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存在核糖核酸之类特殊物质中的元间可以算作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天然元间实体了。尽管也只能记忆自己经历过的势态,但是每一次变化都被保存了下来,所有的记忆累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长长的记忆链条。这个链条不仅仅是对于某一次作用的记忆,而且是对于自己参加过的每一次重大相互作用的记忆,是对于每一次重要改变的记忆,每一次改变都是对于当时势态的契合,都是当时势态强制的结果,那么,这个链条就以契合的方式得到了每一次改变的元间,就是关于整个势态发展历史的记忆,是对自己所处的势态全过程的抽象。换言之,DNA之类的遗传物质可以被看作是这个物质生成过程的一种互补形式,DNA以互补的形式记忆了形成它自己的势态的发育演变过程,是这个势态一种互补的抽象形式。
同理,作为对世界具有认知能力的一种生物物种 —— 人,也是宇宙全部发展史的一种具体的互补形式。
日期:2010-09-09 10:45
8.5
互补与存在
8.5.1 互补关系的建立
模型:一粒子丨弹丨射向一块钢板。
在弹头和钢板表面发生接触之前,双方都保持着自己的本底元间。
在弹头和钢板表面发生接触之后,双方的结构逐渐进入更为深刻的比较,弹头侵入钢板的程度与双方力量以及结构性能的对比相关。假如,这粒子丨弹丨没能击穿钢板,仅在钢板表面留下一个凹坑,弹头也被钢板撞击变形。当弹头和钢板都发生变形但是还没有分离时,弹头和钢板表面接触的位置的形状是一致的,是同一种形状,钢板凹陷的形式正好就是弹头变形了的凸起形式。当弹头坠落分离后,双方可能各自部分地保持了撞击当时的形状。不难看出,变形了的弹头和钢板上的弹痕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但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互补。
撷取:
个体与势态的作用也是实体之间的具体作用。也是双方本底元间的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双方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
但是,改变是双方的改变,双方共同作用的效应同时作用在这两个作用者之上,每一个作用者都抵抗着这种改变,保持自己本底元间的效果取决于本底元间和这个合力的对比程度。
两者各自发生的改变组成了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持续时间里,两者接触的局部范围内,双方拥有的元间是同一个元间,是同一种改变形式。
如果双方因相互作用而融为一体,这种同一的元间就是新的合成物的新元间。
但是,当两者发生分离时,同一个元间被分离成不同的两个侧面,被转移到了两种不同的物质载体上。被转移了的元间仅仅是各自物质载体中所有元间的一部分,这个元间和载体的其他元间一同构成了新物质的元间,这一小部分元间在新物质中得到了记忆和分离。
当把分离后的两个实体再次放在一起比较时,可以发现,两个实体都拥有可以互补的对方的元间和结构,两者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拥有局部互补的元间。
所以,互补关系是由同一关系中分离出来并被物质载体的其他元间所影响和调制了的同一关系,是用对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同一关系,是间接的同一关系。
8.5.2 势态与存在
我们把“以特定的差别形式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实体定义为存在者。仅仅从文字表达的顺序来理解,似乎是先有一个实体,然后才是这个实体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存在者的“是其所是”在先,它的“在其所在”在后,这更符合传统的世界观。
不过很明显,从动态角度看,这个定义中还包含着这样的意义:
1、实体的“是其所是”是由它的“在其所在”决定的,是这个实体和势态相互作用终于达成的相对平衡状态;
2、这个实体在相对脱离形成自己“特定的元间形式”的势态之后,在进入新的势态之后依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记忆着、暂时保持着这种“特定的元间形式”;
3、这个实体不可能永远与新势态冲突,终究要与新的势态逐渐达到新的平衡,终究要变成另外一种是其所是。
存在定义中的“在其所在”之于“是其所是”是相互作用着的势态与个体。
8.5.3 “是”本身
我们所说的“是其所是”表示的是一个实体所具有的特定的元间形式。
首先,任何一种“特定的元间形式”只有在特定的势态环境中,在与其他的实体的相比较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也只有在特定的势态环境中才能维持这种是其所是。“是”是生成的、过程的,与环境势态相关的。这样,“是”本身就和“存在”具有几乎相同的内容,是同一个元间实体。
其次,任何一种“特定的元间形式”只有在与其他的元间相比较的过程中才能被确定和得知。不存在单独的、绝对的元间形式本身,只有相对的、比较中的元间形式。这样,“是”这个元间实体,或者说“是本身”又是这样一个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间实体之间的比较者。
总之,“是”本身具有“存在”和“比较者”这样双重的意义。
日期:2010-09-10 11:05
8.5.4 “存在”本身
存在者是以特定差别形式处于普遍相互作用中的个体,或者说,普遍相互作用的势态生成了个体特定的差别形式。这种生成实体“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的过程与状态就是“存在”本身。
这段关于“存在”本身的表述中包含了“是”、“在”、“有(生成)”三层意思,显然不能仅仅把其中的一种当作定义本身。
“存在”概念对应西方哲学的“being”一词。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文字比较贫乏,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字眼来完整地表达“being”这个词中“是”、“在”、“有”这三重含义,用“存在”这个词,或者用“是”、“在”、“有”这三个字中的任意一个也都不准确、不全面。其实,也无须自惭形秽,这也反映了西方文字的贫乏,明明是三层意义却不找出三个词来分别表达。擅长分析的西方哲学恰恰没有实现对存在概念的分析,没有能把它分析为三个概念;同样,擅长从相互关联上把握对象的中国哲学反而缺少了对这三个概念相互联系的综合,也没有形成对这三个概念实现统一的概念。
传统哲学大都用抽象的方法获得概念,无限使用抽象方法对世界进行抽象时,终究会到达这三个概念无法清晰分辨的重叠状态,到达抽象分析方法的极限,也到达了引起所有混乱的源头。
我们不再认为所有的存在者都从来就有而且永恒不变,也不再重复从所有现象中抽象出共相的老路,科学已经告诉我们:世界是进化来的。哲学以及哲学的方法也应当是进化的。
回避这个怪圈的关键在于要站在进化论的立场上,用把进化论贯彻到底的方法去探求所有元间实体本身的发生和起源。这样,“存在”、“是”、“在”、“有”…… 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发生史上展开来的一系列元间实体,是一个有时间意义的范畴系列。
8.5.5 “存在”的展开
存在者是以特定差别形式处于普遍相互作用中的实体,或者,普遍相互作用的势态生成了具有特定差别形式的个体,“存在”本身就是这种生成实体“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的过程与状态。
既然是过程,就可以向前追溯。如果追溯到这个过程还没有开始的时刻,生成实体的过程还没有开始,当然就没有实体,就没有存在者;生成的过程没有开始,作为过程本身的存在也没有开始。这时,这个世界是“无”,什么也没有。这一点就是存在的极限,也是存在者的极限,这两者重叠在一起,和“无”重叠在一起。“无”就是否定的“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