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第26节

作者: 深圳郭绍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组元子由一个状态变成了另一个状态。

  显然:
  组成第一种状态的元子与组成第二种状态的元子是同一组元子;
  前一种状态向后一种状态的变化不是组成成员的变化,而仅仅是组成方式的变化;
  两种组成方式、两种分布方式或者说两个元间实体之间由于出现了差别而分别成为对方的差别者;
  这不同于元子作为物质性存在表现出来的那种差别性,也不同于元子作为元间性存在表现出的同一性,这是差别形式之间的差别,是元间差别者之间的差别。这是新的一种差别者。

  5.1.5 比较显示差别
  至此,已经讨论了三种差别形式:
  1、元子作为元间实体相互之间的同一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差别形式;
  2、元子作为物质实体相互之间的差别形式。
  3、元间差别者之间的差别形式。

  差别只有相对意义,不存在没有对象的差别。因而,只有通过差别者各自的具体的差别形式之间的互相比较才能显示出差别。
  当差别者已经积累到了具有差别形式的程度时,差别者各自的差别形式开始具有比较的可能。
  所谓比较,简单说就是放在一起进行减法操作。当得到的差值是0时,说明差别者的差别形式是同一的,说明这两个差别者的差别形式之间没有差别,否则就是有差别。
  例如:
  
  a = b
  a

  
  ≠ c
  A
  
  ≠ B

  A
  
  ≠ C
  
  这都是简化了的式子,完整的写法应为:

  
  a - b = 0
  a - c = 1
  A - B = 1
  A - C = 1
  

  式中:
  
  0
   , 表示无差别;
  1

   , 表示有差别。
  
  a - b = 0
   ,表示
  a
  和

  b
  这两个元间实体相互之间的同一;
  a
  和
  b
  实际上是同一个元间实体。
  a - c = 1
   ,表示

  a
  和
  c
  这两个元间实体相互之间的不同一;
  a

  和
  c
  不是同一个元间实体。
  A - B = 1
   ,表示
  A
  和

  B
  这两个物质实体之间的不同一。
  由于物质的唯一性,物质实体之间仅有差别没有同一,
  A - B 、 A - C
   ……

   恒等于1。
  只有元间实体的比较才可能出现0和1 这两种情形。
  比如:
  一个茶杯减去另一个茶杯等于0个茶杯,这仅仅指的是茶杯数量的比较,是元间的比较,不是茶杯本身作为物质实体的比较。
  元间实体的比较可能产生0和1 这两种结果,物质实体的比较只能产生1这样唯一的结果。

  日期:2010-08-03 12:26
  5.1.6 元间差别者之间的差别
  元间的比较是两种结构或状态的比较,相同和不相同仅仅是两种极端情形,对于一般情形来说,可用下式表达元间差别者之间的差别:
  
  

  
  
  
   e1 - e2 = e3
  
  式中:
  e1:为前一个状态;
  e2:为后一个状态;

  e3:为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值。
  
  差值等于0 说明后一状态相对于前一状态没有任何变化,这是同一个元间的自身等同
  
  可表示为:
  e1 - e2 = 0
  e1 = e2

  离开了这个极限,哪怕是产生了无穷小的差值,e1 和e2就成为两个不同的元间了,这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可表示为:
  
  
  
   e1 - e2 = 1
  

  式中:
  “1”不是数量的1,而是表示两种状态之间从无穷小起始的任何程度和性质的差别。
  这样就有:
  
  

  
  
  
  
   e3
   =

   0
  和
  
  
  

  
  
   e3
   =
   1
  
  这样两种极端状况,分别表示两种状态之间无差别和有差别这样两种不同情形。
  5.1.7 两值逻辑

  e3 = 0
   和 e3 = 1 表明两种结构或状态之间的区别是区别本身,是“有区别”和“没有区别”。
  “1”的抽象意义是任何程度和性质的差别。是实际出现的从最小差别开始的所有差别。
  我们设定了世界起源于差别。
  从起源时的最小的差别者和最大的差别,通过大爆炸突然转变为最多的差别者和最小的差别。最小极限的差别就是仅仅“有”差别,是还没有具体内容的纯粹差别。

  注意,本文中所设的世界最小单位不是数学中的无穷小,而是一个有限尺度。即便是在世界的最初时刻,纯粹差别也只是无限趋近于0过程中的一个确定的位置,比如普朗克常数以下的一个很小的值,比如10的负35次方到10的负50次方之间的某个值,没有能够达到真正的数学意义上的无差别程度。我们只是把这个趋近于0的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的极限值当作“0”,设定为“0”,设定为“无差别”或“最小差别”,把离开这个极限的没有达到这个极限的状态都称作“1”,都设定为“1”,设定为有差别状态。

  这样,“0”和“1”之间的差别就是能够达到的最小差别状态,是可以分辨的最小差别,而不是数学上的、绝对意义上的差值。
  在定义域里,任何的事物都最终可以分解还原为最小差别及其差别形式,也就是说,由“有没有”差别、差值是0还是1。还原为0 和1 这两个值,还原为两值。
  两值逻辑
  就成了最一般和最基础的逻辑,是最小的“马赛克” 碎片。
  当我们惊喜地发现数字计算机可以模拟和重现越来越多的自然规律和现象时,不禁会有一丝疑虑,计算机能力的极限在哪里?它可以模拟和重现所有的自然规律和现象吗?

  可以这样推理:世界如果真的是从最小差别开始积累的结果,就会是两值逻辑积累的结果,那么,只要足够的细腻、繁琐和快速,直至追究到最小的差别层次,从最小的马赛克碎片开始积累,基于两值逻辑的计算机应该具有模拟和重现这个世界的所有现象、逻辑所允许的所有现象的潜力与可能。
  5.1.8 差值的程度和样态
  “e1 - e2 = 1”仅仅表示两个状态之间产生了差别,两者之间“有”差别,说明这两个元间不再是同一个元间。但是,还没有能够表达两个元间或状态之间的差值具有什么样的差别程度和样态,有怎样的差别。
  当物质积累到相当层次后,相互作用不是都还原到最基础层次,还原到最小的马赛克,而是具有某个既定的层次上的具体的差别形式。
  这时,相互作用就是已经形成了的差别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就不仅是有没有差别的问题,而是有什么样式的、什么程度的差别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差别形式参与相互作用的问题。
  这时:

  e1 - e2 = e3
  e3 =
  
  χ
  日期:2010-08-05 12:13

  5.2
  
  对立统一关系
  5.2.1 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差别形式
  以上我们使用的“减法操作”仅仅是理想化的、纯粹差别的比较。实际上,差别者的相互比较都是具体元间形式和具体结构方式之间的、不脱离物质实体的相互作用。

  受物质唯一性原则的限制,在没有记忆者的场合,前一种状态与发生变化了的后一种状态并不可能进行比较,因为前一种状态已经消失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