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34节

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宋仁宗天圣二年(约1024年),柳永年约三十六七岁,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柳永已数度参加,然均以落榜告终,屡考屡败,于天圣二年的又一度名落孙山的事实,再一次刺伤了原本自视颇高的诗人的自尊,郁闷之际,挥笔写下一首对他来讲贻害无穷的牢骚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龙头”是指状元,北宋初梁灏82岁状元及第,有《谢恩》诗说:“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传说宋仁宗赵祯看了这首词很不满。因而仁宗初年的再试,柳永成绩本已过关,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话说,如果是我,我也这样做。没考上,不去好好反思自身的不足,依旧自视甚高;明明一介布衣,却自个把自个当白衣卿相;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既然你这么看不上“浮名”,那就成全你算了。
  平头百姓的我都觉得他这词有些欠扁,何况万万人之上的皇帝?仁宗虽然有个“仁”,但毕竟不是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唐太宗。更何况仁宗亲政,将朝庭对文人展露才华的鼓励落实到极致,由“庆历新政”的推行便可以看出皇帝对仕子文人的器重和求贤若渴。人皇帝在那边兢兢业业以图富国强民,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而柳永非但不见贤思齐,还在一旁大放厥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传播负面影响,能有他好果子吃才怪。

  皇帝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也难怪柳永从此便“奉旨填词”了几十年,等到后来改了名字,才得了个蝇头小官。
  注:此词牌与《喜迁莺》之别名《鹤冲天》者无涉。
  呃,讲完了~~汗
  日期:2010-10-26 18:08:00
  54、扬州慢

  又名《朗州慢》。此调是宋姜夔过扬州时自度之曲,内容是写扬州在战乱后的破败景象和自己的感慨。
  见其《白石道人歌曲》。其自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话说两宋时期江西才人好多啊~~)人,少随父亲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后移居湖州,往来苏、杭一带,结交名流,终身不第,卒于杭州。工诗词,精通音律,词集中多自度曲。著有音乐方面著作《琴瑟考古图》、评论《白石诗说》、词集《白诗道人歌曲》等。

  《诗经·王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千岩老人,即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生卒年不详,闽清(今属福建)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萧德藻,后来杨万里饮誉文坛,从而代替了萧德藻),姜夔是萧德藻的侄女婿。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路过昔年烟花繁鼎的扬州古城,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
  自度曲实在没什么可扒,鉴赏什么的我做不来,只能这样了见谅~~
  下个找个有故事的词牌扒~~
  日期:2010-10-26 22:22:03

  55、望海潮
  此调首见于柳永《乐章集》,是柳永所创的新声。调名是以钱塘(今杭州)作为观潮胜地而取其意。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时正值中秋,钱塘佳处,一片兴旺繁华的景象,钱塘江潮的雷霆震撼更是刺激壮观。观潮风俗在宋时甚是盛行,每年八月中旬,人们倾城出动去江边观潮。江中激浪滔天,江岸上则绮罗珠翠、红男绿女,俨然一个盛大的节日。
  柳永在钱塘时,偶然得知钱塘太守乃是孙何。孙何和柳永本是世交,孙何的父亲孙镛祖籍是蔡州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在荆门任职期满后不回河南,落籍荆门,所以孙何兄弟三人都注以“荆门”人,而柳永的父亲曾在汝阳做个县令。所以虽然孙何比柳永大了14岁,但自小两家有往来,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也是经常的事情。
  柳永在杭州城里晃荡,孙何则在杭州为官,他乡遇故知,柳永自然想去拜访,但没料到孙何门禁甚严,柳永连大门都进不了。

  柳永是个自负的人,吃了闭门羹他怎么可能甘心。打听到孙何常邀歌妓到府上歌舞助兴,于是他就去见了杭州名妓楚楚。
  柳永那时候虽然还不怎么出名,但会面之后,几首好词就打动了楚楚,生出仰慕之心,要柳永写一首新曲词给她,柳永便做了那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写完之后,纵歌而唱,婉转悠扬。这么一首好词好曲自然迷得楚楚七晕八素。柳永便就势说出自己欲见孙何,却没有门路,多次被拒之门外的事情,拜托楚楚如有机会到孙府伴宴,就唱这首词,楚楚欣然应下。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孙何在中秋月举行宴会邀请楚楚唱歌,楚楚也就唱了这首《望海潮》,并告诉孙何词的来历。
  孙何一听老朋友到访却被门房阻挡,自然心生愧疚,立即派人去请柳永,自己亲迎至府门。朋友见面,自然分外亲热。
  故事到这里,柳七公子得偿所愿见到老朋友,本来可以算是圆满结束。但不曾想因为这首词却引发了一百多年后的一场战争。
  这首词自从出笼后,很快风靡了真个大宋,不但民间,甚至到皇宫乐坊都争相演唱,久而久之,便传到了金国,惊动了金主完颜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