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35节

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完颜亮,亦称海陵王。女真族,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阿骨打庶长孙,辽王宗第二子。自幼聪明好学,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天眷三年(1140),被熙宗授为奉口上将军,赴梁王宗弼军前效命。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再加足智多谋,被授于行军万户,不久又升为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军(1144)又封为龙虎卫上将军,受命守中京。皇统七年(1147)任尚书左丞相,皇统九年(1149)发动宫廷政变,杀熙宗,自立为帝。改元天德。二年(1150),废行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只置尚书省。贞元元年(1153)迁都长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为巩固皇权,镇压大批贵族反对派,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渤海人执掌朝政。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废元帅府,改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正隆元年(1156)颁“正隆官制”。至此,中央官制的改革全部完成。在位期间继续鼓励女真人南下耕种农田,大量印钞(纸币名为“交钞”)铸钱。其“颇知书,好为诗词,语出辄崛强,慦慦有不为人下之意。”

  完颜亮不但雄才大略,而且他还喜欢诗词,听完乐工唱罢此词后,惊讶得合不拢嘴了——为旷世词人柳永而惊,为词的华美而讶,更为无限繁华的钱塘而诧!其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引得他无限向往。若是普通人还罢了,有雄心霸图的人一旦对什么人和事有了向往,麻烦可就大了。于是,他按捺不住了,再也不满足于他“天似穹庐”的塞外风光了,再也不满足他眼前的骏马与牛羊了!于是,他选派画工中的高手,混入临安,绘了一幅临安山水图带回金国。

  完颜亮遂命人装裱成屏风,他还嫌不够,于是在画上添加了他全副武装、立马西湖边上的肖像,这还仍嫌不够,便在自己的肖像旁题诗一首: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边,立马吴山第一峰。
  “车同轨,书同文”,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一统呀!雄心实在是大,野心实在不小。这首诗,实际就是完颜亮向宋朝发出的宣战书呀,且是不灭宋室誓不罢休的决心书!于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直杀的宋朝节节败退,险些亡国。完颜亮的铁蹄铮铮,不料天不灭曹,被一介书生虞允文在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完颜亮也在乱中被杀。

  南宋文人追根溯源,认为是柳永的《望海潮》逗得完颜亮丨春丨心荡漾,才有了这场战争,才丢了性命。为此,宋人谢驿还专门赋诗一首:
  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完颜亮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为他野心而懊恼。然而,历史不可能改写,即使后悔,他的痴愚和野心早已记入史册而不可更改了。
  这个词牌过了千百载之后,最有名的依旧是柳永的这首,也最得楼主的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该是怎样的人间天堂呢?
  日期:2010-10-27 12:34:40

  ************************
  卜算子之番外篇
  ************************
  关于苏轼的那首《卜算子》,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两个版本:
  其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其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第一】,楼主更喜欢“寂寞沙洲冷”,因为第一次读这首词的时候便是这个版本,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二】,这是一桩历史公案,才疏学浅的楼主不敢予以评断,只好按照通行本的来。
  【第三】,“枫落吴江冷”并非苏轼的句子,而是唐崔信明的,《新唐书·文艺传·崔信明》载,“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尝矜其文,谓过李百药,议者不许。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者,亦骜倨,数恌轻忤物,遇信明江中,谓曰:‘闻公有“枫落吴江冷”,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众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新唐书》是欧阳修等人编纂的,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完稿,那时候苏轼他老人家还活着,所以这句话是崔信明的应该不会错。

  【第四】,后人众说纷纭闹不清到底是哪句的原因是因为词旨和写作時间、地点没有交待清楚。有人认为此词是在黄州所作,如黄庭坚在《跋东坡乐府》中评述这首词曰:“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黄庭坚是苏轼的门人,他的话自然比较有分量,所以以后都给此词标注“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也有人认为此词是在惠州所作,如宋王楙在《野客丛书》中:“此词在惠州白鹤观所作,非黄州也。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资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婿也!’每夜闻东坡讽咏,则徘徊窗外;坡觉而推窗,则其女踰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坡曰:‘吾当呼王郎与子姻。’未几坡过海,此议不谐,其女遂卒,葬于沙滩一侧。坡回惠,女已死矣,怅然为赋此词。盖坡借鸿为喻,非真言鸿也。‘揀尽寒枝不肯棲’者,少择偶不嫁;‘寂寞沙洲冷’者,指其葬所也。”

  认为是在黄州所作的《卜算子》词最后一句为“枫落吴江冷”,黄州(今湖北黄冈)三国属东吴,“枫落吴江冷”中的“吴江”,是泛指黄州及其附近的江河;认为是在惠州所作的《卜算子》词最后一句为“寂寞沙洲冷”,指温都监女死后葬在惠州东江边的沙滩上。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绝对有理的又早已乘黄鹤去,所以就这么一直悬着~~
  但是鉴于苏轼喜欢“用前韵”和“改前词”,所以大家现在就这么认为:
  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北宋绍圣元年苏轼贬来惠州,住进白鹤峰东麓的嘉祐寺,成为原先住在嘉祐寺旁温都监的邻居。温都监有一个女儿温超超,年方十六,有姿色,闻苏轼至,一往情深。每夜苏轼吟咏,温超超就徘徊窗外,久久不能去。苏轼得知这种情况后,为其物色夫婿,“呼王郎与子之姻” ,但温超超只爱慕苏轼,对王郎不感兴趣。不久苏轼被贬儋州, 温超超遂相思成病,忧郁而逝,家人将她安葬在东江边的沙滩上。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初,宋徽宗继位后实行大赦,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苏轼自然百感交集,于是便吟了一首在黄州所作的《卜算子》词:“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最后一句黄州原作“枫落吴江冷”,苏轼将其改为“寂寞沙洲冷”,以纪念惠州这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温超超。但由于苏轼此词仅改了一句,况且第二年七月,苏轼又不幸在常州病逝,随着时间推移,这首《卜算子》词便成了一则公案。

  于是皆大欢喜~~
  【第五】,古代书籍的流传,大都以手抄为主,还有很多后人假古人所著,而且后人比今人勤快喜欢给原作加上自己的观点,于是愈加的使今人迷惑不清,所以到如今孰是孰非我们无从决断。但是“枫落吴江冷”“寂寞沙洲冷”都是非常美好的,至少现在是没几个人写得出来,所以我们就只能各取所好,认同自己喜欢的吧~~当然,如果考试的话还是填“寂寞沙洲冷”的好~

  貌似天涯现在抽风,图片传不上去,待会再补吧~~
  日期:2010-10-27 17:46:40
   56、雨霖铃
  也作《雨淋铃》。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

  宋王灼《碧鸡漫志》云:“《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日,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始见于柳永《乐章集》。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唐玄宗带杨贵妃、高力士等少数贵族、亲信,仓皇逃往四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