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阶段的物质各自保持自己元间稳定的能力仅仅在于自己素材之间关系的确定性程度。自己还不能记忆自己的元间,还不成其为“自我”,还没有条件“知道”自己的改变。所以,作用着的物质自己没有条件区别元间的输出者和接受者,无法区别感觉者和被感觉者。也就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感觉。
日期:2010-10-08 11:32
11.1.4 有目的的感觉
进化到生命阶段的物质开始有能力记忆自己,并且有能力根据这种记忆来复制自己,这种物质所进行的作用是有目的作用。
最初的生命物质直接用其自我本身作为参与相互作用的基础和身份,用自我元间的物质形式,用DNA、RNA之类的物质片段本身的结构特征在与之发生作用的对象中挑选出与自己契合的、互补的物质要素,这些物质片段本身的元间结构作为自我的构件和素材的同时还作为自我对于对象接触、比较和判断的依据,作为自我的
感觉手段
和途径。
自我这时仅仅在对象中寻找和挑选与自己元间结构相互补的对象,只做出“是”和“不是”这样两种判断和反应。
11.1.5 判断超前
比如,即便是RNA这样很短的物质片段,因为是链状物,比较也必定是一个依照一定次序执行的过程,是一个时间序列。因此,自我做出“是”和“不是”的判断只能在比较过程完成之后,不能在比较正在进行或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这对于较短的物质链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很长的物质链条来说就会产生很多麻烦。这就需要有“片头”和“名称”这样的题目性标志,要有一个代表这段元间的“名称”与“符号”,不需等到整个链条全部展开并比较完毕,只要比较段落起始位置的特征就能大体知道这个段落的内容,比较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样,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在比较刚开始的时间段里,判断被提前了。
比如,对于一个破坏性的对象,如果在与这个对象发生全面、直接的遭遇之前,就从与对象已经先期到达的间接作用中获得了对象的部分元间,从对象的部分元间中发现了对象的主要性质,根据这种发现提前做出了反应,生存的机会就能大大增加。
实体分布是不均匀的,它的核心区域与它的边缘区域即它产生主要影响的区域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和空间差,与这个实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从边缘开始逐步趋向于核心区域的过程,可以把与边缘的作用作为间接作用,把与核心区域的作用作为直接作用。相对来说,间接作用以元间作用为主,核心区域的作用以物质作用为主。这就为生命物质参与相互作用提供了选择的机会。生命物质从自己与对象进行的间接作用中获得了对象的部分元间,把这些元间作为将要开始的作用过程的“片头”和“特征”,首先对这些元间进行判断,根据这个判断决定自己是否继续把与这个对象的作用继续进行下去。
如果完整的相互作用是从间接作用开始,直到直接作用结束的一个全过程,那么,仅仅参与这个过程的前一个阶段,在实质作用发生之前就预先知道了可能的结局,无疑有利于生命的生存,这种利益来自
判断超前
。
11.1.6 两种目的的分化
生命物质的元间判断并不是要逃避所有的直接作用,而是为了选择适当的物质作用,寻找相契合的物质素材和环境。具有判断超前性的生物能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使得这种判断超前性成为生命进化的选择方向。
同一个作用过程被分成了两个段落,间接阶段和直接阶段。间接阶段以元间获取和元间比较为主;直接阶段则以物质作用为主。这两种作用形成了自我的双重目标,造成了自我的丰富和分化,生成了专门用于间接作用的部分和专门用于直接作用的部分,生成了以元间作用为主的器官和以物质作用为主的器官。
在元间作用为主的这部分器官中,主要用来和对象发生间接作用并获取对象信息的部分被称为
感觉器官
。
日期:2010-10-09 11:34
11.1.6 两种目的的分化
生命物质的元间判断并不是要逃避所有的直接作用,而是为了选择适当的物质作用,寻找相契合的物质素材和环境。具有判断超前性的生物能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使得这种判断超前性成为生命进化的选择方向。
同一个作用过程被分成了两个段落,间接阶段和直接阶段。间接阶段以元间获取和元间比较为主;直接阶段则以物质作用为主。这两种作用形成了自我的双重目标,造成了自我的丰富和分化,生成了专门用于间接作用的部分和专门用于直接作用的部分,生成了以元间作用为主的器官和以物质作用为主的器官。
在元间作用为主的这部分器官中,主要用来和对象发生间接作用并获取对象信息的部分被称为
感觉器官
。
11.2
感觉的限度
11.2.1 感觉过程的物质性
一个实体对于周围其他物质和势态产生了调制作用,迫使周边势态与它自己互补,使得周边势态被它的元间所影响,这些被影响的势态和物质上被“沾染”了这个实体的部分元间。要想得到这个实体的这部分元间,只需与其发生间接作用就可能实现。
这个间接过程有两个实现途径:
1、从对象实体所影响的其他实体中得到对象实体的效应,得到了对象实体与第三者作用的部分元间;
2、在与对象实体本身最边缘的部分的作用中得到它的部分元间。
在实质性相互作用之初或之前就尽早了解对象的元间成为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成为各种生命自我的内容,感觉器官是生命体这部分内容和功能的物质体现。
既然感觉器官被专门用来参与间接作用,它就应具备高度灵敏和足够宽泛的感觉范围,尽可能更远、更宽广、更早地分辨和发现对象,尽可能准确捕捉到对象的蛛丝马迹。
与所有的元间转移过程一样,只有通过物质的相互比较才可能实现元间转移,感觉过程也是双方比较和产生改变的过程。
设:
参与比较的甲方是对象实体在势态中造成的间接影响,或者是对象实体最边缘和最突出的部位;参与比较的乙方是感觉器官的本底元间和本底结构。
那么,
甲方的作用到达乙方,和乙方的本底结构相互比较,当甲方的作用强度超过乙方保持自己本底元间稳定的能力时,乙方的本底元间发生改变,被甲方的元间形式所调制,乙方的本底元间变成了甲方的元间形式,元间转移就实现了。
总之,感觉过程说到底还是一个物质过程,但这是间接意义上的物质过程。和实体之间的直接作用相比,感觉过程主要是元间转移过程,是具有较低限度物质性的元间转移过程。
11.2.2 感觉的局限
从我们关于元间转移过程的表述中不难看出,生命体所处的环境势态中拥有这个生命体可能获得或者需要获得的元间的全部,而最终能否得到这所有的元间,其关键取决于感觉器官获取元间的能力,取决于感觉器官本身的本底元间和本底结构。
感觉器官的本底元间规定了它获取元间的种类和程度,因此,每一种、每一个具体的感觉器官都是有限的感觉窗口,从环境中仅仅摄取自己这个窗口所允许的一小部分元间,只能获取自己本底结构所能响应的那一部分外来的元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