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第55节

作者: 深圳郭绍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两个相互对立且相互互补的物质团粒共同组织成为同一个物质实体,这种物质的革命意义在于实现了自己记忆自己,形成了
  自我
  。

  自我是实现了自己记忆自己的元间实体,但是,记忆的前提是拥有相对者,只能通过对方才能记忆自己,因此,这种自我是两个互补的相对者的对立统一体。
  自我的产生使得这种物质得以从普遍相关之中区别出来,不再因任意的相互作用发生任意的改变,不再轻易因任意的、无规定的、自己不知道的、与自己不相同的、无法预期的作用而改变。而是依靠自己的记忆来维持自己的稳定,依照自己的元间来同化与自己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环境。因此,
  具有自我的物质才算是生命物质
  。
  10.5.3 自我与自我的目的
  “目的”相对于“无规定”、“无预期”,是要求特定结果的作用,是基于记忆的作用,是基于一个元间实体的事先的规定性。在这个作用发出之前,就设定了期望达到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结果”是一种事先就已经设定了的标准,是一个目标,这个作为比照准则的结构、这个元间存在就是这个自我中的内容,是这个自我的目的性。当相互作用的结果符合了这个事先设定的标准,经过比较,与标准相同,便是实现了目的,反之,与标准不同的,就没有实现目标。

  通过同化,通过用自我的元间方式去塑造周围物质,使之达到与自我相同的元间形式,使之成为适合于实现自我目的的元间形式,成为适合于维持自我元间形式的元间形式,这是目的性以及实现目的的全部内容。
  因此,目的性既是外在现象,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原则,又是维系自身稳定的内在原则。这样,自我就被分成了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方面,是以互补方式实现的记忆,由记忆形成的“我自己”,形成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区别或分化;另一方面,是我自己对于外界联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同化环境,产生出更多与自己相同的物质、与自己相契合的势态,并且在这种作用中保持自己的稳定和生存。

  保持和生成自我的内容与实现这种保持和生成的方法变成了可以区分、必须区分的两个相对分离、相对独立的层次,分别开始发展出各自的内容。
  自我与自我的目的发展成为了新的对立统一层次
  。
  10.5.4 目的实现
  目的的实现就是自我的实现,但是目的实现不是自我本身,而是

  自我元间实体的外化
  。
  目的实现有复制自我和维持自我这样两项任务。
  复制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首先要求自我有能力从周围素材中挑选自己需要的、与自我相契合的素材和材料,把这些素材重新组合起来,使之组合排列成和自我相同的样式。
  但是,这个工作事先假定了周围环境中已经存在了足够的素材,而且,与自我契合的素材足够多、种类足够齐全、结合足够方便。事实上,完全与目的重合的势态环境和资源非常稀缺,因为,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就是环境势态不断被改变的过程,就是不断脱离原有势态的过程。环境相对于任何一个企图实现自己目的性的自我来说,素材和条件的分布将不断出现时间、空间、形式诸方面的新的差异。自我要有能力应对不断被自己改变了的势态。

  如果自我有能力存储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聚集一些以备日后使用素材,就可以应对素材分布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如果自我有能力对已经掌握的不太契合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将其改造成与自我相契合的素材,就可以应对素材分布的形式差;如果自我能够移动位置,离开自己已经挑选完毕的区域,寻找新的区域,就可以应对素材分布的空间差。

  显然,具备这些能力的自我将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具备这些能力的程度标志了自我实现自己目的的进化程度。
  为了维持自我,必须保持自己与环境势态的区别,必须首先在空间上实现区分,要有一种分界和隔离的方式。如果空间关系是三维的,就要建立三维的空间隔离区域。这种隔离要具备既不影响相互作用的正常进行又起到隔离外来影响的作用,这就应当是一个选择性的隔离,通常我们看到的是
  择性的“膜”
  。
  从复制自我和保持自我这两个任务看,仅凭原先的自我本身已经不能独自完成和实现这些任务,目的的实现还依赖于目的实现的方式和途径,依赖于实现目的的方法、设施和机构。

  10.5.5 自我与自我目的实现的冲突
  自我直接实现自己的机会并不丰裕。要更高效率地实现自己,必须具备实现目的的设施和途径,具备保持自己和复制自己的手段和方法,用这些具体的措施来抗拒和适应素材分布的不均匀,来抵御、适应外在作用的冲击。这样,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方式之间不再是等同的关系,两者之间出现了分化。实现自我是自我的目的,但具体完成这个任务的却不是自我本身。

  产生这种分歧的基本原因是,两条互补物质链构成的自我只适应于记忆自我,复制自我,并不适用于应付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其他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这些任务。
  
  日期:2010-09-27 11:08
  10.6
  

  元间自我与物质自我
  10.6.1 自我内容的扩展
  最初的自我仅仅是一个实现了自我记忆的物质团粒,这个自我中记忆的内容仅仅是自己记忆自己的方式本身,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更多的东西。
  实现了自我复制和自我保存的物质自我就必须记忆自我复制和自我保持的方法及途径,如果它不能记忆这些程序就不能实现复制和保持。这样,自我就不再仅仅是自己记忆自己的记忆,还应当扩展、增加复制和保存自己的方式和流程,自我就发展成了关于
  如何

  复制和保持自己记忆的方式和途径的记忆。
  如果面对更复杂的环境势态,面临素材在时空分布上更加不均匀的势态,没有进一步的设施和装置就不能实现复制自己、保持自己的目标,自我不仅要记忆环境的势态,记忆对于势态的互补方式,还必须把这些装置、设施、手段以及建造这些装置的程序都作为自己记忆的内容。进而,自我又扩展出了用以维持和复制自己的装置以及建造这些装置的工艺的记忆。

  这样,“自我本身”被逐渐淹没了,反而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的“自我本身”,“自我”的积累使得自我中的内容更多地成了关于维持和复制自我的方案和程序,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方式。这些方案、程序、器官建造蓝图和工艺流程文件成了自我的主要内容。换言之,生存方式以及实现生存的工具反而成了生物生存目的和自我的主要内容。对于势态互补方式的直接记忆变成了工具和方法对于势态互补方式的间接记忆。

  10.6.2 目的实现的物化
  专门用来记忆自我的自我,不再直接参与复制和保持自己的工作,而由另外一些器官各自分工来实现。
  实现目的的过程由这些设施和装备来具体实施,目的被物质化了,形成了新层次的实体和新形式的存在者。这些新的物质实体,这些器官是自我目的性实现过程的物化,是自我本身目的性的体现,是被自我所规定了的目的,是自我中内容的物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