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42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8-31 15:12:13
笑看战火再燃。
早就说过,“贬晴贬袭”这种问题上,再辩一百年还是那么个结果:都听不进对方的话,论点、论据又都是烂熟于胸。
只是大家真的在说曹公笔下的“晴雯”、“袭人”?还是不知不觉中代入了太多的现实情感?
《红楼梦》人物众多,有些人物是不能“入世”的,比如黛玉、比如晴雯,一定要把黛玉送到《相约星期六》,把晴雯送到《杜拉拉现场秀》,结果真个是碰一鼻子灰。某些文学人物形象,只能放在特定的小说文本世界里欣赏。
因为爱这个人物,就要把她拉进现实世界里亲近一番。想来是要经过一些“变形”的。争着要和晴雯交朋友的同学,你们曾见她对园内哪个姐妹知冷知热或者哪怕直言劝谏了?说晴雯真性情不错,说晴雯待朋友仗义却不知所据何本?难道不肯敷衍的直肠子就算诚恳待人的真朋友?“直”和“真”字形相近,但究竟意思不同。
其实大家争着做的,是晴雯的“粉丝”。“粉丝”是单向的,可以只见其“美”,未见其“不善”。“粉丝”的感情更是单向的,只求付出,未期回报。如果和晴雯作朋友,期待什么回报呢?补裘吗?补裘所为者,是宝玉。难道大家以为宝玉和晴雯是朋友关系?
或有“至纯”的同学提抗议:朋友是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事实上朋友间一定是投桃报李,只不过未必是存心为之,更不必等量齐观地锱铢必较,而付出者也不必定是黄白财帛这些实物。天下间不求回报的感情:“粉丝”那是笑谈,佛陀不在人间,爱侣间或许有之;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才是真真正正的“无限”。
至于同学们夹缠不清,硬说楼主把晴雯往职场里推。实在冤哉枉也。天可怜见的,我连着数日疾呼,要把这花神妹妹从“红尘实境”里拉回来,送归至“太虚幻境”,这还来不及呢?哪里能反其道而行之啊?
同学们有胸臆未抒者,只管继续为着“晴”、“袭”发言。楼主且做“围观党”去也。
日期:2010-09-01 02:30:50
其实今天BTV的晚会我也看了大半。存心不良,主要是想瞻仰一下老先生们“临老入花丛”的芳姿。
李导和婉姐是打定主意要把“亲情战略”坚持到底,其中新红演员们几度泣不成声,李导也是哽哽咽咽、转身拭泪。而89版电影版的导演谢铁骊、62越剧版的王文娟、87版的欧阳奋强以及朝廷钦准的红学会各位大佬都被邀到了现场坐镇,或录像留声。
大约是“玄孙”、“拔火罐”之类的问题渐渐积少成多,李导和婉姐觉得再于细节上死撑“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回答,未免无趣。所以虚晃一枪,转变策略。虽说军事转进,几个遭最多诟病的基本点还是要坚守阵地的。
不是说演员与角色不符,尤以蒋黛玉为甚吗?我就偏偏让她扶着耄耋高龄的“御前权威专家”出场。让八十岁老爹颤颤巍巍地替十八岁娇娘打包票:这个是如假包换的“真黛玉”。
“铜钱头”被骂得最多。那就一口咬定“曹公与昆曲紧密联系”的新创见。死活让一缕缕黑油油的假发粘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额头上,甩也甩不掉。
说电视剧制作不认真,“硬伤、漏洞”一大堆。我不正面告诉你这些究竟算不算错误。只说“1.18亿投资”、“三年拍摄只停机三天”、“388名演员”、“4000多套服装”,这一系列数字。然后反问你:这么大投入能不是大制作吗?大制作能不认真吗?
反击之余。至于李老爹几十年以来“习惯性口滑”的毛病是不会被注意的。新红究竟是电视剧版抑或需贴“片子”的戏曲版也不在讨论范围内。甭说1亿人民币,近2亿美刀投资的《特洛伊》还被骂得狗血喷头,这个事实也是自动忽略的。
反正“沙子一屋子,金子一袋子;金子一袋子,沙子一屋子”……连串的火星逻辑之后,新红就成了最忠实于曹公原著的影视作品。您说,咱天涯版友说得High了,替曹公拍会子胸脯也就罢了。即便说错了丢人,不过在一个帖子里。卫星直播,当着全国不下数千万读过《红楼梦》的观众面前,硬说自己“忠于原著”,这不是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挨着地的干活吗?
好在李导聪明,抓住了两张王牌。其一曰“圈子牌”,其二曰“感情牌”。
咱中华礼仪上邦最讲究“圈子”:庙堂如此,江湖如此,身处庙堂边际、胸怀江湖门风的红学界更是如此。江湖行走,拜了码头、认了干爹,这就没有过不去的槛。这不,冯老爹、李老爹看见一群如花似玉的干女儿,眉眼都收不拢了。哪能不一叠声地替新红叫好?再有那啥啥啥的“草根”、“新锐”、“民间”红学家们捧场(反正“红学家”最好当,凡读过一遍原著,能写一千五百字议论文的都算),“学术权威性”这一关就算过了。
娱乐圈更是个名副其实的“圈子”。为免有人翻出神马87版、89版,电影版、越剧版地与新红比较长短、议论得失。李导索性把江湖前辈邀来,开个“天下英雄大会”。反正东道主占着七分利,武胜关大会还有人提议陆冠英当武林盟主呢。87版、电影版、越剧版的先贤们或者被半推半就地表了态(同处一个圈子,您能不管不顾地“直言无忌”吗)。或者就因为一杯茶、几个桔子的茶话会,而被招了安。今后再要有人拿其他版本说话,未免被讥讽:人正主儿都表了态支持,你上赶着起什么哄呢?
还有个媒体圈不能忘了。这些“损嘴子”之前没招呼到,就连篇累牍地“质疑”、“批评”。好在新红团队深谙中国媒体“先骂后收钱”的江湖规矩,立马把“陋规”给补上了。而且新红比不了汽车、化妆品、乳业这些财大气粗的主儿,要投十七、八个广告整版才能抹平豆腐干大小的质量曝光文章。小记、小编那里“意思意思”,老总、主编那里找个朋友“疏通疏通”,别说唱反调的,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吹捧文”、“翻案文”、“煽情文”都够连发一个月得了。
用“圈子牌”讨好了真正有发言权的各路神仙,还不忘用“感情牌”安抚一下平民观众那“破碎的心”。李导和婉姐真得算“厚道”了吧?谁让咱中国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好糊弄的呢?人鼻子一酸,你的眼泪倒先下来了。
小演员多不容易啊?个个都不会演戏,愣是杵电线杆子似得来演宝、黛、钗、凤。
老演员多不容易啊?降低了片酬不算,还要降低年龄。明明当奶奶的岁数,偏偏得当妈。
布景师多不容易啊?明明中国北有皇家囿苑、南有苏州园林,外带一南一北两个大观园,都用不上,还得搭出一百零三棚室内布景。
造型师多不容易啊?想出个“铜钱头”就够奇思妙想的了。还要引经据典,从秦汉唐宋元明清以外“不可考的朝代”找来贵族仕女的额装来佐证。
配乐作者多不容易啊?几声“咦”、“吁”、“嘘”飘忽不定的叫声,听着分明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序列无调性音乐,可主创非得说是昆曲,观众非得说是鬼叫。可气不可气?
导演多不容易啊?连原著都没通读过几遍,书中人物张三、李四、姨妈、姑妈、玄孙、长子的都没搞清楚,就要把“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传承大业担下来。你以为虚竹出掌逍遥派啊?
投资商是最不容易的。前阵子还资金紧张,全剧组半年没领工资呢。赶明儿又销售形势一片大好,单集卖出天价。这利润水平,不把投资额说得高点,税务局来了可怎么交账啊?
所以有了这么“七个不容易”挡着,善良的老百姓虽然看着不舒心,可怎么也长不开口骂不是吗?
哎,要我说呢。还有一个最最不容易的给漏了呢。
曹公两百多年前咸菜就粥都不能管饱地写出这本《红楼梦》,如今要遭此一劫,这才叫真正的不容易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