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孙悟空的真身》
第6节

作者: pingyuanstone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继续追问一下:那么孙悟空如何才能具有一个凡人(猴)的表现,一个人类的心态和礼仪呢?什么是最关键的因素?
  最关键的是,他必须对自己天生是“神”这一点,完全无知。
  不妨回想一下,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对自己的认知,最主要依靠什么?

  名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别人对自己的称谓、叫法、绰号、爱称,等等。
  孙悟空有哪些常用的名字?我们来列举一下:
  1. 孙悟空
  2. 悟空
  3. 大王

  4. 孙行者
  5. 齐天大圣
  6. 大圣
  7. 猢狲
  8. 猴头

  ......
  在古音中,“孙”和“圣”,通常是一个音(现在的很多南方方言中,二者也还是一个音)。而“悟空”,尤其是“空”是什么意思?回忆一下前边作者对宇宙产生过程的讲述,显然,只有在日月星辰(包括地球)产生之前,才是“空寂”的、混沌的。所以,“悟空”的意思,其实是“回忆起自己在创世之前的状态”。
  当然,那就是与上帝不分彼此的神圣状态。“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
  如今这个道,这个灵根,变成了凡人(猴)孙悟空,这就是如假包换的“道成肉身”。
  因此,从孙悟空的各种名字和称谓,处处可以找到关于真实身份的暗示,但是,除非有人能够向他指出,否则他永远不可能发现这一点。
  * * *

  我们来看看,孙悟空从出生以来,有哪些属于“人”,而不属于“神”的表现:
  ·(第一回)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

  由以上四点可见,孙悟空自出生之后,虽然足足地生活了300-500年,但始终具有幼年人类的大量特征。其中,相比之下,第1.2.4点是比较外在的、显性的特征,而第3点,则涉及到人与神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
  人,从一生下来,就对死亡和毁灭感到恐惧。
  ---- pingyuanstone
  日期:2011-7-13 11:06:00
  2. 孙悟空的死亡恐惧

  那么,孙悟空找到了哪些方法,来消除或减少这种恐惧呢?
  这是《西游记》开头部分的核心主题,值得好好地分析一下。
  首先,是一个资深的通臂猿猴的建议:“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西游记》神灵系统中,佛与仙的所指,向来是清楚的。但此猴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一类“神圣”人物的存在,显然见识非凡)
  其次,是菩提祖师面对孙悟空强烈的“长生”愿望,提出的四种方案,分别称为“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和“动字门”。笔者小的时候,看到菩提法师讲的这四点,几乎立刻有扔掉《西游记》不看的冲动,因为不但内容繁琐,而且毫无吸引力。比如这个静字门,就是常说的气功,静坐。而动字门则是炼丹,仿佛更加无聊,我那时颇不理解,吃药能对成仙有什么帮助。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流字门,也就相当于今天所谓儒家、道家、法家一类,完全是学术,和练功修仙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这个菩提祖师,究竟是出于什么动机,向孙行者推荐这四种所谓的法门,然后又很装傻充愣地告诉他,其实它们根本无助于解决生死问题呢?我们很快就会知道。
  第三种,则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种“长生建议”,它的来源,同样是菩提祖师,但却是从那个山间樵夫的嘴里唱出来的。让我们来好好欣赏一下这段博大精深的“密诀”: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这段歌词,讲出了哪几种治疗“死亡恐惧”的方法?
  1. 一边伐木,一边倾听“丁丁”的声音
  2. 在山谷中慢悠悠地行走,一边看着天上的云
  3. 忽然自己对着自己大笑
  4. 对着月亮,靠着松树睡觉,睡一个通宵

  5. 在人很多的地方唱歌
  6. 搞清楚商品的行情,然后按照行情叫卖
  7. 忽略荣耀与耻辱
  8. 无论碰见什么人,都把他们视为神仙,愿意跟他们静静坐下来,讨论宗教信仰问题
  显然,这是截然不同于第二种方式的长生之道。两者一比较,不难看出菩提祖师的态度,是认可后一种,而批判前一种的。但是,孙悟空不是一般人,他尤其不像这位樵夫那样,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因此,菩提大概预料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孙悟空是没用的。
  那么什么办法才是有用的呢?从《西游记》文本中不难看出,孙悟空之所以渴求长生,其实不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恐惧,还有更大的考虑:
  ·“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
  ·“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
  不难觉察出,孙悟空与其说是自己忧虑死亡,不如说是对人类普遍要面临生死问题感到困惑和烦躁。为了说服樵夫跟他一起去学道,这个灵猴甚至生平第一次使用了欺骗手段。对于一种有局限的自由和享乐,甚至对于高质量的生活(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他已经心满意足,他要追求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关于“神”的永恒和自由。

  那么菩提老祖,又该如何来面对这种强大无比的意愿?
  ---- pingyuanstone
  日期:2011-7-14 10:12:00
  3. “筋斗云”和“72般变化”
  我们都知道,当孙悟空有些蛮不讲理地拒绝了祖师的四种提议后,菩提并没有生气,而是转变了一种传授方式,即由公开传授变成了私下传授,也就是从“显宗”变成了“密宗”。密宗所针对的,当然是有特殊根器的学员。实际上,菩提至此刻才意识到,孙悟空乃是“天地生成的”。问题是,接下来菩提教给了孙悟空一首诗,这首诗,可就不像前边樵夫的那首那样好懂了。以笔者的推测,《西游记》成书至今已有500年,真正看懂这首诗的人,恐怕数量非常有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