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39节

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世民屯军柏壁后,厉兵秣马,坚壁不战,察敌待机。仅令偏师乘间抄掠敌军。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对垒相持,敌军气势日衰,供应困难,运输线又被唐军切断。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被迫后撤,李世民率军尾追,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战斗为数十回合。进至高壁岭时,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士卒饥疲交加。总管刘弘基执马而谏说:“糇粮已竭,士卒疲顿,愿且停营,待兵粮咸集而后决战。”但是李世民却说:“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得易失。金刚走到汾州,众心己沮。我反其未定,当定其势逐之,此破竹之义也。如更迟留,贼必生计,此失机之道。”于是李世民“策马而去,诸军乃进”,最后“直驱金刚,贼众大溃。”   刘武周在晋阳得知宋金刚大败的消息后,恐惧之极,连夜便从晋阳逃出,远走突厥。宋金刚也刚逃回晋阳,见刘武周已经逃跑,便接管了大权,重新整顿军队,准备抗击唐军,固守晋阳。但是没有人再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宋金刚无奈,只好率一百多名亲信也逃向了突厥。李世民率军抵达晋阳城下,刘武周所任命的仆射杨伏念便献城投降了。他带领投降的官员,将所有的府库先封好,交由李世民接管。

  至于刘武周和宋金刚,此时没有了用处,突厥可汗便将两人软禁了起来。过了没多久,他们两人想逃回马邑,被突厥兵追上腰斩而亡。
  战争结束,百姓自然欢欣鼓舞。更何况李唐本就是山西发家,更是民心所向。于是,歌声、鼓声、音乐声,和奔放的歌舞互动,顷刻,就成了一片人潮涌动的海洋。在这场欢庆中,更有人讨好秦王,刻意在歌舞中编出颂扬赞美奉与他,旌旗猎猎,歌声阵阵,舞阵中竞相起伏:“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唐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音乐志》《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等记载,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将刘武周,解唐之危,河东(山西永济)士庶歌舞於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
  七年之后,贞观元年(627年)的正月初三,这一幕又在长安的皇宫中重映了一遍。这一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亲制《破阵舞图》,派当时精通音乐的大臣起居郎吕才协音律,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作歌词,对舞蹈进行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十二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dào)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后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

  唐大曲一般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包括若干段。“散序”是第一部分,采用节奏自由的散板,“序”就是次序,这部分序列是散板,故称“散序”。“散序”是器乐表演,有独奏、轮奏或合奏;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叫“中序”(中间部分);因为节奏固定,已能上“拍”,故又叫“拍序”;又因为它以歌唱为主(有时有舞),故又称为“歌头”。“中序”多数是慢板。最后部分称“破”,以舞蹈为主(有时有歌唱),又称“舞遍”,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快。《破阵子》便是《破阵乐》大曲中“破”中截取的曲调。

  《秦王破阵乐》当时的名气相当大,可谓名扬四海。据传唐玄奘到印度取经时,拘摩罗王问道:“现在印度各国中有很多人吟唱摩诃至那国的《秦王破阵乐》,是不是您的国家呢?”玄奘回答:“不错,你所说的就是我的母国。那首《秦王破阵乐》,是歌颂我国皇帝之盛德的。”拘摩罗王说;“想不到你是那个伟大国家的人。我早就听说摩诃至那国文明昌盛、繁荣富强,已久有东望之心,只因山川险阻,无法遣使问讯而已。”

  【《大唐西域记》:拘摩罗王曰:“善哉!慕法好学,顾身若浮,逾越重险,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曰:“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拘摩罗王曰:“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
  后来李治把《秦王破阵乐》改为《神功破阵乐》,把原来120人的舞队减为64人的八佾之舞,而乐队伴奏得到了增加,乐器添制了箫、笛等。原来乐曲共演奏52遍,后改为只演奏两遍,舞队排列由原来表现战斗阵势场面改成了祭祀仪式形式。从此《秦王破阵乐》成为整个唐王朝所保留的传统祭祀节目。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一位名叫粟田道磨的遣唐执节使将《秦王破阵乐》带到了日本。从此《秦王破阵乐》便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至今在日本已有9种传谱,即:五弦琵琶谱《五弦谱·秦王破阵乐》,筝谱《仁智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要录·秦王破阵乐》、《三五要录·皇帝破阵乐》、《三五要录·散手破阵乐》,笙谱《凤笙谱吕卷·秦王破阵乐》,育筚篥谱《中原芦声抄·秦皇(王)》,笛谱《龙笛要录·秦王破阵乐》,琵琶谱《三五中录·秦王破阵乐》等。

  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把《秦王破阵乐》又改成了《小破阵乐》,先收入到九部乐、十部乐中,后又把九部乐、十部乐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而《小破阵乐》又比李治改编后的规模小许多。《旧唐书·音乐志》云:“破阵乐,玄宗所造也,生于立部伎,破阵乐,舞四人,金甲胄。”后来李隆基又把《破阵乐》改编扩大为比原来李世民时的120人还多几倍的庞大乐舞。不过这数百人演出的《秦王破阵乐》全都是宫女着装演出。

  白居易曾在元和年间(公元805 ~ 820 年)看到过《秦王破阵乐》的演出盛况。他在《新乐府七德舞》一诗中真实地记载了《秦王破阵乐》在当时演出的情况,为后人研究《秦王破阵乐》提供了依据。
  在唐代末期,《秦王破阵乐》已不再是祭礼仪式上用的乐舞,也不在大型的庆典节日中使用,而成为一种迎宾乐舞。到了五代十国时,此曲随着唐帝国的灭亡而消失。
  不过《破阵子》的流传却见证了《秦王破阵乐》的辉煌和永恒。通过历代文人的填词、传唱,让今天的我们在吟诵中触摸到中华民族的盛世华章!
  此调始于晏殊“海上蟠桃易熟”一曲,宋人都依照晏殊词填写。
  海上蟠桃易熟,人间好月长圆。
  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
  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
  但最为传诵的要数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日期:2010-10-29 13:02:42

  61、眉妩
  《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词调名盖本此。
  张敞(公元前?-公元前48年),字子高,西汉大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祖父张孺为上谷太守,徙居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一带)。父张福事汉武帝,官至光禄大夫。张敞事宣帝时,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汉宣帝年间,张敞任京兆尹(相当与北京市市长)。张敞为官没有官架子,经常在散朝后步行回家。他和他的妻子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妻子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妻子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遭长安城中的人讥为“张京兆眉妩”。后来有同僚上奏皇帝,指张敞此举有辱士大夫身份。一次,汉宣帝当着众大臣询问这位京兆尹,问他为妻画眉是否属实。结果张敞非常从容地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妻之私,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妻子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 皇帝一听觉得有理,而且张敞是一个才干出众的人,治理长安,政绩昭著,汉宣帝爱其才,所以未予深。还将他和妻子树成立夫妻恩爱的典范。发展到后来,人们也用“张敞画眉”比喻夫妻恩爱。但是这种不拘小节,也使他不得升迁。

  张京兆画眉实际上是画的是情,正因为如此,才为后人追慕。这么一个温柔而浪漫的故事,千百年来不知道引来多少人艳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