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第45节

作者: 深圳郭绍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个体的存在在于能够在新的势态中某种程度地记忆过去势态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可以不立即被新势态彻底改变。这样,一方面在新势态的压力下个体的元间正在改变,正在生成与新势态相互补的新的元间形式,最终会被新势态彻底同化;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对于旧势态的记忆,个体努力维持着与旧势态相互补的旧的元间形式。新、旧两种元间形式构成了这个个体当前的元间形式。总体上看,个体的元间处于从旧的形式向新的元间形式过渡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个体当前的元间由与旧势态相互补的部分元间以及与新势态元间相互补的部分元间这样两部分元间共同组成。两者各自占有的比重与新势态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形势和进程相关。

  这样,个体既不能永远维持与旧势态相互补的元间,也不能立刻实现对于新势态的互补,而是处于从旧形式向新形式过渡的过程中,在此期间,任何个体所拥有的元间都是过去和未来这两种元间的对立统一体。
  这些生成和积累的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作为差别与差别者直接统一体的元子个体是形成最初势态的主体;由于初始差别的发展导致初始势态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积累造成了元子的差别性与差别者性发生分离,这种分离也是个体与势态的分离;相对分离的差别性与差别者性分别就是最初的元间实体与物质实体。
  2、物质实体的产生标志着新的势态者的产生,因为物质实体的产生以元间实体的同时产生为代价,元间实体存在于同时出现的物质实体之间,是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形式。新物质实体的产生也是新的势态的产生,新物质层次的产生和积累同时也是新层次势态的产生。
  “物质都是结构的”,这种状态以及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原则只是在物质实体的层次积累之后才开始出现,从此之后,物质实体都是组合体。
  3、作为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体的物质实体,相互之间再次生成了新层次的势态,新层次的势态是一个更加不均衡的势态,这又成为了这一层次势态凝结成更新一层次物质实体的原因。这就是物质层次和势态层次不断积累的一般模式。

  
  日期:2010-09-08 11:43
  8.4
  
  元间实体与势态的互补
  8.4.1 两种记忆方式

  物质实体记忆、保持自己的基本途径是自己物质要素之间的确定性,也就是自身元间关系的“强度”和稳定性。物质实体直接以自身的结构与势态实体发生作用,抵抗势态对于自己元间的解构和改变,只有当自己的强度低于势态的强度时,实体才会被破坏,从而失去继续原有的是其所是。仅靠确定性较高的、强度较高的机制直接记忆自己的物质实体所形成的都是强度较高的物质,低强度的物质由于经常“遗忘”自己,也就极少能成为长期的存在者,不能更长久地维持稳定的存在。

  更有效的记忆方式是间接记忆方式,是元间转移的记忆方式。
  比如,在生命物质中,物质实体与元间实体发生了分离,在一个物质载体耗尽了自己对于自己原始势态的记忆,将要被改变之前,元间实体已经从这个载体中分离了出去,又寻找、生成了更多的同样物质实体作为自己的载体。不断变换物质载体、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使得元间实体超越了物质载体个体的确定性和稳定持久程度,这样的元间实体比依附于唯一物质载体的元间实体更能长久地记忆自己,更能长久地存在下来。

  8.4.2 元间实体的发育与实现
  元间实体最初产生于元子差别性的积累,产生于元子差别性分布的不均匀,“不均匀”本身就是差别。“不均匀”现象的出现本身已经标志了差别的差别,标志了元间的产生,标志了势态这种最初的元间的产生。元子差别性聚集的现象可以相对分析为两种元间,一种是聚集者,一种是造成聚集的背景环境。最初时,这两者重叠在一起,当聚集者与聚集的环境势态发生相对分离时就形成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元间实体 —— 这些元子聚集者构成的实体和全体元子势态构成的背景实体。

  元间实体与势态分离的同时也伴随着物质实体的生成和分离。因为,元间实体和物质实体都属于元子本身的性质,都是元子一部分性质的表现,所以,元间实体和物质实体的产生与分离是对称的。物质粒子和元间粒子是对称的,同时从势态背景中分离出来,产生出来。从总体上看,两种粒子都是势态不均匀的现象,但是就粒子本身看,是相对独立的实体。

  元间粒子本身具有实体性,元间作为粒子实体和作为势态实体的积累可以以场的形式具体表现为能量和力。
  作为元子集群差别性抽象的元间粒子与作为同一元子集群差别者性抽象的物质粒子,两者都是这个元子集群的极端形式。这个元子集群在不同的势态作用下会在这两个极端形式之间变换,两者之间变换过程的时间差可能使得这两种性质形成两个相互关联和镜像的独立粒子。在两个极端中所取位置、程度的差异造成了粒子形式的差异。
  两种相对独立的粒子各自的积累将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粒子族群。
  猜想,由于元子相互之间的绝对区别性,元子差别者性积累起来的粒子是相互不相容的“费米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两个相同类型的费米子不可能在同一时空内占据相同的量子态;由于元子形式之间的绝对同一性,元子差别性积累起来的粒子是相互之间形式无差别的“玻色子”,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尽管是粒子的,看起来更像是“关系”。费米子的积累形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物质实体,形成了大到星系、星体,小到分子、亚原子、原子的整个凝聚态的物质世界。同时,费米子之间的时空关系也构成了更新意义上的元间实体,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此确立。

  当物质层次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之后,出现了物质与元间实体发生相互分离的条件。
  原来元间实体对于物质实体绝对依存、须臾不可分离的界限被突破,元间实体不再必定依存于特定的物质实体,可以在不同的物质实体之间实现转移,从一种物质实体转移到另外的物质实体上,元间实体超越了物质实体唯一性的限制,超越了具体物质实体本身的时间和空间环境的限制,尽管不能最终脱离物质实体的依托,但是,物质实体已经退居到载体的地位,元间本身又重新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

  生命物质是物质与元间实现更理想分离的契机。
  8.4.3 势态的抽象互补形式
  当个体与生成自己的势态脱离之后,个体依然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和势态相互作用当时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以对称和“相契”的方式对于势态的元间在某种程度上的转移和复制。
  首先,这个元间的内容和势态本身的性质相适应,什么样的势态造就什么样的个体。
  其次,这个元间的内容和势态的范围相关,但是,当势态的范围大于个体的范围时,个体只能得到所有势态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只能得到个体与势态相处的那一部分元间,不可能得到此外的其他时空区间的元间内容。

  这两个局限性使得具体的物质实体仅仅具有自己生成时和生成之处的势态的元间,仅仅具有自己所经历的这个时空局部的元间;而且,由于具体物质实体经常忘却自己的元间,难以联结成更大的实体,不能记忆更大规模势态的元间。具体物质实体只能记忆具体的、个别的势态,只能保持自己所直接遭受的为数不多的一些改变,并将忘却大部分的历史记忆。因此,元间只能以具体的物质碎片的形式存在,难以形成更大规模的抽象的元间实体,难以以元间整体的形式存在,更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一部与整个物质世界相对称、相互补的元间复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