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最好看的历史—三国真相》
第41节作者:
汤浩方 鲁肃感同身受,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十多万人的大部队,眨眼间,就变成几百人的游击队,落在谁头上都不好受。
他问刘备想跑哪儿去,刘备居然还想去边远山区,找什么苍梧太守吴巨。
鲁肃打消他这个念头,说吴巨自身都难保,还是不要去送死了。
他郑重的告诉刘备,有一个正确选择,那就是联合伟大的孙将军(孙权)。
听到这个提议,刘备表面上很兴奋,可他的内心,有些矛盾。毕竟还弄不清楚孙权的真实目的,直至后来,他都不敢亲自出马,而只是派诸葛亮去见孙权。
鲁肃自然明白他的心思,为争取信任,一见到诸葛亮就套近乎,说我是子瑜的朋友啊!
子瑜就是诸葛瑾,诸葛亮的哥哥,如今正在孙权手下效力,是为长史,有这层关系,两人自然“加为好友”。
见鲁肃都是诸葛亮的朋友了,看来此人品质必然不差,刘备相信了,相信面前这个人,说的都是真心话,有诸葛亮担保,岂能不信?况且此时连吃住的地方都没有,于是跟着鲁肃来到夏口。可他仍有顾虑,太多的风风雨雨与阴谋诡计,他已然领教,早已养成防范的本能,他没有亲自去见孙权,而是派诸葛亮出使。
除了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诸葛亮是自己毛遂自荐的,此时曹操已抢占江陵,安抚好荆州的投降派后,随即进行一系列军事部署,率领本部兵马及刘琮的新附之众,从江陵出发,准备顺长江东下,占据夏口。
诸葛亮看形势如此危急,对刘备说:
“我去求救于孙将军!”
刘备求之不得,立即派他跟着鲁肃一起,去柴桑面见孙权。诸葛亮就这样,带着刘备的嘱托和希望,义无反顾的踏上了东吴的土地,去完成一项能够决定刘备命运的工作。等待他的,绝不仅仅是鲜花与美酒,还有未知的困难和难以预测的变故。
日期:2011-3-15 20:20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99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虽然没有“舌战群儒”的惊险刺激,但与孙权,也有过一次交锋。
一见面,诸葛亮就大谈天下大势,而后劝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他对孙权说:“如今曹操威震四海,将军要是能打败他,不如早动手,要是打不过,不如早投降!你现在犹豫不决,马上就要大祸临头!”
孙权听他这么说,有些不服气,反问道:“如你所说,那刘豫州(刘备)怎么不投降啊?”
诸葛亮知道,孙权有点进入状态了,于是趁热打铁:“刘豫州皇室之后,盖世英才,就是败了也是天意,岂能投降?”
诸葛亮一激将,孙权反而觉得自己,好像还不如被打得到处跑的刘备,他脸色一变,勃然大怒:
“我怎能受制于人!”
他明确表态,同意联刘抗曹,本来也是,自己这么大地盘,这么多军队,如果连灰头土脸的刘备都不如,说出去都没面子。可他还是有一些顾虑,问诸葛亮,刘备现在溃不成军,怎能担当起这个重任?
诸葛亮早有准备,说刘备虽然败了,但收集余众,加上关羽的部队,还有一万精兵,再加上刘琦的江夏兵,也不下万人,实力还是很强的;另外,曹操看起来很强大,实际上是个纸老虎。
对于这点,他讲了三个理由:
一是曹军疲惫不堪。
二是北方人不习水战。
三是荆州人民心不服。
一番分析后,诸葛亮又开始激励孙权,信心十足的说,咱们两家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
诸葛亮的这一番演讲,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恐吓、有忽悠、有激励、有激将,还用上了反问句,可谓完美至极,堪称大师级作品,不由得你不拍案叫绝。
如此口才,孙权也只能深表敬佩,大悦,答应与部下进一步讨论。
就在这时,曹操的恐吓信,摆到了孙权的办公桌上。信很短,只有两句话,区区三十个字,算是一张便条,但气魄不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象,开口就说,我奉天子命,讨伐叛逆,军旗所向,刘琮束手就擒!
这还算客气的,后面一句话,就足够让你大汗淋漓了,原文是这样的: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八十万你可以怀疑,但打仗虚虚实实,谁搞得清楚?没说要来打你,只说来“打猎”,说得多轻松?
写一封恐吓信,目的就是吓一吓孙权,因为占据荆州后,下一个攻击目标,便是江东,虽然不是现在,但提前吓一吓,也算是关怀备至。
这么精彩的便条,孙权自然不会孤芳自赏,赶紧拿出来一同分享。
哪想到好心没好报,部下非但不赞赏,反倒个个吓破了胆,惊慌失色,要求马上投降;更令人悲哀的是,张昭居然带头,讲了一大通应该投降的理由,非常悲观——道理无非是曹操代表朝廷,很猛很强大,与其鸡蛋碰石头,不如趁早低头,苟且偷生。
一句话:投降算了!
日期:2011-3-15 20:20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100
听到这么没骨气的话,孙权就来气,但他没有发作,想看看其他人的意见,结果令他十分失望,投降派言论明显占上风。
他想出去透透气,起身上厕所,这时,鲁肃跟着跑出来。
子敬也要上厕所?难怪一直不说话,原来是憋着不好意思啊!
孙权看他的样子,似乎有话要说,他明白了,鲁肃刚才是有话不好说。
孙权赶紧握住他的手,问他想说什么?
鲁肃告诉他,刚才听他们的议论,只是想害你!像我这样的人去投降还可以,可将军绝对不行。
在孙权诧异的时候,鲁肃说出了理由,其实很简单,身份不一样!他去投降,可以为曹操所用,而孙权就不同,一山不容二虎,连个安身的地方都会没有,只有死路一条。
这点,孙权岂能不知?不然刚才就服从“众意”了。
听到鲁肃如此明事理,他不禁感慨,叹道:“这些人太让我失望了,咱俩的想法一样呀!”
而后更是对他大加赞赏,说你是上天赐予我的呀!
坚决抗曹,第一功不是周瑜,也不是诸葛亮,而是鲁肃。
可以说,他是第一功臣,只是当时地位不高,人微言轻,史书上记载不多。如果没有他的坚持与努力,曹操恐怕,就真的要到东吴与孙权一起“打猎”了,所以《三国志》称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可就是这个被《三国演义》极尽嘲笑的谋略家,46岁就死了,正值壮年,而妻子,还怀着他的孩子。
他没能看到自己儿子的出生,就这样去了;而他始终坚持的孙刘联盟战略,最后土崩瓦解。
一代豪杰,从此消逝,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也不复存在。
上天还赐予孙权一个人——周瑜,鲁肃很清楚他的态度,劝孙权赶快将在鄱阳的周瑜召回
公瑾兄回来了,带着超然的自信,他是个坚定的主战派,在会议上侃侃而谈,针对投降派的观点,一一反驳,从政治和军事上分别进行阐述,指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他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他,不是打朝廷。
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张昭所坚持的,这是一个关键原因,对抗朝廷,从道义上就说不过去。
周瑜这么一化解,这个理由就站不住脚了,而军事上呢,他有没有高见?
有,还很有说服力,主要有三点:
其一,曹操有后顾之忧,马超、韩遂还会闹事。
其二,现在正值严寒,草都没有,战马没得吃,人也不暖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