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有元子都应处在绝对的、普遍的相关之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元子的行为都应直接引起每一个其他元子的反应。元子之间可能处于无限维的联系之中。正因为如此,元子处在被无限规定、绝对制约之中。
2、在上述普遍均匀的元子分布中,至少有一个特殊的“元子”不遵守绝对均匀关系。也就是说,无限维的普遍关系出现了破缺。
3、由于这个原始的破缺,尽管绝大多数元子仍处于无限维的普遍联系之中,仅就这些破缺中的元子来说,假如它仅仅是单一维度的,在这个展开的维度上,元子都只能直线排列,每一个元子仅仅和“前”、“后”少数一些元子相邻,仅仅和自己周围的少数元子毗邻,仅仅和毗邻的元子直接接触;如果有一个元子发生异动,由此产生的影响在一瞬间只能对其毗邻的少数元子发生作用,之后这个影响才能通过已经受影响的元子再次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向两个方向传播。
这就意味着,尽管任何一个元子的行为都将引起每一个其他元子的反应,但是,在单一维度里,这种联系是相对联系,因此,在单一维度上,这种
作用传播的速度是有限的,传播途径是被规定的
。
由此可以推论,速度的有限性和维度的有限性相关。只有在无限维度里元子才是绝对联系的,只当所有作用者直接相邻时,作用速度才可能是无限的。
相对独立的存在者可以称为“个体”。
这样的个体有两种 —— 物质个体和元间个体。
个体之间的关系及关系形式可以称为“势态”。
个体和势态都是存在者,都是实体。前者强调相对的独立性、个体性,强调从普遍联系中相对分离,后者强调关系性、联系性,强调普遍联系的不均匀形式。
8.2
势态与个体的发展
8.2.1 乒乓球堆模型
比如:
一堆大小一致的乒乓球。
静态时,这是一个三维的模型,动态中,这又是一个包括时间维在内的四维时空。
堆中任何一个球单独朝向某一个方向的移动,都会推动周围相毗邻的其他球的移动,但是在不同方向上的毗邻者受到的作用分量不同。主动球的推动方向被众多毗邻者所改变、所均摊,如果球的直径足够小,这个方向最终可能被均摊成为均匀的球状方向,那么,整个球堆中任意一个球得到的作用程度就和与主动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没有被均摊成标准的球状,任意一个球受到的作用力就和主动球距离以及作用方向的角度相关。
但是,这种“均摊”要通过一个个球的相互传递才能完成,因此,均摊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当一个差别迫使一个球离开了原址,通过毗邻关系,不同程度的作用力就会出现在主动球前进的方向上,造成前方的被动球之间的关系更紧密,甚至将其推离原先的位置。主动球身后,毗邻的被动球之间关系相对松弛,甚至出现了空隙,主动球向前形成的压力还没有完全传递回来,还没有达到足以平衡主动球身后的稀疏和空隙的程度。
在新的个体出现之前,势态的均衡背景已经被破坏,不均衡的势态已经出现。这种势态是原始差别与原始势态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结果。主动球对毗邻球们的作用程度等同于这些球维持自己原有状态的努力,是这两种力量比较和平衡的过程。
如果主动球高速运行,主动球身后的空档会跟随主动球一起向前运动,在另一个时间尺度的观察者看来,这个空挡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凝聚态”,是一个新的实体。
比如,可以把快速移动的主动球比作一艘在水面上飞驰的快艇,不断劈开新的水域,过后留下一段掀起波涛的航迹。尽管波涛终究会归于平复,但是,平复需要时间。在波涛形成到波涛平复的这段时间之内,波涛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相对凝结的。远远望去,对只有1/24秒响应速度的人类视觉来说,给我们的感觉是,快艇的端部和航迹的尾部构成了一个整体,相对海面移动着的是这个长条状的漂亮个体。假如这时天降寒流,突然冻结了大海,或者用照相机拍摄,我们就可以实际地获得这段实体或者这段个体的元间。事实上,我们面临的一切个体都属于这种相对凝结了的势态,只不过时间尺度相差极大而已。
尝试将这个模型推广到元子世界。
日期:2010-09-04 14:16
8.2.2 差别性与差别者性的相对凝结
元子之间不再是绝对区别和绝对联系的绝对关系,由于差别的发展和推动,这种关系出现了相对联系和相对分离的分化。
由于元子具有差别与差别者双重的性质,是这两者的直接统一体,元子世界被原始差别扰动产生的不均衡势态就不会像“乒乓球堆”模型那样简单,会表现出差别性与差别者性这样双重的性质,会出现一些时、空位置中元子的
差别性相对集中
,另一些时、空位置上元子的
差别者性质相对集中
的势态,全体元子、全体个体之间的绝对联系演变成了相对联系。总势态变得不再那么均匀。
首先,元子世界趋向于整体平均的总势态并不总是可以直接或立即平息、消化,重新进入平衡状态。已经出现的两种相对集中的现象所形成的局部势态,或者说,总势态变化的速度与局部的势态变化速度之间出现了空间差与时间差。
其次,这两种相对集中的局部势态可能在保持自己形式不发生本质变化的前提下相对于总势态变换自己的时空位置,这使得局部的这种不均匀分布的势态可能相对超前或滞后于总体的势态进程,在一个有限的时空区间里相对独立于总的势态。差别者性相对集中和差别性相对集中这两种局部的势态都可能暂时脱离造成自己的环境的背景。而且,这种脱离在一定时间空间的范围内并不引起自身状态的立即改变,这种状态在脱离了其赖以生成的环境势态之后,仍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既有的形式,处于相对凝结之中。
差别性的相对集中与差别者性的相对集中造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分化,元子在不同场合更多地表现出自己两种性质之其中一种,两种性质由自身统一发展到了相对分离,独自发展成了两种相对独立的实体。
这些相对区别于总势态进程的局部以自身不均匀形式及势态发生了相对的凝结,凝结成了新的实体。这样,除了元子这种差别与差别者直接统一的实体之外,我们又得到两种新的实体:差别者性质的凝结体——物质实体;差别性的凝结体——元间实体。
8.2.3 个体与势态的相对性
相对凝结着的势态成为了个体。
在没有从总势态之中分离出来之前,个体只是总势态中的一部分,是总势态的差别者,是处于大势态之中的一个个局部的、不均匀的小的势态。
当小势态从大的势态背景下脱离出来时,生成和维持这个势态的环境和条件就都已经被改变,这个势态就不会继续存在了。但是,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任何变化都是过程,大势态的变化与小势态的变化之间的时间差是小势态可以相对“脱离”大势态背景的重要条件,也是实体可能相对独立于势态的主要原因。比如,“半衰期”是粒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粒子脱离了产生这个粒子的势态后作为实体在另一种势态之下所能维持自己是其所是的、相对独立存在的时间,是自己抵抗新势态所坚持的一般过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