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39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8-26 23:01:50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拥黛”或“拥钗”,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在论到宝钗的时候,便有些担心,大家会重回“拥黛”或“拥钗”的问题,争论不休。虽经我的呼吁,同学们却毫不买账。“滴翠亭”、“金钏寿衣”、“宝二奶奶阴谋论”,一篇篇旧账都翻了出来。口水大战三百合,结果是“倒钗”的依旧气鼓鼓,“拥钗”的仍然忿难平,谁也没说服谁。
原本也不会有新结果,持续了几百年的争论。而且自互联网诞生,这场战争就延续到了各路红学论坛、红楼梦贴吧。因此,我如此一个爱红之人,很少去那些网站。就是怕见到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客气地说多数发言不过把陈词滥调用咄咄逼人的口气在键盘上敲出来。看得人头晕眼胀之外全无心得。
现在谈到袭人和晴雯,我的担心再次复发。因为“拥黛”和“拥钗”之外,“贬袭”或“贬晴”又是另一桩红迷们最津津乐道的事情。为此我预打招呼,“袭人”和“晴雯”都是宝玉所爱,也是曹公笔下极用心的两个角色,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女性人物艺术形象。她们原非你死我活的敌手仇雠。请拥趸们口中留情,不必再起争论。
想来这个招呼又是泥牛入海。为了心爱的人物,“灵性”、“反抗”、“奴才”、“恶人”,这些革命狂飙时代的红学主旋律话语又澎湃而出。打抱不平的、翻案的、树标竿的、找证据的,同学们个个义愤填膺。最可怕的是,好不容易挨完了第一轮的“钗黛之争”,由“钗副黛影”这两位副将的纠缠,又把主将搬了出来,于是第二轮的“钗黛之争”再度重演:“扑蝶”、“赶蚊子”、“金锁阴谋”……
子啊,这难道便是传说中的“天劫”吗?修真每到一个阶段,便要经历这番“天雷轰顶”?以我算不上计划的心内打算,还要在帖子里八上那么几十号人物。难道每隔两三人,便要度一次劫数吗?四九天劫?六九天劫?九九无归灭魂大天劫?何日方为尽头?
其实,我非常欢迎同学们对红楼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您是喜、是厌,或者另有高见,都可以畅所欲言。但恳请大家不要以不同意见者为“异端”。会为了“钗、黛、袭、晴”争论的同学,多半都对原著熟记于胸,也熟悉正反意见双方的论点、论据。如果是了无新意的说辞,即使喋喋不休,又怎么可能说服对方呢?
吴宓在《红楼梦新谈》中说得好,他认为小说之宗旨有三不可:
(一)不可如学究讲书,牧师登坛,训诲谆谆,期人感化;
(二)不可如辨士演说,戟指瞪目,声色俱厉,逼众听从;
(三)又不可如村妪聚谈,计算家中之柴米,品评邻女之头足,琐屑鄙陋,取笑大方。
小说只当叙述事实,其宗旨须能使读者就书中人物之行事各自领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写小说的尚须遵守这三条,我们在此评论小说又怎能不提倡呢?所以更不必“声色俱厉,逼众听从”。我们只需从曹公笔下的事实去各自领会就罢了。
再有一点,诸位评论时请对曹公笔下女儿“口下放轻些、再轻些”。要知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她们都是曹公怜惜、同情的对象。我辈与曹公的境界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比如区区在下就对司棋喜欢不起来。但即使不喜欢,我也不会把过于恶毒的评语加诸于她。一来到底不忍,二来也须敬着曹公十分。所以批评当然可以,谩骂万万不行。
想想以后可能说到的红楼女儿:探春、惜春、妙玉、可卿、二尤、芳官……这些人物的身上历来就充满着争议。同学们的讨论理所应当,但夹缠不清的辩论就“能免则免”了。
不知诸君以为此倡议然否?
另:今日渐有偃旗息鼓的气象,明天我便能专心续谈晴雯啦。
日期:2010-08-27 23:51:18
杨幂本来是很有希望凭着晴雯的角色,在新红中脱颖而出的。这一点,她比当年的张静林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巨大优势。
87版的晴雯,扮演者张静林,现在改名为安雯。因为87版片尾演员表的缘故,我还是习惯称她的旧名字。张静林10岁开始学戏,据说原本也是陪着姐姐去考戏校,却因为容貌出众而一眼被相中。这类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艺术界有很多,以讹传讹也不少。但她的这个,我却相信。因为张静林的容貌确实很适合作戏曲演员。
许多京剧演员,尤其是旦角、青衣的演员,在舞台上的扮相非常之漂亮。特别是一双美目,顾盼神飞,往台下一扫,简直能把整个剧场的观众都给迷住。但是这位演员卸了装,虽然也是平头正脸、容貌端正,可相比台上却逊色了一筹。反之,在一些影视剧里有容貌非常出色的女演员扮上戏装,在舞台上演“戏中戏”。其美貌指数反而减色不少,远没有她们的时装模样好看。这是为何呢?
其实凡戏装出众、时装减色的京剧女演员一般脸型较为饱满;而反之,时装出色、戏装减色的影视女演员则脸型更为窄瘦。
这是因为早期的京剧舞台上,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演出。而男性的面庞自然比女性宽大,如果不加以修饰,就不美,甚至根本不像女性。贴上假发片子之后,一来可以遮盖前额(想象一下清宫片里的秃脑门),二来可以修饰脸型。如果像程砚秋先生那样脸庞特别丰腴的,就需要在《荒山泪》中贴“大片子”,以消减“门幅”了。
现在男旦少得几乎要绝迹,但是装扮的模式遗留了下来。所以脸型饱满的女演员因为这个“减瘦”作用,反而显得恰到好处。再加上舞台距离远,有个透视上的缩小。而影视剧则相反。人的面部在摄像机镜头下会被放大、拉阔。明明生活中脸型正常的姑娘,上了镜头会变成宽脸蛋。真正在镜头下还显得特别小巧的脸庞其实都算得上“巴掌脸”。多扯一句远的:北欧人在镜头前美貌异常,就得益于他们的巴掌脸。
新红中的“铜钱头”是源于“贴片子”的构思。这一点至今我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了什么要贴片子?尤其贴的多是“小弯”。否则以蒋黛玉胖嘟嘟的小圆脸,若贴上两鬓的“大柳”,虽然不伦不类,到底也可以遮掩些宽度。
难道新红的女演员都是“大脑门”?那“脑门最大”的李艳为什么倒又不贴了?而且本来京剧贴片子的7个小弯还会有高低错落的变化,以衬托演员的脸型。新红却像是一抹齐的头套,大小齐整得很。
题外话来说:李沁的脸型太瘦,真的在昆曲舞台中“扮上”,其扮相未必见得会有多么出色。而新红的姑娘们在接受采访时,虽然一律短裙礼服未免有“职业装”之讥,但基本在外形吸引力上都提高了一个层次。可见“铜钱头”贻人不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