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水浒:九百年前的那场山寨盛世(笑死算自杀)》
第20节作者:
暗黑山老妖 当年呼延赞平反之后只会说一句“太祖皇帝万寿无疆,太宗皇帝永远健康”,韩通一家死在哪儿都没人知道。
但是领导忽视了杨家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他们家的男人似乎专爱娶有暴力倾向的女人。
比如说,杨业夫人佘太君的娘家是有名的兵痞世家*,穆桂英在过门前干脆是个土匪。
这些悍妇在流放地呆了没几年就蠢蠢欲动,开始串联密谋。
最终穆桂英领着全家的女土匪一起发难,把官差杀了个干净,跑到一个山头上竖起杨字大旗,三天两头下山来向附近单位借钱借粮食。
*(佘太君其实姓折,据清光绪年间续修《岢岚州志》卷九《人物?节妇》条记载:(杨业)‘娶折德扆女’)。
林冲听罢,拍案赞叹:还是穆老英雄侠肝义胆,宁折不弯!敢问穆老英雄现在可好?
杨志一脸苦笑,说:还好,敢劳挂念。不过穆桂英造反这事要放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来看待,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上山后杨家过着一种非主流的土匪生活:出去劫道生财的都是女人,男人们却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一个个并排坐在山前的官道旁边,眼巴巴的看着东京的方向——他们在等招安文书。
假如等不到,就会在夕阳下老泪纵横。
这些事迹流传出去,就成了“杨门女将”的故事原型。
杨文广后来的确被招安了,不过不是他盼来的,而是别人帮他要来的。
要说明白这件事,还需要交代一点时代背景。
北宋时,西军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这支部队主要有三支劲旅组成:杨家军,折家军和种家军。
其中折杨两家有姻亲之好,因此杨文广的娘舅通过关系在东京给他游说,说他只是被裹挟,没有造反。
朝廷于是下了谕旨:杨文广免罪,不赦穆桂英。
消息传来,杨文广立刻与穆桂英离了婚。
坦率地说,杨文广的这个决定非常英明,因为他下山后赶上了朝廷翻案,一举翻身:往日的军功又被承认,搬进了西军大院,没收的田产也还给了他们。
史官又拿出旧稿复制粘贴了半天,给他们父子恢复了名誉。
但这并不意味着杨家的中兴:恰恰相反,从那个时刻起,杨家军就已经名存实亡。
跟随杨文广下山的那批人完全成了折家军的附庸,族长也成了折克行。
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历史问题成堆得不到招安的杨家子弟——比如杨志一家——则团结在穆桂英周围,继续在山上耗着。
很多年以后,穆桂英终于也受了招安,因为人总有老得拿不动刀枪的一天。
跟前夫比起来,她的待遇差了很多:
除了门口一个红色的“军属光荣”的木牌,什么都没得到,逢年过节还要忍受杨家人代表朝廷来慰问:穆老前辈,以前的事都过去了,要向前看啊。
没几年,穆桂英精神就有点不太正常了。
日期:2012-5-1 7:10:00
11
关于穆桂英是怎么精神不正常的,杨家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他们只是觉得老太太有时候满嘴忠孝仁义的大道理,有时候却完全没有顾大体识大局的意识,很像精神分裂;
但又说不清她哪种状态是清醒,哪种状态是发疯。
比如说,杨志的思想教育一直是老太太亲手负责的,成果有目共睹。
但是杨志的文章写的越正气凛然,对朝廷的政策解释得越头头是道,老太太越不拿正眼看他。
有时候还会突然暴怒,抬手给杨志几耳光:教你这些是给你保命的,不是让你当成命的!
杨志的武功也是穆桂英亲手传授。
老太太手持藤条,动作稍有不对就狠抽一顿,说:生在军家,功夫就是吃饭的家伙,不练好怎么出人头地,保家卫国?!
但在杨志十八岁那年,她却告诉杨志:杨家武功的终极奥义我已经趁你喝醉给你纹在了背上了,希望你能铭记终生。
杨志一照镜子,发现只有四个字:尽盅报国。
杨志一开始以为是笔误:“老祖宗,应该是‘忠’字吧?”
结果挨了老太太一个耳光:没错!想当官,推杯换盏全灌翻!不能喝酒你怎么当官?不当官怎么报国?
杨志还有点委屈:可是列祖列宗都是靠一刀一枪的真本事杀出来的......
为这话,他又挨了一记耳光:小畜生真是没救了!那些个死鬼,一刀一枪,杀出了什么?要不是我们几个寡妇,你们杨家早就死干净了......
总之,说起穆桂英,杨志的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她是杨家唯一还健在的传奇英雄,不由得杨志不崇拜。
但另一方面,他又痛苦地发现这位女英雄对自己的英雄梦干脆持否定态度。
更痛苦的是,事实证明,穆桂英说的才是金玉良言:
苦练半年的酒量之后,他在酒桌上灌倒了军区的全体中层领导,果然被提拔为制使。
日期:2012-5-1 19:33:00
12
朱贵听到这里赶紧巴结地问道:杨壮士,不,杨大人原来有官身啊?
杨志也完全忘了自己在说申冤告状的事,开始介绍制使的待遇,像公共食堂里吃的多么好,特供衣料外面买不到,等等等等。
“所以林兄你看,只要你为大宋流过血,朝廷绝不会忘记。一般人都觉得,我们将门子弟享受的这么好待遇不公平,但是想当年,我们的父辈脑袋挂在裤腰带上打天下,子孙后代的待遇哪能跟普通品老百姓一样?只能说,我们这种人生来比较幸运......”
这些话只能糊弄朱贵,林冲很快就听出了破绽。
制使不过是个八九品的小官,更何况差遣(实际岗位)还是管理仓库,不可能有这些待遇。
于是他提了个问题:那你去东京怎么没有差旅费?
杨志的表情一下子凝固了。
杨志自我介绍里的不实之处就是:他的官早就丢了,此刻的真实身份其实是逃犯。
在大宋,库管不随手顺点东西几乎不可能,但是杨志做到了。
可惜别人未必能做到。
首先做不到的就是跟穆桂英。
如前所述,穆老太太的精神状态不是很稳定。
白天还对领导的慰问感激涕零,晚上就大骂朝廷负心,拖欠几十年的工资奖金不发,家里几十口人都揭不开锅了——这话不是夸张,在杨志当官以前,穆桂英七老八十的人了还要出去捡破烂自食其力。
杨志担任库管之后,她的症状就升级到梦游的程度——天天晚上来仓库搬东西,同来的还有几十个亲戚。
这些事隔天白天有人问起,穆老太太就说不记得。
问那些跟班的亲戚,他们就说老人家有病,半夜跑出来不跟着照看哪行啊……
穆氏杨家的人丁不旺,杨志这一辈人只剩下他一个。
也就是说,跟着穆老太太来搬东西的全是他的长辈。
因此杨志实在不好意思管,只好听之任之。
地方衙门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来因为仓库的东西都是朝廷的,又不是自己的,丢了也不心疼;二来穆老太太疯名在外,抓住了也不好处理。
日期:2012-5-1 19:34:00
13
要说大家都相信穆老太太是疯子,也不太可信。
只要看看她搬仓库的手段,是人都会明白:疯子不可能这么谨慎。
老人家每次都是先把里面的货掏空了,再把外面的货堆成原样,任谁都看不出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