑了笑,说:“算了,来了就好。”
但在坐的有一位府幕参军,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秘书长吧,由于某种原因,还是不肯原谅她,现在看到秀兰迟到,也不顾苏东坡的面子,大发雷霆,骂秀兰说:“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然大家都来了,就你一个人迟到?”秀兰觉得很委屈,就极力辩白,但还是不能平息这位参军的怒气。”苏东坡一看苗头不对,就以眼色示意秀兰。聪明伶俐的秀兰,顺手将路边正在盛开的石榴树上,摘了一束花,把其中最娇艳的一枝亲手送给这位参军,其他人也纷纷出来打圆场,才勉强平息了这位参军的怨气。苏东坡见冷了场,赶紧说“我作一首新词给大家解解闷,好不好?”顿时宾客纷纷鼓掌齐声喊“好!”于是,苏东坡当场挥毫,立填了一词: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稼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他将刚才发生的事,巧妙写入词中,即显示了自己才学,又洋溢着十分的风雅。书闭,要秀兰当场演唱。秀兰当然高兴,放婉呛,拨筝琴,响遏行云。在歌声中,大家尽情的畅饮。
另,据苏东坡该词的小序亦有记载:“仆乃作一曲,名贺新凉,令秀兰歌以侑觞。”
两个记载均是说此词名为《贺新凉》,“凉”与“郎”只是一音之转,不知道是何人改成了《贺新郎》,而后人就将错就错,干脆以“凉”替“郎”,就这样传流了下去,就将本曲永远沿作《贺新郎》了。
不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不认同《古今词话》的说法,他认为,苏东坡这首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岂能是为一妓女所作?‘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化用的是古诗“卷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之意,而《古今词话》却解作‘忽有人叩门声,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这是第一可笑之处;“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盖初夏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中写幽闺之情;而《古今词话》却道“是时榴花盛开,秀兰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这是第二可笑之处;苏轼此词乃是调寄古曲调名《贺新郎》而来,而《古今词话》却言‘取其沐浴新凉,曲名《贺新凉》,后人不知之,误为《贺新郎》’,这是第三可笑之处。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已经不知道了,谁叫古时不流行写日记呢。要是东坡先生自己把事情记录下来,后人也不用各自脑补,争论不休了。
PS:个人也不太认同《古今词话》那个故事,翻看原文,索隐的痕迹太浓了。就好像是我们听到一首歌,然后根据这首歌的歌词脑补出一个故事,写了一本小说,没趣得很。不过我也不认同胡仔的说法,他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明显也是自己脑补的,至于第三点,除了他,并没有其他文献记载有一古曲调名叫《贺新郎》,所以也难以让人信服。
苏轼词,有“乳燕飞华屋”句,名《乳燕飞》,有“晚凉新浴”句,名《贺新凉》,有“风敲竹”句,名《风敲竹》
叶梦得词,有“唱金缕”句,名《金缕歌》,又名《金缕曲》,又名《金缕词》
张辑词,有“把貂裘换酒长安市”句,名《貂裘换酒》。
这个词牌没有偏爱的词,作罢!
日期:2010-10-24 16:31:22
46、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取自《列仙传》中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忆秦娥》的时候提过,但既然现在要讲《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词牌,少不得再罗嗦罗嗦。
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于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海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亿侗寻到华山,才闻声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
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这么一个美丽而温情的传说自然就引得后代文人墨客争相歌诵。
景龙(中宗年号)三年(709年)八月十三日,唐中宗驾临长公主府看望太平公主,席间皇帝命臣下以此事为题作诗,当时任同平章事的李峤便作了一首七律: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銮络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因尾联有“銮络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句,后人便于此取《凤凰台上忆吹箫》为词牌名。《高丽史·乐志》一名《忆吹箫》。
这个词牌始见于晁补之《琴趣外篇》,最有名的则是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写于赵明诚和李清照屏居乡里十年后,赵明诚重返仕途之时。旨在写临别心神,也就是作者在丈夫远行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孤寂情状的拟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