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43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与妻子的那段时光,好似过眼烟云,终是一场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99卷评价“《木兰花慢》怀旧词,前阕有‘重来故人不见’云云,与江右女子词‘君若重来,不相忘处’,语意若相酬答,疑即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兰花慢》“但依然、杨柳小楼东”之句,又与《祝英台近》“道旁杨柳依依,千丝万缕”境界十分相似,那么这首词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词有“十年”之语,亦与其妻之词相吻合。则《木兰花慢》此词,实为复古与妻子诀别十年之后,重来旧地之作。所谓“怀旧”,实为悼亡。
只可惜,错误已经犯下,伤害早已成真,即使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啼泪又有何用呢?斯人已去,到如今又有谁在灯下替你缝制春衫呢?
说来,古人良心虽然少,到底还是有的,戴复古的行为虽然让人不齿,至少最终还是向妻子真诚的忏悔,请求原谅,还写文章悼念,不像今天的某些良心早已被狗吃了的人,伤害了别人还可以怡然自得心安理得的活着,你去死吧!!!(想起某个和大明星重名的贱男人!!任何时候我都咒你死一户口本!!!)
因张辑词有“趁月底重萧谱”句,名《月底修萧谱》
辛弃疾词有“宝钗分,桃叶渡”句,名《宝钗分》
韩淲词有“燕莺语,溪岸点点飞锦”句,名《燕莺语》又有“却又在他乡寒食”句,名《寒食词》。
又名《英台近》、《祝英台》。
日期:2010-10-30 21:57:34
今天下午跟朋友逛街去了,没能扒,明天补上~~
-------------------------------------
65、玉楼春
五代有位词人叫顾夐(xiòng),生卒、籍贯不详,约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前蜀王建通正时,(公元九一六年)以小臣给事内庭。久之,擢茂州刺史。后蜀建国,敻又事孟知祥,累官至太尉。《花间集》收其词55首,全部写男女艳情。被周颐评为“五代艳词上驷也”。认为其特点是“工致丽密,时复清疏。以艳之神与骨为清,其艳乃益入神入骨。其体格如宋院画工笔折枝小,非元人设色所及。”
此人史料记载极少,什么资料都没,只知道曾在前蜀王建那任职,另有一件记载于“五代十国”史的事情,说顾夐“性好诙谐,仁前蜀时,见武官多拳勇之夫,遂作武举谍以讥刺他们,一时传笑。”
王建尚武,某次王建在皇宫召开了一个踏春会,那些武将们纷纷上台演习武术,以讨王建开心。那时候的拳脚工夫最崇尚的是“象形拳”是一种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人物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的拳术。看到那些将军们缩头摆臀的奇怪样子顾夐忍不住“哈哈”大笑。
王建问他因何而笑,顾夐便吟诗取笑道:
昔日曾看瑞应图,万般祥瑞不如无。
摩诃池上分明见,仔细看来是那鹕。
公开讥讽表演的武将们是“秃鹫”,在场武将自然怒不可遏,王建也非常不高兴,虽然没有降罪,但从此便不再重用他。
他的作为让人虽然不喜欢,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其人极有才华,瞬间便能用诗来回答帝王的问题。
我们知道唐代律诗格律极严,顾夐大概是作烦了这些一板一眼的律诗,于是改变格律,写出了两首新词:
其一:
月照玉楼春漏促,飒飒风摇庭砌竹。
梦惊鸳被觉来时,何处管弦声断续。
惆怅少年游冶去,枕上两蛾攒细绿。
晓莺帘外语花枝,背帐犹残红蜡烛
其二:
柳映玉楼春日晚,雨细风轻烟草软。
画堂鹦鹉语雕笼,金粉小屏犹半掩。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
恨郎何处纵疏狂,长使含啼眉不展。
粗略一看和七言律诗没什么分别,但此词格式,每首为上下二片,每片各以四个七言句组成,用仄韵,下片换韵。如果下片不换韵,它就象一首七言诗。七言律诗中有对仗和黏对的要求,无上下阙,而且不可以换韵,但《玉楼春》则有上下阙之分,并可以在下阙中换韵。《玉楼春》不要求严格的对仗,但它却有严格的平仄限制,这点在诗里是没那么严格的。
《花间集》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句,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句;《尊前集》欧阳炯词,起句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又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句,于是取《玉楼春》为调名。另有种说法则说调名是源自唐白居易《长恨歌》“玉楼宴罢醉和春”诗句,见毛先舒《填词名解》卷四引《都玄敬诗话》。
李煜词,名《惜春容》
朱希真词,名《西湖曲》
康与之词,句《玉楼春令》
《高丽史·乐志》,词名《归朝欢令》
《玉楼春》佳作亦是甚多,但宋代宋祁的《玉楼春》算是极为有名:
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榖(hú)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的词作虽然存世只有6首,但极为脍炙人口,“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向来为人所传诵,使全词有画龙点睛之妙,故同时代的词人张先称宋祁为“红杏尚书”。
日期:2010-10-31 13:03:11
66、木兰花
这个词牌与《玉楼春》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
顾夐所创的《玉楼春》由于词牌新颖、曲调优美,很快便传流了起来,得到了许多文人的喜爱,其中便有当时前蜀的宰相韦庄。
韦庄(约公元836~910年左右),字端已,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末五代诗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唐才子传》谓韦庄“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资料记载说韦庄为人极其吝啬,《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吝鄙类》:每次做饭时候,需要数数计算着煮几粒米,要称称计划所用的燃柴,哪怕少一小块肉渣都会发现,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最让人疼的就是后来提到的,儿子在八岁时去世了,妻子为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没有钱买棺材,妻子用席子裹着孩子埋葬了。可韦庄还是觉得奢侈,心疼舍不得,硬是把孩子的新衣服剥下来埋了,而且,最后把席子也卷了回来,是让孩子光着身子埋在了土里。
【韦庄颇读书,数米而炊,称薪而爨(cuàn,烧火做饭)。炙少一脔而觉之。一子八岁而卒,妻敛以时服。庄剥取,以故席裹尸。殡讫,擎其席而归。其忆念也,呜咽不自胜,唯悭吝耳。】
因为这么一件事把韦庄定位为“悭吝”,个人觉得实在太不合理,我只看到了他家真的很穷,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做父母的谁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如此凄凉的去呢?《全唐诗》载有韦庄的一首诗《女仆阿汪》中道:“念尔辛勤岁已深,乱离相失又相寻。他年得我门如市,报尔千金与万金。”韦庄念女仆阿汪为自己一家辛苦操劳半生,以言许诺,如果日后自己得势,当以千金重谢。从中便可看出韦庄还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并不吝啬。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由此得到一名号为“秦妇吟秀才”。 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所谓“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由于某种忌讳,韦庄在《家诫》内特别嘱咐家人“不许垂《秦妇吟》幛子”,后来编诗集时也未收入,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