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11 13:41:28
看了电影没睡着,上来更帖子。
有关M校,还有一些小事。
比如舞蹈课上老师教的都是巨街舞巨妩媚的动作。比如女生们会选布兰妮的Toxic,然后编一段足球啦啦队穿三点才跳的群舞,楼主的舞姿很杯具。
比如跳交谊舞楼主没意见,但练习的时候旁边老有人起哄就让俺特别悲催。
记得那次去Homecoming舞会,楼主跟另一姑娘挑了同一条裙子,撞衫了。在舞池里见的时候大家还笑呵呵地一起拍照,那时是好朋友嘛。回家一开电脑,发现人家把照片贴网上了,下书“你们说这裙子谁穿更好看?”
上体育课的时候,曾有一群黑人男生故意把一个非常安静的中国男生绊倒了,然后竟然拉着他的腿拖着在地上跑了一段。当时围观者大多没动静,楼主正要过去,一个南美裔的姑娘就冲过去把这个男生扶起来了。
走在学校里偶尔会经过一些爱调侃的黑人男生,比如故意笑嘻嘻地走近来打招呼啊之类的,或者是张嘴就konichiwa的。这里不是说楼主多么人见人爱,人家多么被咱吸引了,而是描述一种风气。好像只要是雌性生物,不打个招呼就会死。一些黑人女生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会嘻嘻笑着骂他们嘴贱。
抱歉,楼主做不来,一直是板着脸当包子的。
甚至在当时住的社区里也会发生类似的事。傍晚时,曾经在一条安静的街道上走。街边一排连体屋,有个男的坐在台阶上打电话。楼主经过了,他电话不打了,站起来走两步大声说,“How you doin?”
咱吓得拔腿就走。
学校里学生大声跟老师争吵、课堂上学生公然向老师献媚等等也不是没有过的事情。
遇上这样的事情,感觉像被蚊子叮了,但其实也还是小事对吧。但久而久之堆积起来,这种跟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让我越来越烦躁,觉得没有归属感。更简单来说,就是不爽,TM非常地不爽。当时在学校里,我只有一个能说真心话的朋友。
回家跟我妈聊天的时候都会说起这些事情,她表示理解,但还是说,小事情,注意安全,能看开的就看开点。所以我也是一直尽量劝自己保持这种心态。
直到我们的邮箱被隔壁的人炸了。
之前忘了补充有关N家的一个事实。在邮箱被炸了以后,我们才真正开始担心个人安全。本来还以为他们只是玩玩,动动房子旁的花花草草而已!
当时就问丨警丨察,如果他们使用暴力怎么办?丨警丨察说,他们不满18岁,即使杀了人,也不会被判死刑,最多坐监狱,在里面如果表现乖,还能早点被放出来。
在这样的前提下,父母才同意让我转学。
好在转了,不然楼主也当证件哥去。
日期:2010-08-12 11:15:07
很多同学问题问得都很泛,比如“美国民众是不是支持打伊朗”,这跟问“国观里的同学是不是都觉得美国比中国好”是一样的嘛,怎么可能会有绝对的答案?
不是有同学问有关传教的问题嘛,这里咱要8了。
7年级时我认识了一个亚裔女孩,叫A,之后在M校区的3年里她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目前我们俩还保持联系。她3岁时就跟着父母移民了,所以我们交流都是用英语。她家人好像都从广州来,所以她在家都说粤语,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在学中文,不过学习读和写她是不怎么热衷的。
其实这里很多中国父母都让小孩去中文学校,说实话,咱没觉得很有效……大多小孩都痛恨每周六要去学中文……在家里他们和父母的交流模式一般都是,父母问中文,他们答英文。去了学校又是通篇英文,所以中文对他们来说没有实际用途,学了等于没学,过几年照样忘光光哟。
刚认识A的时候,我们还没想过要去讨论宗教。俩小P孩么,像很正常的朋友那样,聊聊学校聊聊帅锅,写长得离谱的email,轮流到俩人的家里去过夜。我只知道她爸妈在餐馆打工,她有个弟弟,一家人都是基督徒,星期六会跟家人到一个D阿姨家里去见见教堂的朋友。那时她还有个男朋友,是韩美混血。两个人3年级就认识了,青梅竹马的,纯洁无比,都见父母了,看得俺鸡肚啊。
来来往往,咱们两家的娘就互相认识了。A妈妈有点胖胖的,脸上似乎老是带着笑,说话不转弯但是很委婉,总是像说自己女儿一样拿我开玩笑,可爱啊,人忒可爱啊。
那个时候俺娘刚到美国没两年。说过差学区里亚洲人不多,她那时又忙着找工作,所以一直没机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朋友圈。她是很活跃的人,喜欢唱歌喜欢聚会喜欢吃东西,所以像笼里的鸟一样天天盼望着能找个组织加入啊,可怜的。
于是A妈妈说了,哎,你们干嘛不跟我们一起去教堂?或者星期六跟我们一起去一个D阿姨家,那里很多小孩的,楼主可以去玩,楼主妈妈也可以认识那里的大人嘛。
好了我们去了。
A的朋友都是亚裔孩子,几乎全部都是在美国长大的,除了一个跟楼主差不多年纪才来的女生,记得她老说自己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巨帅的帅锅,楼主八卦啊,向她要照片啊,她给了啊,楼主一看,哟,太奶气了。
那时去聚会的还有几个快上大学的GG,楼主就跟着一个女生一起花痴犯傻,在住宅区街上跑,欢乐得很啊。
其实这个星期六的活动就是圣经学习聚会。也是聚餐,因为每家都带一两个菜去,大家午餐和晚餐就在那吃。
因为还算小孩,所以咱反而没有接触太多有关基督教的讨论。但俺娘去了一两次,在晚餐以后跟大人们在一起,听他们用广东话讨论圣经。不知道为什么,她没有一种能够融入他们之间的感觉。其实她在国内也曾经去过一两次教堂,说回来的时候确实感觉世界无比美好心灵无比纯净。但在D阿姨家,也许是因为跟周围的人性格不太合,也许是因为终究不能深入理解这个宗教,总之后来俺娘就渐渐少去了。
D阿姨家那群人还偶尔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到附近的自然公园里去烧烤啊野餐啊。草地一大片一大片的,咱小孩吃饱了就在草地上跑,大人就坐下来拉家常然后讨论圣经,其实应该是很和谐的画面,但俺和俺娘就是觉得没有完全的归属感,不能够真正信服。就连祷告里说的阿门咱也说得有些别扭。这里希望基督教的同学们原谅,是我们没有福气。
日期:2010-08-12 11:27:15
总之后来咱就没有再去D阿姨家了。不全因为咱没有信服,也因为爹娘开始渐渐忙起来,还是那句话,娘忙着找工作,呆在家里闲得腻了,希望能够有机会有地点去充实自己,去认识新的人群。
记得7年级时咱和A简单地聊过基督教,也忘了是怎么搞到这个尴尬份上来了,总之楼主问她,如果咱不是基督教徒的话,你还会跟俺做朋友么?
她想了想,说也不会啊。
又想了想,说,啊噢,除非你是佛教徒。
当时觉得没什么,现在楼主杯具了……
有时也会有基督教徒来我们家敲门,给些小手册啊圣经啊什么的。他们人都非常好,打开门时看到那样的笑脸足矣。其他的话不用说得太明白,感谢好意收下他们的手册就行了,如果之前已经从别的传教徒那收到了圣经,就说谢谢不用了,咱已经有啦。他们就说,如果你有需要的话,可以打这个电话找我们噢。俺娘就点头笑说,好啊好啊麻烦你们了,谢谢。
如此这般,和谐无比。
那本黑皮圣经一直被放在书架上。包装很干净,楼主于是总是想去翻,因为那时是想装个知识女性嘛。页纸又薄又滑,必须小心翼翼甚至带有敬畏地去翻页。楼主曾经动过想读的念头,即使不为了学习宗教,也可以把书当作历史文献来读,研究它的文化价值嘛。可惜咱太浮躁,总是被这个那个新鲜事岔开注意力,至今进度仍停留在第二页上。
大概8年级的时候,A家开了个中餐馆。她爸爸本来是在一家餐馆里当厨师的,A妈妈也是打工的,笑着说偷了师好方便开自己的店嘛。店面离军事基地很近,不算一流的地点,但客流量听说也不错的。咱去过好几次(阿姨总是塞东西给我吃),隔壁就是一家有些乱的酒吧,但A家的餐馆却内涵无比,连店名都是跟基督教有关的。一条漆黑的路上忽见这么一家由霓虹灯点亮的小店,有着这么蛋定的店名,朴素的装潢,走进就闻到饭香,大大咧咧的老板娘总是面带笑容地迎接顾客──不得不说,还真有点家的感觉,好像风尘碌碌以后终于可以歇会了。
店里可以点菜也可以直接要快餐。A妈妈是看店面的,A爸爸是炒菜的,A经常去店里帮忙打杂。这种气氛实在无比美好。刚开始还听他们说生意不怎么景气,但9年级时渐渐地又听说客流量开始增加了,除了熟客以外,还时不时有人介绍新顾客来,所以A家现在是混得越来越好了。A妈妈总是得意地乐呵说,很多熟客都是专门来点盘菜坐下跟我聊天呢。
──
下星期二要考试,于是这几天大概码字2-3篇。
话说这样的更新量跟原来也没什么不同嘛。
明天具体说说去教堂听教的经历,还有A娘是怎么让楼主崩溃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