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53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了李涉一则轶事: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罢,写了一首绝句: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反而送了许多财物给他。此事《唐诗纪事》亦有记载。
【《云溪友议》之《江客仁》:李博士涉,谏议渤海之兄。尝适九江看牧弟,临袂,凡有囊装,悉分匡庐隐士(荷戴山人芳也),唯书藉薪米存焉。至浣口之西,忽逢大风,鼓其征帆,数十人皆驰兵仗,而问是何人。从者曰:“李博士船也。”其间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一绝句,豪首饯赂且厚,李亦不敢却。】
“解语花”一词产生于唐代,但当时除了比作杨贵妃外甚少运用于其他地方,直到宋代周邦彦将其创制为词调名。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附录》称:“《解语花》‘风销焰蜡’此美成(周邦彦表字美成)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到处歌舞太平,京师尤为绝盛。”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
桂花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帐,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有两种说法。周济说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1115),两种说法皆无确切证据,因而至今未有定论。
李晓明工笔画——解语花
日期:2011-02-20 17:48:03
83、后庭花
唐教坊曲名。张先词名《玉树后庭花》。《碧鸡漫志》云:《玉树后庭花》,陈后主造,其诗皆以配声律,遂取一句为曲名。
陈后主(553—604),名陈叔宝,字元秀,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不知道大家对此人是否了解,其实即使不了解看到他的谥号大概也能猜到他是什么货色。所谓谥号,就是根据一个人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美谥如文、武、明、睿,恶谥如厉、灵、炀,平谥如怀、悼、哀、殇有点同情的意味。咱们中国历来讲究死者为大,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所以一般轻易不立恶谥,毕竟谥号算得上是盖棺定论,再难翻身。
古代谥法,好内怠政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有此名者,除了大家所知的隋炀帝杨广,就是败国投降的皇帝陈后主,“陈炀公”了。
陈后主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每日只在宫中与嫔妃近臣游宴,其有一妃子,名张丽华,深受后主喜爱。歌伎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其发长七尺,其光可鉴,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捷的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龚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后来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当即被立为太子。
陈后主喜制艳歌,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黄鹂留、金钗两臂垂、堂堂等等。著名的《玉树后庭花》就是由陈后主写的: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这首诗是典型的齐梁宫体诗的套路,华丽的辞藻,浅俗的格调。这样的平庸之作得以流传千年要归功于其“亡国之音”的大名,也不知是哀是幸。
陈后主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大举任贤纳谏,减轻赋税,整饬军备,消除奢靡之风,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而陈后主竟然奢侈荒淫无度,臣民也流于逸乐。当时的隋文帝处心积虑地要灭掉陈朝,完成统一,但陈后主却认为“王气在此,役何为者耶?”都官尚书孔范附和:“长江天险,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耶?”这样的王朝不灭亡上帝都不答应,于是陈后主的好日子就象其中一首《玉树后庭花》词中所云:“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
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三月,下诏:“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恻。可出师授律,应机诛殄,在期一举,永清吴越。”于是发兵五十一万八千人,由晋王杨广节度,分进合击,直指陈朝都城建康。
金陵城破,陈后主陈叔宝惊慌失措,他和张丽华、孔贵妃躲在枯井里。隋兵“窥而呼之,后主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乘而上。”陈后主亡国之际的丑态成为千古笑料。据传由于井口太小,三人一齐挤上,张丽华的胭脂擦落井口,从此,这口井被叫做“胭脂井”,但也有人不齿于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的作为,把它叫做“耻辱井”。
后人作诗讽刺: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唐代魏徵在《陈后主本纪》中评论说:“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复溺淫侈之风。宾礼诸公,惟寄情于文酒;眼近小人,皆委之以衡轴。遂无骨鲠之臣,莫非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庭,临机不寤,冀以苟生,为天下笑,可不痛乎!”
随着陈后主的江山不复,《后庭花》遂成预兆不祥的靡亡之音。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台城》,形象的描绘了陈朝因穷奢极侈而亡国。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到了晚唐,诗人杜牧来到了金陵。不知道怎么回事,向来过着倚红偎翠的风流生活的杜牧突然社会责任感暴增,感慨前朝旧事,哀叹晚唐衰景,于是有了脍炙人口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七绝一问世,《后庭花》亡国之音的罪名基本就盖棺定论了,再无翻身之日。
秦淮河里,桨声灯影,恰如一江春水,泱泱东去。
惟余后人,掩卷叹息,风流早已成泥,随风散去。
唐张祜有《相和歌辞·玉树后庭花》:
轻车何草草,独唱后庭花。
玉座谁为主,徒悲张丽华。
伪蜀时,孙光宪、毛熙震、李珣有《后庭花》曲,皆赋后主故事。
后庭花
<毛熙震>
轻盈舞妓含芳艳,竞妆新脸。步摇珠翠修娥敛,腻鬟云染。
歌声慢发开檀点,绣衫斜掩。时将纤手匀红脸,笑拈金靥。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其他皆变体。
这个词牌个人较喜欢宋人许棐的:
后庭花
<宋·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