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
第9节

作者: 宋文涛A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下了火车,陈东四人分别带了行李,凑了八块钱包了一辆带篷的机动三轮出租车,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瑶圃一中。等下了车他们才发现,这所学校紧靠着铁路,离火车站约有三里的路程。
  该是东北纬度高的缘故,下午四点刚到,日头就快要落山了,天色已有些擦黑。陈东等人坐火车时都没有感到冷,在三轮车上也只是觉得从车篷缝里吹入的风有些凉不可耐,眼下站到了冰雪地面上便感觉到了寒气逼人!他们毕竟向北走了三千多里路,气候差异已经很大。
  陈东穿了一个空心棉袄,棉袄外面套了一个褂子,这个褂子冬天套棉袄穿,春秋时单穿,已穿过三年了。陈东站在尽是冰雪的地上,冷空气无情地灌进他的领口袖口,他只有咬紧牙关强忍。
  “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去找徐老师。”说罢,王长清一个人上楼去了。
  这工夫,陈东三人便在楼下跺脚取暖。

  “王长清如何跟徐老师解释?老师能否收留我?这个地方已经离家三千多里,如果不被收留,下一步怎么办?这些人中只有我是不速之客。”此时,陈东的心随着这跺脚声咚咚直跳。
  日期:2010-12-01 05:22:40
  第四章骑虎难下
  少顷,王长清和一个三十岁出头的男子从楼里走了出来。那男子身着唐装,中等个,红脸堂,大眼睛,面部饱满,五官端正,看上去是个让人放心的人。
  “那一定是徐唯一了!”三个人都这么想,便纷纷丢下行李迎了上去。
  “这就是徐唯一老师!”王长清冲三个伙伴介绍道。
  “徐老师好!”陈东等齐声问候。
  “徐老师,这是李新远,这是乔治林。他就是陈东——我刚才跟您说的那个。”

  “欢迎你们!你们来得可真是时候,昨天刚立春今天就变得暖和了——当然了,对你们来说就相当于再过一个冬天。”徐唯一分别和三人握过手,又问,“你们吃过晚饭了吗?”
  四个人齐声回答“吃过了。” 其实,他们的午饭还没来得及吃。徐唯一的几句话似乎减弱了陈东一行的劳累、饥饿和寒冷,使他们感觉轻松了一些。陈东后来才听说,在冬季,东北有吃两餐的习惯,徐唯一如此问,意味着他本人已经吃过了。
  “这样吧,你们先跟我到寝室去,把行李安顿好。”徐唯一道。
  “徐老师,陈东是文科生,和我们一起住吗?”王长清提醒道。
  “文科生?”徐唯一皱了眉头,稍稍顿了一下道,“这样,寝室只准备了三张床,你们先挤一宿,明天再说。”
  至此,陈东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在路上他已听王长清说徐唯一是理科班的班主任。自己虽是文科生,有他帮忙当是不成问题。

  陈东等一进寝室,便看见了部分当地的同学,可能是口音不同的缘故,跟他们打招呼却没有人答话,只是以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群陌生的客人。明天开学,当地的同学没有到齐,寝室里很乱,地面也潮湿,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安排妥当后,徐唯一召集陈东等到寝室外,先是一一登记了除王长清之外三人的户口地址,说是办理准迁证用。然后神秘地道:“明天就开学了,我有必要提醒你们三件事:一是从明天起,你们各自取个临时用名,私下里告诉我,让我分清是谁就行了,不要让当地学生知道你们的真实名字;二是日常考试的时候不要考得太好,考个中游即可,这个尺度你们自己把握;三是平日里能忍则忍,注意安全。总之,三千多里路出来不容易,为了今后的安全,以防万一。”

  陈东听罢一头雾水,但由于初次见面,也不好直接问徐唯一,待徐唯一走后急忙问王长清:“徐老师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去年有这种情况:一个山东考生已经考上大学了,被当地的学生告发了,后来被大学取消了录取资格。不让他们知道咱们的真实名字,就是很好的预防措施。日常考试不要答满,是为了不成为众矢之的,也就是麻痹他们。”王长清解释道。
  “怎么?在这里高考违法吗?”陈东一脸的迷惑。
  “就算是违反了当地的法律吧,如果他们到咱们那去考就不叫违法了。”王长清耐心地解释着。
  “可是,这里也是中国的地盘呀?”陈东不解又不安地问。

  “是呀,听说这是教育体制造成的。其实我也不太清楚。”王长清也无法让陈东明白: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度里参加高考还会“违法” ?!
  陈东一方面感觉侵占别人的名额不光彩,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法律”似乎有失公道。他想:“如果全国统一了录取线,谁还会来这个破地方?那时,这里的学生是否也会像我们一样去山东求学呢?”不管怎么说,陈东心里总是感觉别扭得要命:我就叫陈东,坚决不改名字!自己向来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却要做着偷偷摸摸的事!他,真的开始后悔了!于是,又想到了戴琴:也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

  戴琴在和陈东走散后,同父亲一起顺利地到达了哈尔滨,然后乘长途客车七拐八拐地绕到了双志县城的郊区,在一所中学附近找到了姑姑家。
  戴琴的姑姑、姑夫都是一九五九年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黑龙江支边的移民。他俩在来东北之前就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刚到黑龙江时在同一个农场垦荒,后来,组织上发现他们才学较高,就被双双招到了学校当教员,从此就在东北定居了下来。他们的儿子也就是戴琴的表哥在公丨安丨局工作,早已结婚生子,另立门户。
  姑姑家还算宽敞,有两室一厅,足以容得下戴琴。戴琴的姑父是教导处主任兼高三的班主任,由于他事先跟校方打好了招呼,戴琴到达后的第二天便顺利地上课了。戴琴在姑夫的班级上课,放学后在姑姑家吃住,至于户口,到时由表哥处理就行了。她需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去。总之,戴琴相对陈东而言要幸运多了。
  徐唯一办事很利索,翌日一早就把陈东等人约出来,把三张准迁证分别递到他们手里道:“这是我通过派出所从郊区几个农村办的,分别跟你们的姓氏相对应,你们抓紧寄回去,让家人及早地把迁移证寄回来。”
  说罢便带了王长清等三人安排班级去了。临走前跟陈东道:“陈东,一会儿会有个阎老师来找你,他会为你安排住宿的。”

  “好的。谢谢您。”陈东道。
  徐唯一等离开不久,寝室里来了一个约四十岁的男子,瘦高个,穿一套中山装,一脸的军人气质,看上去很是英俊。那男子一进屋就冲陈东道:“你,就是陈东?”
  “是的,您是阎老师吧?”
  “是的,我叫阎国瑞,是文科班的班主任。”阎国瑞自我介绍道。
  ——那时候,文科和理科的招生比例大致是一比三,所以,对多数学校而言,每个年级的文科班只有一个,阎国瑞如此介绍,意味着本校的文科班也不例外。

  “阎老师好!”
  “你跟我走吧,把钱带上,先不用带行李。”阎国瑞带陈东来到了二楼的教务处,道:“先把学费缴了吧。”
  “多少钱?”
  “七十。”
  啊?!临行前,陈东忽略了学费的问题,即使不忽略也想不到会缴这么多!陈东清楚,学费不可讨价还价,便不敢怠慢,硬着头皮乖乖地把学费缴了。陈东匡算了一下,如果买了学习和生活用品,就仅剩六十元了。陈东顿时感到了“经济危机” !
  交过学费,阎国瑞带陈东去了文科班。

  “文科班在五楼,也就是顶楼,教室原是一个会议室,因为文科班比以往人数多,就把会议室改造了。这个班是应届、往届混合班,目前加上你就已经九十六个人了,其中有几个是刚插入的山东籍学生,还有几个山东学生会陆续到来。”阎国瑞边走边道。
  “太巧了!这个班跟景峰三中那个班的人数完全一致,并且也是一个应届、复读混合班!”陈东惊讶间,已经来到了教室。
  “这是新来的同学,叫陈东,大家欢迎!”阎国瑞介绍完便带头鼓掌。
  除了阎国瑞鼓掌,再没有听到其他掌声。几个同学回头看了看,其余的没有任何反应。陈东顿时感受到了孤独和冷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