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团粒之间除了凝聚程度、凝聚层次,凝聚方式的区别之外,还有生成和维持方式上的区别。
10.1.3 物质团粒的生成与维持
物质团粒的生成过程就是凝聚和积累的过程。
元子作为最基础的“砌块”,以自己的差别者性作为最初的物质构件,元子的差别者性作为素材或要素进一步参与新的聚集,形成层层嵌套的物质团粒。
形成物质凝聚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极端的不均匀创造了物质聚集并结合成同一个物质团粒的条件;
一是,物质要素相互之间结构的
契合
,要素之间都具有与对方结合的契机与构造。
因为凝聚中的物质团粒受到了凝聚和分解这两方面的压力,凝聚生成中的物质团粒又都同时处于分解和消失的过程中。
首先,物质的凝聚本身就意味着相对于周围的时空位置出现了差别。凝聚程度越高,相对差别也越大。这个差别显然是和凝聚趋势相反的势力,当这种趋势大于凝聚趋势时,物质团粒就会反而进入消散过程。事实上,由于物质团粒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一个物质实体并不总是整体地、绝对地、突然开始由凝聚转入消散,而是可能某种程度地处在两种趋势对立统一的状态中。
其次,任何物质团粒作为存在者,不可避免地处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而相互作用意味着相互的改变,使其不可能始终维持于原有的元间特征,不可避免地失去原有的结构和性质,蜕变为另一种别的东西。
所以,所有物质团粒都处于不断的生成、变化与消失的过程中,物质性质只有相对意义。
10.1.4 物质种类与数量
元子间的关系方式可能比较简单,由元子积累起来的新层次的物质团粒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由此而产生的物质样式也就具有了越来越多样的可能性。
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绝对多样性的世界,并不具有无限多样式的物质团粒,不是每一个物质都绝然不同,大自然只是突出表现了所有可能性中极小的一部分,仅仅实现了无限可能样式中的一小部分。只有一部分排列组合被实现,还有更多的组合方式被永远停留在可能性里。我们只看到了用有限元素排列组合成的有限数量的物种。每一类型的物质团粒都拥有相当多的数量,物质的数量远远大于物质品种的数量。
同类的、同样的物质是怎样产生和存在的呢?
日期:2010-09-22 11:20
10.2
同样的物质
所谓“同样的物质”是指拥有相同或相似元间形式的物质团粒。尽管物质实体由于其唯一性而绝对区别于其他物质实体,但是,不同的物质团粒可以具有相同和相似的元间形式,从而使得这些物质团粒属于同一种物质。
10.2.1 相同的势态
除了所处的势态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决定着物质团粒的性质。
首先是构成团粒的物质要素,其次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式,即元间方式。当两个物质的这些因素相同时,组成的物质团粒将是同一种物质。
作为最基础物质构件的元子是同一的,所以,从物质要素来说,具备了产生相同物质的基础条件。如果,世界全都是用相同的构件以相同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这世界就只能有唯一种形式、唯一的一种物质了。
作为最初差别形式的元子是差异的,最小的差别也就是“不同”。这意味着元子之间的组合方式可以是不同的,不是唯一的一种组合方式。既然可以“不同”,就至少要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组合方式。这样,相同的素材以两种以上不同的方式结合,就会出现两种以上不同的物质团粒,不同数量的要素以不同时空差别组合就可能形成更多的组合方式,持续的积累就可能产生更多种类的物质。
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源于不同的外在势态,来源于素材本身所具有的形成各种组合的条件和可能性;相同的物质产生于相同的素材处于相同的势态之下的特殊情景,对同一个势态的互补而形成了同一的元间形式。
10.2.2 更能保持自己本性的物质
当物质脱离了生成自己的势态环境之后,或者说势态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来形成的互补关系不复存在了,物质实体记忆着的原先势态的元间,与新的势态处在冲突之中。这种冲突对物质实体的结构就是一种瓦解和破坏的势态。由于势态的演变永远超前于物质的现状和记忆,除了正反馈的特殊场合,物质实体总是处于趋向于被改变的势态压力中,更长尺度看,都永恒地处于持续的瓦解和衰退之中。
只有当这个物质能够抵御新势态的侵袭和压力,不被新势态在短时期内被改变,能够较长时间保持自己的基本元间特征,保持自己的主要性质不发生改变,才能在这段时间区间和空间区间里继续作为存在者,或者说,只有能够更长久保持自己本性的实体才能更长久的存在,也只有这样的存在者才可能是大量存在的存在者。
10.3
主动生成自己的物质
“相同的物质团粒”是两组以上不同物质实体具有了相同的元间。
“自己生成自己”就是用自己的元间为模版,把另外的、其他的物质素材组织起来,组织成和这个模板相同的样式,产生出同样的物质。
“自己维护自己”是当自己原有的元间发生改变,将要变得不再是自己的时候,及时依照自己原来的元间纠正这种变化,弥补因变化造成的缺损,使被改变了的自己恢复原状。
10.3.1 契合与挑选
正如我们已经熟知的那样,一百多种元素以无数种组合方式形成了无数种的物质形式,或者说,我们所认识的宏观世界就是这些有限种类的元素排列组合并且不断变化的现象。具体的物质都是元子的不同形式的凝聚态。
显然,物质粒子之间的遭遇、接触、碰撞事件可能随时发生,但是在这些相互作用事件发生之前,作为作用主体的作用者都已经具有了自己特定的形式,具有自己的是其所是,都以自己的特定的元间形式与同样也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对象发生遭遇、接触、碰撞之类的相互作用。
在普遍联系以及这种联系不均匀的背景下,一个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实体与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实体发生不同程度的作用时,就会产生无数的结果。除了背景条件的影响外,结果不仅取决于双方物质成分的对比,更取决于双方元间形式的对比。一种特定结果可以被看作是作为作用者一方以自己特定的元间形式为出发点,作为模板,对所有的、形形色色的作用对象进行挑选和选择,在复杂的、随机的相互作用中找到了对方,找到了更能实现自己差别形式的对象。
比如,一个碳原子有四个有待实现的“键”,它是用这些键在随机遇到的作用者中进行挑选,就像用水晶鞋寻找灰姑娘一样,一旦遇到恰好与之互补的对象,就能很方便地形成凝聚态,组成新的物质实体。
实际上,寻找契合对象的选择过程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元间转移。通常的元间转移是通过相互作用将自己的元间强加到对象之上,迫使对象服从自己的元间形式。而选择契合性对象的过程是挑选最容易实现元间转移的对象,是对自己的元间转移做出最小反作用的对象,甚至是寻找类似曾经已经实现了与自己元间转移过程的对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