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29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文中的“阳关”是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入乐府作为送别之曲。武陵人指的《幽冥录》所载关于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事,这里借指心爱的人远去,个人猜测,怕还有另一层担心,丈夫独自远行,作为妻子自然会担心他是否有“天台之遇”。秦楼指的是弄玉与萧史所居之所,这里借指李清照与丈夫在青州的居所。
丈夫即将远行,任凭词人吟唱千百遍婉转凄切的《阳关曲》也留不住。遥想当年弄玉萧史双双随凤比翼双飞,再看看自己,只能孤单单的留在被烟雾笼罩的“秦楼”。
丈夫离开以后,词人怕是只能终日痴痴凝望丈夫归来时必经的路口。那份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走“远”了的“武陵人”又岂能了解,恐怕只有那整日为伴的楼前流水,才能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终日凝望的眼神。
结合通篇深意,所以个人认为“惟有”较“记取”更适合。
楼主语言匮乏,所以甚是讨厌写鉴赏,勉强写了一点,不知道把我的看法写清楚了没有。
图有点小,个人认为意境很符合,所以就用它,大家包涵~~~
日期:2010-10-24 18:41:12
46、喝火令
千余年前的江南金陵。烟花三月里的一个傍晚,一辆秀雅的马车时疾时缓地行驶在秦淮河畔酒肆林立、笙歌燕舞的石板街路。 清脆的马蹄声伴着婉转的车铃,在飘逸的柳丝下余音袅袅,犹如一首韵味悠长的江南小令,温婉中透着激越;韵律里点着豪情…… 春风微拂,车后的绣花门帘时开时合,露出了车内女子俏丽的脸庞。
路旁酒楼中一位书生被美女所迷,不觉中,冲到街上、拦住马车并大声喊到:“请问小姐芳名?能否容小生一见?”
只见帘子一挑,车内美人回道:“公子可是对我有意?”
书生一愣;“当然,倾慕小姐美貌。”
“那你可愿娶我?”
“为了小姐,情愿去死。”
“这倒不必。”女子说:“你过来。”近了,书生见这女子真是美得令人窒息。只见她在车中斟上一杯酒,手一挥,便有火焰从杯中燃起,且越燃越烈。
“你把它喝了,我便嫁你。”
书生箭步上前,接过灼手的酒杯毫不犹豫地一饮而下,刹那间,火焰随酒灌入他的五脏六腑,瞬间失去了知觉。
醒来后,已是第二天的早晨,书生见自己躺在一个温香的闺房里,旁边,昨夜的美人笑靥如花:“公子诚心待我,我愿与你结秦晋之好。”言罢,取来琵琶,莺声唱道:
寒草斜阳暮,秦淮月转廊。
靡靡音色照海棠。
不识巫山雨季,夜夜梦钱塘。
落寞花飞远,多情露水凉。
添香研墨更神伤。
无奈江南,无奈好春光。
无奈堂前旧燕,相看两茫茫
“好词!”书生不禁击掌叫好:“请问小姐,曲子何名?”
女子羞涩一笑:“随意唱来,没有曲名,遇见公子,欣然而已。”
“哦,没有曲名?小姐即兴而为,文采飞扬,词曲俱佳,妙哉!”书生再次击掌叫好:“此曲虽前无古人,愿后有来者,就叫它《喝火令》吧”
这就是喝火令的由来。此调《全宋词》只黄庭坚一首。
喝火令
<黄庭坚>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
舞时歌处动人心。
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
便愁云雨又难寻。
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
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词牌太偏,图太难找,把黄庭坚同学提上来凑数~~
日期:2010-10-24 21:35:47
47、永遇乐
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有一个忧伤的故事。
唐朝有个书生杜秘书,工于填词。他邻居的有个小女儿叫酥香,非常美丽,也非常聪慧,所有才子佳人曲子都能吟讽背诵,特别喜欢杜秘书写的词。郎情妾意,私订终身,日复一日,心生爱恋。终于有一天,她与他相见,遂成“踰墙之好”,非婚同丨居丨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被酥香家的一个仆人发现后,报告了主子。由于没有媒妁之言,加上酥香的父母坚决反对,书生被告了官,判了刑,发配到遥远的河朔。临行前,他为酥香写了一首《永遇乐》诗,酥香拿着这首词,连唱三遍,声竭而亡。
自此后,杜秘书所创的这首《永遇乐》的曲子词就在民间和着这个故事传流起来,使我们今天依旧可以感同身受。
后来,宋人晁补之被贬隐居东皋之时,因担心苏轼与其他同门,在一年的端午节,他用这个《永遇乐》的曲子也作了一首词,取名叫做《消息》,即挂怀这些朋友们,想听到他们的消息之意,并且将原来的宫调改为了越调。
消息(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红日葵开,映墙遮牖,小斋端午。
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幽事还数。
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
想沈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蜡酒深斟,菖葅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所谓“过腔”者,是从此一腔调过入另一腔调,仅是音律上的改变, 并不影响到歌词句格。
《永遇乐》一词历代佳词甚多,但广为称道的自然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我们知道,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据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从这里可以看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也正说明辛弃疾的典用得贴切自然,否则以辛弃疾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自然是因为这些典故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所以就这首词而言,用典绝对不是辛弃疾的缺点。
日期:2010-10-25 12:23:46
48、鹧鸪天
据《填词名解》载: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但明杨慎《词品》认为此说法未必确实。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北宋宋初之作,至晏几道填此词独多。查《全唐诗》并没有叫郑隅的人,恐是郑嵎之误。郑嵎,字宾先,大中五年进士第。《全唐诗》里只见郑嵎的“津阳门诗”一首,但未见“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句。也有人认为:“鹧鸪天取郑山禺‘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句”。查唐、宋、五代诗人中,也没有郑山禺其人。《唐宋词赏析》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崳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但《全唐诗》也没见郑崳其人。
鹧鸪又名石鸡、嘎嘎鸡、红腿鸡。鹧鸪分布于云南、贵州南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安徽黄山等地区,是我国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鹧鸪的啼鸣声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