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36节

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西行至马嵬驿,护卫玄宗的禁军将士饥饿疲惫不堪,怨声载道。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通过宦官李辅国与太子密谋,先诛杨国忠,然后宣佈杨国忠是引起祸乱的罪魁祸首。在穷途末路之际,玄宗离不开军队的保护,不仅没有追究军士擅杀宰相之罪,反而亲自慰劳军士。
  但军士仍然不满,陈玄礼说:“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应正法。”
  玄宗替杨贵妃辩护道:“杨贵妃深居宫中,怎知杨国忠谋反!”

  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怨气,说:“贵妃虽然无罪,但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还在陛下身边,军士岂能安心!”
  玄宗自然清楚,军队是否稳定与自己的安危直接相关,为了保自己的命,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命高力士缢杀杨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杨贵妃死后,玄宗继续入蜀。在那条由中原入蜀弯曲的栈道上,凄婉的风声、连绵的雨声、叮当作响的鸾铃声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回响着,仿佛一曲怅然的凄凉音乐,催人泪下。
  玄宗轻轻和着,悼念着早已随水而去的贵妃,肝肠寸断。便召来乐师张野狐,让他演奏自己方才随感而作的一曲《雨霖铃》。张野狐是教坊中最有名的乐师,擅长吹筚篥,那是一种从西域传来的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吹管乐器。当下,便操起筚篥,就着风雨声,抚孔而奏,于是一曲缠绵悱恻,低沉悲咽的曲子《雨霖铃》》就此流传于世。

  写到这里,忽然不自觉的哼起了周董的《菊花台》,觉得它是如此的应景,哼着曲调,黯然神伤。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菊花残,满地伤,你也笑容已泛黄。。。”
  “。。。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
  唐时的《雨霖铃》只有曲没有词,如此凄婉的曲调再配上同样哀伤的词,怕没人愿意听,喜欢唱吧。

  不记得哪部电视里有那么一句台词:“陛下,臣妾当真非死不可吗?”
  当真非死不可吗?隔着时光,千年后的我们无法回答,千年前的唐明皇怕也回答不了。我想他是真的很爱她,只是他更爱自己而已,两相权衡,死道友不死贫道便是最终也是最好的选择。
  历史的车轮咿轧作响,翻滚着前进,碾碎了金戈铁马雪月风花,美人成了宣纸上的画像,英雄化作荒冢里的黄沙,只有乐曲还在檀口传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传到了热衷于醉卧美人膝的宋代才子柳永耳里。
  这位奉旨填词的浪人,在混完了汴京的青楼,赏尽了汴京的楚馆,歌遍了汴京里的美人后,想起了自古佳丽地的江南,想要去游玩一番。
  大众情人即将远行,红颜知己自然要为他饯别。骤雨初歇,长亭聚首(我在想,以柳永的魅力,有没有“十里红颜”呢?)。柳永心思翻滚,当场挥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被誉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的《雨霖铃》,终究使得这个词牌永恒的刻下了柳永的烙印。
  当年大家都学过,我就不赘言了,只有一段心路历程,写出来得瑟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读着这首词,觉得此人甚是无聊,既然那么不愿意走那就留下呗,何苦来着?后来识过愁滋味,才发现人生不是选择题,自己不想走,自有命运推你走,万般不由人;到如今,早已没有了当初的简单和后来的酸涩,一切重归平淡之后,倒真正成了旁观者,只有一个疑问想问问柳永,那宵酒醒,自来风流的你在何处呢?

  总算能传图片了,%>_<%
  日期:2010-10-27 22:00:20
  广告君们,你们不要太过分了,来过一两次就算了,总串门算是怎么回事?
  这么多广告,楼主自己都不想来了~~不要说其他人
  -----------------------------------------------------------
  57、浣溪沙

  《全宋词》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牌,共七百七十五次。唐五代和两宋的《浣溪沙》词作合起来,总计为九百四十六首,高居唐宋词调作品数量之首位。这么一个词牌之冠冕,我居然这么晚才开扒,自拍一下~~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
  若耶溪是绍兴稽北丘陵流入山会平原的最大溪河,发源于峨嵋山茅秧岭。若耶溪神秘而古老,禹得天书、欧冶铸剑、西子采莲、秦皇望海等历史上的神话传说就出自若耶溪,而使若耶溪闻名天下,是因为传说西施曾经在若耶溪浣纱。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约于公元前506年)出生在诸暨苎萝山麓若耶溪边的苎萝村。父亲砍柴卖柴,母亲浣纱织布。古时候苎萝村施姓有东西两村,夷光家住西村,所以被称为西施。西施是越国人,但当时的越国已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约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索美女西施、郑旦,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给吴王夫差为妃。夫差还特建馆娃宫来藏娇(据说故址就是今苏州灵岩山上的灵岩寺)。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施尽百般妩媚,把夫差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灭掉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因此,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鸟虫篆书写的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 ”对西施给予高度评价。吴亡后,西施不知所终,一说是因为她太漂亮,勾践怕她会害人而将她杀了;一说随越国大臣范蠡驾小船去太湖隐居了。

  除了西施浣纱的若耶溪,我国还有一条浣纱溪,在浙江青田长寿峰。
  《青田县志》载,浙江青田长寿峰有条河,因为当地的浣纱女多在那里浣纱,所以大家都管这河叫浣纱溪。一天,谢灵运到了浣纱溪,见二女浣纱,嘲曰:“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试问浣纱女,箭从何处落?”二女答曰:“我是溪中鲫,暂出溪头食,食罢又还潭,云踪何处觅。”遂不见。
  唐开元天宝前后,唐人不满足于整齐的诗体格式,尝试将近体诗演化成为句读参差、声韵复杂的曲子词,他们打破近体诗原有的整齐格式,最初还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减,这样可以使得节拍相差不大。到了后期打破的力度加大,逐渐形成现在看到的词调。从《浣溪沙》便可看到由诗转变为词的痕迹,《浣溪沙》不像其它词调那样有各种各样的长短句,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易于上口,三句一片,朗朗疏落。这是由诗转变成词的起初阶段。

  据《敦煌曲初探》考,《浣溪沙》此曲有十五首,均为杂言。而《花间集》之同曲名者五十八首,仅一首杂言。敦煌曲其时代要较《花间集》早数十年,故《浣溪沙》之杂言体要较齐言体为早。今传唐人所作此调之齐言体,最早的是唐韩偓的《浣溪沙》: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深院下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
  韩偓是晚唐诗人,他的《香奁集》,基本上可歌可唱。作品的内容多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绮艳、轻靡,且“男子作闺音”,具有典型的词体特色。不仅体现了晚唐的审美风尚而且成为后代词人借鉴的重要对象。
  《浣溪沙》成了词调后,许多文人骚客争相而作,因此产生不少别名。
  苏轼改《浣溪沙》为《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海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